教育学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科学。说它古老,就是古代一些教育家已总结出了教育学一些基本规律性的东西;说它年轻,是说它是体系欠严密的一门科学。原苏联教育学院院长巴班斯基就说:“有人问我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我认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艺术的科学。”是科学,但这门科学是研究教育艺术的,这就肯定了教育本身是一门艺术。而作为艺术,显然它就不能定为一。凡是定为一的东西恐怕它就不能叫艺术。我开始教改的阻力不是来自我们学校领导,而是来自家长不理解。他们觉得,你这个学校叫什么学校呢?该抄的不抄,不像人家一本子一本子的抄课堂笔记,课上净是这么讨论,逼着让学生想,一堂课讲不了多少,那要老师干什么呢?这些不理解产生的根源并不在家长本身,而是来源于对教育学的一知半解,特别是五十年代受教育的,对那个教育模式的一知半解,对凯洛夫教育理论的一知半解。
如果从教育也是一门艺术来思考的话,就不会说只有上课这样一种模式。因为它是艺术,艺术就像花朵一样。世界是不能只有一朵花,一朵花开决不是艺术,而应当有多种形式的花。教育应该是各种形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
这是魏书生的一个重要思考,是魏书生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应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春色满园。是艺术,就不应该定于一,不应该古板,不应该太过于严肃,不应该枯燥,而应该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引人入胜。
纵观魏书生的整个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他确实是把教育教学当作艺术来对待的,他是按艺术规律办事的,所以,他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总是给人以美感,总是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二高超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专利,运用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特征,语言是人们表达愿望,表达思想,互相交流沟通、学习、工作、生活最基本的工具和最基本的方式。语言和人们的生活非常密切,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所以毛泽东曾告诫人们:“要下功夫学习语言。”也正是语言和人们的生活非常密切,又非常重要,所以中小学的语文课程历来被视为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语言的运用就更是非常地频繁和广泛。一位教师——尤其是中小学的教师,每天都要给学生上课,又叫讲课,就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要讲话,要通过讲话和对话向学生讲解知识概念,和学生讨论交流。除了上课要不断地运用语言,和学生个别地谈心,个别地辅导,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进行家访,开家长会等。在很大的程度上说,教育教学的艺术也就是语言运用的艺术。一位教师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她)语言能力水平的高下。在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教师,由于缺乏较强的语言能力,或者是不懂语言运用的艺术,使得教育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好,造成了许多失败,不受学生欢迎。
我们每个人都有听报告、听领导讲话的经历,都听过不少的报告和领导讲话,其中也有好的、很精彩的、很吸引人的,给人印象很深、影响很大的报告和讲话——譬如魏书生的报告就是非常精彩,听了令人喜悦、激动,终生难忘。然而,在我们所听过的许多报告和讲话中,又有多少是令人感到难受、难堪、丧气、受罪的。
语言对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而对于教师、教育工作者,对于从事语言工作的人,对于领导干部就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水平呢?这当然是一个很大话题,不是短时间能说得了的。毛泽东主席曾提出从三个方面认真学习语言,即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从外国语言中学习我们所需要的成份;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东西。现在研究语言的书也比较多,研究得也相当细致,尽管多数都是从技巧方面说的,是治表的,但读了对我们也是有启发的。
我以为,在学习语言方面,我们认真学习研究语言艺术大师的语言,体察他们是怎样运用语言的,妙在何处,这对我们的帮助可能会更大,能使人们总结出一些根本性、规律性的东西。在这一方面,魏书生无疑是我们研究学习的一个很好典范。我们在上文已经不止一次地说过,魏书生的报告讲演非常精彩,是受到所有听过他报告的听众一致高度赞扬评价的。他现在每年还是不断地受邀请到全国各地作报告,他的报告场场听众爆满,座无虚席,大家听了他的报告激动不已,欢欣鼓舞,越听越想听,越听越爱听,有不少的教师是多次听魏书生的报告。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大家一致认为,魏书生的报告思想性很强,思想丰富,深刻独到,又非常切合听众的思想生活实际,对大家有很大的启迪疏导作用,所以大家非常爱听。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我和大家的感受体会是同样深刻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想说的是,魏书生的报告只所以非常精彩,令上千万的人听了欢欣鼓舞,越听越爱听,除了他的思想丰富深刻这重要的一点外,他的语言也是非常精彩的!他运用语言的艺术,或者说他演讲的艺术——也包括他的书面语言艺术,是非常高超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作报告,演讲是向听众传达思想的,而思想是要靠语言传达的。没有好的思想当然站不住脚,而有好思想,没有好的语言来传达,那好的思想是难以传达出去的。魏书生的报告是既有好的思想,又有好的语言,是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完美结合,这样大家就非常喜欢听,听了很受教育,得到了许多的好思想,又得到了莫大愉悦和精神享受。
魏书生高超的语言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我们有哪些重要的启迪呢?
(一)魏书生的语言是实实在在的,通俗明白的,又是金光闪闪的。因为他的语言中饱含着思想和智慧,饱含着许多重要的信息和对人富有启迪的生动事例。这也就是我们大家一致称道的,魏书生的报告思想性很强,富有人生哲理,思想丰富深刻。这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言之有物,这正是好语言的重要特征。与之相反的就是言之无物,空话连篇。
我们不论是听魏书生的报告也好,还是读魏书生的文章和书也好,都会感到他的语言非常的实在,也非常亲切自然,充满着教育思想、教育智慧,充满着人生哲理和典型生动的事例。
魏书生作报告,一口气讲三、四个小时,中间也不休息,根据他的报告录音整理出来的书面文字有上万言,可谓讲得很多。可是,我们无论是现场仔细听他的报告也好,还是仔细读整理出他报告的书面文字也好,都会发现,他长长的报告中,没有一句大话、空话、套话,也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连客套的话都没有,连他许多叙述性的语言都是很简洁的。这足以见出他的思想是多么的丰富,他的实践经验是多么的丰富,他了解掌握的信息多么充足。有了这丰富的思想、实践经验和充足的信息,他的语言怎能不处处闪光?怎能不十分地吸引人呢?
这丰富深刻的思想,这发人深思的、独到的思想见解是怎么来的呢?当然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博览群书,刻苦勤奋地学习,靠勤奋深入地思考,靠刻苦辛勤的实践得来的。魏书生自幼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地爱读书,手不释卷,嗜书如命,这就使他积累了非常广博的知识,又因为他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这就使他头脑中形成了丰富深刻而独到的思想。语言和思想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没有思想表达什么?说什么?学问见识、思想境界和语言水平是成正比的,在很大程度上,有几分学问说几分话。勤动脑子思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最重要的基础。
(二)从魏书生高超的语言艺术中,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精神境界,是语言艺术的筋骨和血肉。言为心声,修辞立其诚,没有高尚的情怀,怎么能说出感人的话呢?雷锋日记里的话是朴实无华的,但读了是令人十分感动的,因为雷锋看似平常的话中包含着伟大的精神。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的许多话使人记忆深刻,他的小说散文令人爱读,成为名文名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伟大的爱国精神,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国精神,有崇高的精神境界。魏书生的报告是令人很感动的,他的文章读了是令人掩卷深思的,这是因为他的报告中,文章中处处体现着他伟大的爱国精神,体现着他艰苦奋斗,执着追求,献身教育事业,勇于改革创新,躬身实践,民主科学等伟大的精神和情怀。譬如这样的话,读了听了怎能不令人十分动情呢?
我想,这世界上,如果由于自己的存在而多了一颗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那我便获得了生存和幸福,有了一分生存的价值。
我一直认为,人活在世上,能不能幸福,最主要的是能不能有一颗好心。心肠好,那么生活穷点富点,寿命长点短点,他都能坦然面对,从而活得心安,活得幸福,人活着对人、对世界有没有益处,有没有贡献、最主要的也在于他有没有一颗好心。心肠好了,那么体力强点弱点,能力大点小点,他都能尽心竭力地为他人为世界做好事。
反过来,心肠坏了,就不好办,他自己活得太累,太麻烦,别人也会由于他的存在而累,而麻烦。教师显然是最有利于培养善良、真诚、美好心灵的职业,于是我便迷恋上了教书。
我深深地想念着学校,想念着学生,想念着学校的教师们。到厂的第一天,便向领导提出不愿在工厂而要到学校的要求,但未获批准,我便继续申请着,即使在两年以后,确定我做厂领导接班人时,我仍一遍又一遍地申请当教师。
批林批孔时,我因赞扬孔子是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并且不满无命运动而受到批判。有时候我一天要挨三回批判,由政工干部下放到车间劳动,头上顶着若干顶帽子,自然没有申请做教师的资格。
好在只过了两年多,四人帮便折腾完事了。他们一朝覆灭,人们也就认为我不是反革命,便又让我离开车间,负责所谓的“七二一”大学工作。我想,我既没有罪了,何不要求教书呢?领导同情我被批判的遭遇,终于答应了我这个并不过分的要求。六载夙愿,一朝得偿,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这一段比较长的话,朴实无华,通俗晓畅,全是大众化的语言,没一个华丽的词语,没有一句大话、套话,情绪也很平和,没有一点慷慨激昂的语调但却表达传达着他伟大的思想,传达着他对教育问题深刻的认识,和他高尚纯洁的人生观、价值观,传达着他视天下为已任的高尚情怀,传达着他无比热爱教育事业,执着追求,勇于献身,坚持真理,无私无畏等伟大高尚的情怀。这样的话令人深思,感人肺腹,启人心智,而读来听来又如高山流水,如清风习习,令人感到舒畅而美好。
在魏书生诸多高尚的美德中,他的谦虚谦恭,坦诚坦率尤为突出和感人,这也使他的语言更平易近人,亲切自然,更打动人。他是早已闻名全国的大名人,是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他成就巨大,天赋极高,富有传奇的人生经历,被人们誉为“超人”、“神人”;他所到之处,人们崇拜有加,奉若神明;可是,他却从来不以名人,大人物自居,而是表现得异常谦虚,异常平和低调。
他本来是向几千名听众作长篇的报告,是向听众们宣传他的教育思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在做传道解惑的工作,可他从来不这样认为,更不这样说,而是把向全国各地的教师们及各界人士作报告看作是汇报自己的工作。他在作报告的时候,或在开头,或在结尾,都要说“向老师们汇报”这样的话。如1993年在湖北宜昌市作报告时,结尾的一段话就是这样说的:
教育是一门古老的事业,语文是古老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前人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一定要老老实实地继承,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人类还是青年时代,人类将来要走的路比起已经走过的路不知道要长多少倍呢?所以,有许许多多更科学的方法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揭示。而我觉得自己刚刚开始,我愿在明天的教育春秋的探索中,有了新的体会再向老师们汇报,求得老师们的批评。
多么谦虚真诚!,他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努力,卓有成效,取得了很大成功,享誉全国,举世公认,而他却说自己是“刚刚开始”,还要继续努力地探索,还愿意再向老师们汇报自己的工作,“求得老师们的批评”。他谦虚得像一名青年学生一样!这样的品德是多么高尚,这样的胸怀是多么的宽广,这样的语言是多么的感染人,感动人!
魏书生在他的报告中,文章中还多次说到这样的话:
我半路出家,不懂教育也不懂教学,所以更多的是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我的教学也栽过跟头,走过很多弯路,到今天仍免不了栽跟头,走弯路。只不过弯小些,跟头小些。
在一次报告的开头,魏书生这样说道:
谈一谈我自己怎样教语文的。我教语文哪,很大程度是学生教给我怎么教的,因为我不会教,就总跟学生商量,学生呢总给我提意见……
就是这么的谦虚坦诚,语言就是这样的真切、自然、低调。一是一,二是二,实话实说,谦虚坦诚,语言朴素,大众化,语调平和温和,从来不激昂慷慨,但他的话人们句句爱听,句句爱读。他的报告人们蜂涌而至,他的书人们争相购买,这是为什么呢?他的语言是纯洁的,是坦诚的,富有艺术的,是温暖人心的,启人心智的。
常言道,根深叶茂。有渊博的知识,有丰富深刻的思想,的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有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精神境界,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魏书生的语言怎能不生动活泼,清新可人,句句打动人心呢?
(三)魏书生的语言很朴素,很通俗,大众化,让人一听一读很快就明白,绝无艰深晦涩之感。听过魏书报告的人都会的这样的感觉,我们听了他几个小时的报告,收获很大,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得到了许多的好信息,同时我们又觉得听得很轻松,很愉快熏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还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除了他报告中思想性强,信息量大,语调亲切自然、随和温和等因素外,他的语言朴素、通俗、大众化,让人们明白易懂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听魏书生的报告,就如同听他讲故事一样,他总是娓娓道来,语言非常朴素通俗,又好像是聊天拉家常一样,听来又是非常的有趣,吸引人,又给人以深刻的启发。请看下面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