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仰望星空魏书生
2808400000036

第36章 给天下父母的忠告(5)

我们中国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培养教育子女方面非常重视,不辞辛苦,不惜钱财,“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所谓“成龙成凤”,就是希望子女将来长大有出息,成才,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或者能干一番事业,成名成家,为国争光,光宗耀祖。这是人的一种良好的愿望,是人的一种天性,是正确的。外国人也是希望他们的子女长大是有出息、有作为的。问题是我们中国人对什么是“成龙成凤”,什么是有出息,什么是成才,以及怎样使子女成才等问题上理解太狭隘,太片面,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太多,错误的做法太多,以致许多本该“成龙成凤”、成才的孩子在家长错误思想做法的干预下被扭曲了,被埋没了。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也把人分为多种身份,多种等级——干部身份、工人身份、农民身份;城市户口、农村户口;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等。在诸多不同的身份中,身份不同,待遇就不同,社会地位也不同。其中干部身份是最高贵的,待遇高,也能提拔当官,生活的保障也很好,有许多政策优惠。而一个人要取得干部身份,也是要走读书升学的道路,只要书读得好,考上了大学、大专、中专,毕了业就成了国家干部了,就有了可靠的工资收入,有了体面的工作,就有了选拔当官的机会,而当了官,尤其是当了大官,那就是大有出息了,就是人才了,或者是“社会精英”了。

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的体制以及许多僵化的政策,不仅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也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尤其对人们“人才观”的思想束缚很大,使得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读书做官的思想依然很顽固。所以,恢复高考制度30年以来,莘莘学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场面始终很壮观。有很多家长,明明知道孩子不行,“挤不上去”,但还是要赶着孩子去考,去“挤”。一次“挤”下来了,失败了,还不甘心,还要孩子接二连三地、一年又一年地去补习,让孩子一年又一年地经受煎熬,一次又一次经受失败的痛苦和折磨。这真是对孩子莫大的摧残。

多年来,大学连续扩招,每年以四、五百万的名额招生,能圆大学梦的孩子真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大学毕业后工作却越来越不好找了,因为太多了,过胜了,每年有近3成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的,工资也大大降低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形势仍在继续,一年接一年补习要上大学的孩子们仍是有增无减。宁肯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没事干,也要上大学;技工学校花钱少,毕业生供不应求,工资还不低,但许多家长就是不愿让孩子去上。因为技工学校毕业后仍然是工人,而大学毕业后就可以当干部。落后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人头脑中是多么根深蒂固,这样的人才观,“成龙成凤”观是多么的狭隘。

针对数以千万计家长头脑中落后的、守旧的观念,魏书生是一遍又一遍地告诫家长们说:“成才之路千万条。”“孩子考不上大学也没有什么丢脸的,只有不懂事的人,只有喜欢嘲笑人的人,才会把考不上大学说成丢脸。”早在1996年,魏书生就通过具体的分析计算告诉家长们说:“实际上,考不上大学的人,在同龄人中还是占绝大多数,即使到了2000年,中国仍然要有90%的同龄人不可能考上大学。”既然是90%的绝大多数人上不了大学,哪怎么能说丢脸呢?显然,这其中是有许多原因的,不能简单地,一概地说孩子脑子笨,孩子没有好好学习。

能考上大学的孩子上大学固然很好,考不上大学的绝大多数的孩子也绝不是天昏地暗、前途渺茫,而仍然是前途光明,大有可为。魏书生说,孩子没有考上大学,家长和孩子也同样要抬起头来走路,没有什么可自卑的;尤其是家长要鼓励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现在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平凡的人最容易大有作为的时期。魏书生说:“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中国的社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是不断地改革开放,社会已变得非常多元,人们可供选择的机会非常多,为什么还非要走上大学,当干部,当官这一条路呢?魏书生说:“只要静下心来看看我们周围,就会发现许多商界、企业界做出一番大成绩来的人,十几年前还是极平凡的。”他举了自己亲眼所见的许多平凡人发挥特长成就一番事业的生动事例:

我有一位朋友是养猪的,他把养猪当作一项有无数科研课题的大事业。在前些年许多人养猪赔钱的时候,他能够赚几十万、上百万。他的猪场被称为花园式猪场,1991年联合国有关组织评选全球环境保护最好的有500家单位,中国有两家评上,盘锦市李正龙的生态养猪场便是其中之一。

养蚕是个顶平凡的工作吧。我到四川乐山,教委赵主任告诉我,乐山有一个人,全身心钻到养蚕这个宏大的世界中,钻出很多学问。他摸透了蚕的生活习性和吐丝规律,指挥着蚕吐丝,蚕们可以自动织出一块绢来,不用再织,挂起来就可以写字;蚕们可以自动织出一件背心来,还可以锁上边,拿起来,不用再织就可以穿,令人叹为观止,外国老板花高价来买这样的背心。

前几天,我到浙江椒江,当地有一位玻璃雕刻大师叫吴子熊,过去是一个流浪儿。他一心钻进雕刻玻璃的世界里,技艺越来越高超,看他雕刻真的是一种享受。我随手拿一只没有图案的玻璃杯,请他在那上面雕刻一对虾。他问我,你猜雕这对虾用多长时间。我以为要几十分钟。他让我计算时间,我开始计时,他全身心投入在创作上。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雕虾居然比画虾要快得多,栩栩如生的一对虾雕完,竟然只用了55秒!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这玻璃杯上的一对虾是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雕完的。

13年前,一穷二白的农民张锡金,独自一人到青岛打工,扛着一台赊来的旧织布机回农村,靠织脖套起家,后来成了有100万资产的诸城华泰服装绣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转业军人吴志剑,在老家湖南常德养鸡赔了本钱。他打起精神,与县广播局协商办起了一家广播开发公司,又中途夭折。办水泥预制板厂,质量上不去,销路打不开,只好解散。他又办电子厂,还是质量上不去,很快厂倒人散。吴志剑抚着满身创伤,欲哭无泪……家乡已无吴志剑立足之地,他带着9个弟兄和仅有的800元钱南下深圳。

在一个铁皮房子里,他们度过了最初的日子。房子太小,9个人到了晚上就分班睡。后来连铁皮房也没得睡了,就买来草席,晚上睡公共厕所……800元钱花光了,找工作又难于登天,吴志剑就带着兄弟们到饭店拣易拉罐卖……他们就是这样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创办了振华贸易公司。到1996年,吴志剑36岁的时候,他的公司下属已有近百家企业,拥有20亿元的固定资产。1994年,吴志剑入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

北京的李晓华,国外有人评定他是中国大陆第一富豪,他也仅仅是一个初中还没有读完的下乡知识青年。十几年前,还在北戴河的大街上吆喝着卖冷饮。靠着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靠着不屈的意志,靠着对朋友的忠诚,靠着吃苦耐劳的品质,他经历了常人难以经受的挫折、打击,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一连讲了许多平凡的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感人故事,魏书生恳切地奉劝家长们:孩子学习差一些,没有升上大学,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更不是丢脸的事;孩子仍然有前途,脚下有路可走。只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吃苦肯干,不屈不挠,刻苦钻研,改革创新,那么,无论是养猪、养蚕、种粮、种菜、还是做工、经商都能够大有作为,都能钻研出许多学问来。他再一次地告诉家长们说:

我们毕竟生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政治最宽松,老百姓最有用武之地的时代。

既然我们国家现在的政治环境很宽松,社会多元化,可供选择的成才之路千万条,不只是上大学,当国家干部一条路,那么,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才方面该怎么做呢?

魏书生认为,首先,家长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不是一厢情愿,不要仅凭主观愿望办事,不要强迫孩子干他们不喜欢、没兴趣的事情。如有些家长硬让孩子学钢琴,学美术,学舞蹈等,想让孩子在这些方面有大的发展,而孩子在这些方面既无大的兴趣,又没有突出的天赋,这就不要硬逼着孩子学这些。家长们应该走出“梦境”,回到现实中来,平时要多观察分析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然后因材施教。他举例说,有的孩子嗓音好,喜欢唱歌,表演素质好,自幼想当演员,家长就应该鼓励支持孩子这一兴趣爱好,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或请专业的音乐教师给孩子进行辅导,或送孩子到好的音乐培训班进行正规的训练。这样,孩子就可能在音乐方面会有大的发展,也很有希望成为一名歌唱演员或歌唱家。有的孩子喜欢蹦蹦跳跳,跑得快,跳得高,爱好田径运动,想当五项全能运动员,家长也应该鼓励支持孩子,有体育特长的家长应该和孩子一块锻炼,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有计划的训练,或送孩子到少年体校训练,尽力帮助孩子发展提高,实现梦想。这就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就是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这样的因材施教,孩子很高兴,家长也舒心,很有利于孩子成长。

第二、引导孩子把探索当乐趣。小孩子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有的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对不懂的事物爱思考、想弄明白,爱向家长提问题。这是孩子很可贵的品质,魏书生认为,家长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把探索当成乐趣。

他说:

培养孩子把什么当乐趣呢?我觉得最可贵的是培养孩子把学习当乐趣,长大把工作当乐趣,把探索科学当作最大的乐趣。

有的人把荣华富贵当快乐,有的人把吃喝玩乐当快乐,有的人把高人一头当快乐,有的人把飞扬跋扈当快乐,大科学家则把探索当快乐。显然,探索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乐趣。

怎样培养孩子探索的兴趣呢?魏书生认为,在家庭生活里,家长应该喜欢倾听孩子提问题,对孩子提的问题,要能够给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回答。有时候孩子提的问题家长不能够解答,但也要鼓励孩子提,可以对孩子说:“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甚至暂时全人类谁也回答不了,不过,我们可以努力找出答案。”

家长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还应该有意识地把孩子引入对科学问题的讨论,而在和孩子讨论时,家长不要急于表态:

“说得对选”或“很好!”魏书生认为,这些夸奖的话对鼓励孩子良好行为很有效果,但对促进科学交谈有弊无利,因为,过快的赞扬可能传递“讨论已经结束”的信息。应该说:“真有趣!”或“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一类话,要不就提更多的问题或出一些新主意,以便“使球保持滚动”。

家长也可以满怀好奇地和孩子一起探索,这样,孩子获得的教益会超出科学范畴,他们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培养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努力探索的精神。魏书生举例说:“例如日常活动中,通过放风筝,孩子们就可学到大量物理学和工程学知识。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用松质木、细绳和纸做风筝,做风筝能鼓励孩子不断去探索——他们做的过程中改进越多,风筝飞得越高,姿势越优美。”

“做一辆小人车,可以观察设计怎样影响速度;种花,可以观察水和阳光的作用,养鸟,可以了解一年四季鸟的生活习性……”

引导孩子把探索当乐趣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探索就是不断地动脑思考,不断地动手实践,是手脑并用;而双手和脑是人的两大法宝,是越用越灵的。魏书生说:

一般情况下,把探索当做乐趣的孩子,智力都比较好,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同龄人。当然,也有极个别孩子不愿死记硬背文科知识,以致总成绩不够理想,但到了高中、大学,他们还是明显地表现出智力优势,成绩又会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