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层次看,这些孩子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享乐观,当然不会把学习当成享受。所以,引导孩子把学习当成享受,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高层次的享乐观,这确实是指导孩子学习的一个根本点。家长们若肯在这一点上下功夫,经常引导孩子,相信孩子定会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情,孩子也会逐渐地树立起高层次的享乐观,一定会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较大的贡献,他们也能够经常生活在享受、快乐的心态之中。
2、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魏书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他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教育的重要要义。他说:
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我自己20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当班主任的千余名学生来分析,对90%的学生来说,学习好坏,智力因素只占20%,非常智力因素占80%,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这些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
我教过的学习尖子,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他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谈的,是从自己切身经验谈的,完全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是许多教育家都提倡的,是现在的许多人耳熟能详,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真正重视、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总结的,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魏书生可以说是第一人。所以,在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这个问题上,魏书生还是谆谆地告诫家长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习惯,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要把孩子良好的习惯培养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有一些家长,也懂得培养良好习惯的道理,也经常对孩子说“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也给孩子讲了不少的道理,也没少批评训斥孩子,但孩子的好习惯还是没培养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魏书生告诫家长们说:
显然,培养孩子的习惯,不能批评一通,训斥一通,上一通政治课,讲一番大道理就完事。重要的是要从孩子的行为入手,引导孩子把决心,把口号落实到行动上。
看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重要的不是说,更不是批评训斥;更重要的是做,是家长引导、帮助孩子实地行动起来。
譬如说我们要培养孩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那说好了,下决心了,就要马上做起来,不能“只说不练”。在孩子开始写日记的时候,家长要予以督促,要给孩子以具体的帮助指导,要求孩子每天都要写日记,一天也不能缺。这就是做起来,从孩子的行为入手。
孩子在培养好习惯的道路上行动起来后,魏书生告诫家长们要注意的是:“首先要慢动。”他用开车打比喻说,开动大脑机器也像开车一样,起动时车速一定要慢,如果快了就容易出故障。他举例说:“如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第一次切莫要求高,只写一句话就行,培养孩子学英语的习惯,第一次只记一两个单词即可。培养孩子跑步的习惯,第一次跑200米就不错。凡事不要一开始就急于求成,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这样孩子便觉得难而又难,从而失去了做事的兴趣。”
有了首次慢动,尊重了大脑的始动原则,运转起来了,慢慢地像汽车开了几十米,这时就可以逐渐加速了。魏书生把这一个环节叫做“逐渐加速”。如日记可长到每篇写两三句话;
英语单词每天背会两三个;长跑长到每天跑300米。这样的“逐渐加速”,孩子很容易接受,不知不觉间,大脑这部“汽车”比前几天运转快了。
也有遇到特殊的情况,如意外的任务啦,身体有点小病啦,有烦心的事心情不好啦……这个时候孩子是很容易停下来的。
魏书生告诫家长们说:这种情况下,“也鼓励孩子不轻易停止,只要还能站直了,就别趴下,只要还能行动就别停下。身体有小病时,跑不了1000米了,那就一步一步地走下来,写日记心情不好,写不出来太好的文章,但也不要中断日记,可以少写,也不要停上来。”这个时候很重要,就是要顽强地坚持,这不仅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更是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
有了行动,逐渐增加了行动的速度,孩子会尝到一点做事的快乐,好的习惯就在逐渐形成,但这个时候家长还不能放手,还要帮助孩子做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定比较全面的计划,增强孩子对自我行动的时间和空间的控制能力。”魏书生说:
从时间上,和孩子商定从早到晚的行动计划,什么时间跑步锻炼、上学、唱歌、看课外书、看电视;各项活动各用多少分钟,使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的时间安排都有序化、有益化。从空间上,使孩子处于能够把握自己的环境,什么歌厅、舞厅、游戏厅,台球室这些地方,一旦进去,孩子便容易失去自控,不由自主地放弃好习惯。注意订计划的时候,任务指标不要订得过高,使孩子觉得,稍加努力便可达到,稍稍一跳,便可把果子摘下来。
有了比较全面可行的计划,孩子按计划行动起来了,每天定时定量地锻炼、预习、做题、背单词、写日记、唱歌,到了某段时间就做某件事。遇到特殊情况少做一点,做慢一点儿,但不停下来。按照这样的计划不停地做实事,惯性就越来越大。魏书生说:“这就像列车在轨道上行驶,甚至像卫星进入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
3、教孩子利用潜意识我们现在常说“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多鼓励表扬孩子,要多给孩子予以正面的引导和暗示,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好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能在各方面不断进步,是将来有出息、有前途的孩子。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家长教育得法,对孩子表扬鼓励多,孩子自信心强,性格活泼开朗,学习成绩比较好,各方面都比较优秀。
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习及各方面情况还不错的孩子,有一两次考试没考好,或犯了什么错误,家长对孩子批评指责过多,不做具体分析,一味指责埋怨,甚至对孩子进行惩罚,给孩子施加过大的精神压力,使孩子长期处在失败的阴影中,处在精神慌恐中,结果孩子以后的考试还是考不好,即使看起来学习很努力了,但还是考不好。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自信心强,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受批评指责多,自我感觉不好的孩子常常遭到失败呢?我们现在也常说这是精神心理的作用,而这精神心理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魏书生对我们所说的精神心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认为它的深层原因是“潜意识”的作用。他说:
人的大脑意识分为三个层次:1、意识。它是我们能感知到的,比如,我们想读书,便让自己拿起了书本。2、下意识。常常是我们不自觉的,比如有时候晚饭后,我们并没有明确地想读书,但进入书房,却不由自主地拿起了书。3、潜意识。我们的意识明明让自己跟别人应酬着去打麻将,可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就是不让自己出门,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又让自己拿起书来看。这种莫明其妙的心理便是潜意识。尽管我们不能明确地感知它,认识它,但它确实存在着,并顽强地指挥着人。
他举例说,有的科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白天搞实验,做题时,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先睡,打算睡醒后再接着做。不料睡梦中醒来,实验结论出来了,解题的结果也出来了,立即写下来,一验算,确实是正确的。他已经睡着了,题是谁做的呢?就是潜意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夜有所梦,大概就是潜意识在活动。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非常真诚、持之以恒地想象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间久了,真的就成为想象中的角色。魏书生说:
想象自己是一个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成功者,后来就真的取得了大成就。
谁想象自己是一个多灾多难、多愁善感、软弱无能的失败者,时间久了,他真的就变成了软弱无能、一事无成的人。
既然潜意识有这么大的力量,魏书生告诫家长们说:“我们就应该趋利避害把它用好,而不是趋害避利,用它来伤害自己。”
怎样趋利避害,利用好潜意识呢?这当然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应多表扬鼓励孩子,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多引导孩子向潜意识输送良好的信息、指令:我能行,我能成功,我的脑子是很聪明的。即使孩子一两次考试没有考好,家长也应该在分析具体原因的基础上,给孩子以鼓励,鼓舞斗志:没关系,这次是没发挥好,有些地方是粗心大意出了错,并不是脑子笨,只要下功夫,下一次一定会考好的。这样鼓励孩子,相信孩子,孩子就会较快地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也能给潜意识下达“我能行,我能成功”的指令,潜意识也能够尽力地帮助孩子取得成功。
4、成绩差的孩子也有潜能,也能成就大事业常言道:“十个指头不一般齐。”这话常用来比喻一个单位、一个群体中的人是有差别、差距的。既然大人都是有差别的,那小孩子也肯定是有差别的。比如说有孩子长得高,有的孩子长得矮;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的孩子文静内向;有的孩子学习好,有的孩子学习差等等。孩子们之间的差别,这本来和“十个指头不一般齐”一样的正常,但我们的许多家长却总是接受不了,不愿接受这正常的事实,却总是想让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和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一样的好,和别人家的孩子长得一样高。尤其是那些上了学以后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家长们总是表现得很忧虑,很担心,对孩子很失望,自己的情绪很悲观,甚至在人面前都抬不起头,对孩子也常常指责埋怨多。
学习成绩差的孩子真的就没出息,没前途,将来就找不到工作,就没法生活了吗?家长们对孩子除了忧虑就没有一点信心希望了吗?
魏书生可不是这样看问题的,他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一样有潜能,教育引导得法,这些孩子将来也能成就大事业。这并不是安慰人的话,而是被许多的人和事证明了的事实,魏书生举了许多生动典型的事例说明这个问题,他举了爱因斯坦、爱迪生、瓦特、丘吉尔、拿破仑等世界伟大人物的事例: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引起了一场大革命。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学习很糟糕,他小时候说话很晚,据说,直到9岁,爱因斯坦还不能流利地讲话。到了上学之后,爱因斯坦也还是一个才能毫不出众的孩子。他非常讨厌学习古文和历史,上这两门课的时候只是呆坐在座位上,做出一点也不想听课的样子,为此,老师十分气恼。他的成绩当然老是全班最差的了。
就是这样一名成绩差的学生,后来他的叔叔发现了他的数学才能。在爱因斯坦14岁时,叔叔征得他父亲的允许,开始教他代数和几何,终于获得了成功。
爱迪生小时候读书时,属于成绩最不好的学生。他的班主任老师曾经说,恐怕他将来很难自立。据说,这位老师还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是偏头。这位医生便说:“里边的脑子也坏了。”结果,爱迪生的母亲只好把孩子领回家,自己教他学习。
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他对人类的贡献同爱因斯坦、爱迪生一样十分巨大。而他小的时候,也和爱因斯坦、爱迪生一样,曾是一个成绩差的学生。
丘吉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担任英国首相。
丘吉尔曾因成绩差而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转考陆军士官学校又两次落榜,第三次才好不容易考取。丘吉尔少年时很淘气,他小学时的一女班主任老师说:“我那时对丘吉尔的印象是:这个矮个子的红脸孩子是全班最淘气的孩子,我甚至还认为,他不仅是全班,而且是全世界上最大的淘气包。”
拿破仑是大军事家,法国皇帝。有道是:一代谋臣诸葛亮,世界英雄拿破仑。可见世人对他的评价之高。拿破仑在学校读书时,成绩也不好。他16岁毕业于巴黎的军事学校,学习成绩只排在四十二位。据传记记载,他在校期间,除数学以外,其他学科的成绩都很糟糕。据说,在他的一生中,不论是法语,还是别的外语,他都不能准确地说和写。
魏书生一口气、不厌其烦地举了5位世界伟大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的例子,他们小时候学习成绩都比较差,有的还是很差,但他们都成了闻名世界的伟大人物。这就充分地说明了他的观点:成绩差的孩子也有潜能,也能成就大事业。他已经举了比较多的例子,并且说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从以上5位小时候学习成绩差的伟大人物的事例看,他们中有的是属于“晚慧”的,如爱因斯坦9岁时还不能流利地讲话,但14岁以后就智力发展很快,头脑很发达;有的虽然学习成绩差,但在其它方面有浓厚的兴趣,有突出的智慧和才能,如爱迪生非常喜欢探究奥秘,喜欢搞试验,喜欢搞发明创造;如瓦特对机械很感兴趣,动手能力特别强,非常肯钻研;
如拿破仑对军事很感兴趣,是军事天才。这就说明,成绩差的孩子并不是一直都差,并不是什么都不行,他们很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着很突出的智慧和才能。据说着名女歌唱家邓丽君上小学时数学成绩就很差,多次考试不及格,但她很喜欢唱歌,被一音乐老师发现并悉心培养,成了闻名世界的女歌唱家。
魏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后进生总是充满着期待和满腔的热情,在他的眼里,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有许多优点和可贵品质的,他说:
20多年的教育经历,使我感到大部分后进同学心地都很善良,待人诚恳,真挚,心直口快,胸怀也开阔。我到全国各地谈这一认识,30个省、市、自治区的老师都有同感。
后进生单从对付考试这点上,是差一些,但他们顽强的意志,抗挫折的能力,他们开阔的胸怀常常超过许多考试尖子。
我们的国家早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社会早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成绩差的孩子身上的许多优点、优势、好的品质是大有展现舞台的。在现实的生活中,就是许多商界巨子,企业家,发明家,有许多的大老板,发了财的大款,他们的学历并不高,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差,但他们都经过一番顽强的打拼而成功了,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基于这样的观点,魏书生认为,成绩差的孩子的家长,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不要过分忧虑,不要指责埋怨孩子,而应该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引导孩子扬长避短,帮助孩子发现他别的方面的潜在能力。一旦发现了这种能力,就鼓励孩子持之以恒地去发展。这样,成绩差的孩子也一定会大有长进,大有前途,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五成才之路千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