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代:帝国余晖
2871700000003

第3章 入主中原(2)

努尔哈赤晚年,特别是进入辽河平原之后,实行了一些错误的政策——大量迁民,按丁编庄,清查粮食,强占田地,满汉合居,杀戮汉族读书人,遭到了辽东汉民的强烈反抗,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也是他最后兵败身死的原因之一。

(二)皇太极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35岁继位,年号天聪,在位17年,是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典礼,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皇太极改国号、称皇帝的用意表明自己不仅是满洲的大汗,而且是蒙古人、汉人以及所有人的皇帝。

皇太极是一个英明的皇帝,他一改努尔哈赤的屠杀政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让他们做官,帮助他治理国家;爱护汉人,分给汉人土地,发展农业生产。

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命令二大贝勒阿敏等率军东征朝鲜。阿敏统率大军跨过鸭绿江,一举占领了平壤。三月,双方在江华岛杀白马黑牛,焚香盟誓,定下兄弟之盟。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举行大典时,朝鲜使臣拒不跪拜。双方撕扯了一阵,朝鲜使臣仍不肯屈服。皇太极认为这是朝鲜国王效忠明朝、不肯服从他的表现。这年十二月,皇太极亲自统率清军渡过鸭绿江,一直打到汉城,朝鲜国王李倧逃进南汉山城。皇太极率军到南汉山城城下扎营,李倧只得请降,向清帝朝贡。于是,皇太极在汉江东岸设坛举行受降仪式,确立了大清国同朝鲜的君臣之盟。从此,皇太极得到了来自朝鲜的物资供应,也解除了南攻明朝的东顾之忧。

为了解决南攻明朝的后顾之忧,皇太极又向北用兵,兵锋直指黑龙江上游、中游和下游。皇太极将宗室女儿嫁给达斡尔头人巴尔达齐,征抚并用,以抚为主,终于使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至鄂霍次克海的广阔地域归属清朝。

为了解决南攻明朝的西顾之忧,皇太极又向西用兵,三征蒙古。明清之际,蒙古分为三大部:漠南蒙古即内蒙古,漠北蒙古即外蒙古,漠西蒙古即厄鲁特蒙古。漠南蒙古位于明朝和后金之间,同明朝定有共同抵御后金的盟约。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裔,势力强大,自称是全蒙古的大汗。明廷每年给林丹汗大量赏赐,使其同后金对立。天聪二年(1628年),皇太极利用漠南蒙古诸部的矛盾,同反对林丹汗的喀喇沁等部结盟,首次亲统大军进攻林丹汗,获得胜利,俘获11000余人。四年后,皇太极再次率军远征林丹汗,长途奔袭至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林丹汗闻讯,惊慌失措,星夜逃遁。此后,察哈尔部众叛亲离,分崩离析。林丹汗逃至青海打草滩,不久病逝。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统军三征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率部民千户归降。

至此,皇太极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南用兵了。他曾五入关内,企图攻占北京作为大清国的都城,但毕竟兵力有限,一时未能得逞。

后金崇德四年(1639年),皇太极围困锦州,明守将祖大寿告急。崇祯皇帝派洪承畴为总督,率8位总兵、13万步骑、4万马匹出山海关解锦州之围,明军采取“步步为营,且战且守,待敌自困,一战解围”的兵略,于崇祯十四年即崇德六年(1641年)七月进军至松山。两军初战,清军死伤甚多,几至溃败。消息传到盛京,皇太极带病急援。由于行军太急,皇太极鼻子流血不止,只得用碗接着。他马不停蹄,昼夜兼行500余里赶到松山后,立即下达了作战部署:埋下伏兵,断敌退路;袭劫积粟,断敌粮道;高桥设伏,击敌逃兵;大路列阵,截敌援兵。结果,明军大败,战死53783人,损失战马7440匹,骆驼66头,甲胄9346副,洪承畴退到松山城中。清军破城后,洪承畴被俘投降。松锦之战后,明军失掉了关外的军事凭借,清军转入新的战略进攻。

清太祖和清太宗两代经过整整60年的奋战,终于将山海关外的大片土地揽入手中,为后来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三)顺治皇帝

皇太极死后,其子福临继位,史称顺治皇帝。顺治皇帝年方6岁,由叔父多尔衮摄政。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今北京市北海公园景山)自缢而死,276年的大明王朝灭亡了。

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军报传到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后,多尔衮急召智囊范文程等人商议进取之策。范文程建议兴师入关,逐鹿中原。于是,多尔衮于这年四月初九统率14万大军奔向山海关。

这时,山海关一带集结了三支大军:第一支是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所统领的明军,第二支是李自成率领的讨伐吴三桂的20万农民军,第三支是多尔衮所率领的清军。从四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这三支大军在山海关展开会战。由于吴三桂降清,与清军联合起来,李自成大败。

李自成于四月二十六日败归北京,于四月三十日匆匆称帝后,放火烧毁紫禁城里的一些宫殿,离京西走。

多尔衮取得山海关大捷后,以吴三桂为先导,率领八旗军向北京进发。沿途官兵献城投降,奉表称臣。

五月初二,多尔衮率领清军从朝阳门进入北京城。多尔衮建议迁都北京,但他的胞兄英郡王阿济格主张屠城。多尔衮说:“先帝说过,如果占领北京,当即迁都,以图进取中原。如今人心未定,岂可屠城东还。”

为了尊重先帝皇太极的遗愿,清廷采纳了多尔衮迁都的建议。同年十月初一日,7岁的顺治皇帝因皇极殿(故宫太和殿)被李自成焚毁,便在皇极门(太和门)颁诏天下,定都北京。

顺治皇帝在位18年,前8年因他年纪还小,由多尔衮摄政。

多尔衮摄政期间,主要有两项弊政:一是圈地,二是颁布剃发令。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多尔衮为了满足满洲贵族对土地的贪欲,为了笼络八旗将士,竟派遣官员跑马圈地。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下了圈地命令:“凡近京各州县民人无主荒田,及明国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等死于寇乱者,无主地甚多,……尽行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顺治二年九月,圈地的范围扩大到河间、滦州、遵化等京东、京南一带。顺治四年正月,又下令于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 府州县内圈地。不管有主无主的田地,一律都在圈地范围之内,先后共圈占汉人田地20万顷。多尔衮用圈占的土地设立皇庄,赏赐王公勋臣,或分给八旗兵丁,致使百余万汉人破产失业,流离失所,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时也破坏了农业生产,阻碍了社会进步。由于壮丁逃亡和汉族人民的不断反抗,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才下诏停止圈地。

清在关外时原是游牧民族,经常骑马射猎。为了生活方便,男子把头部前面的头发剃光,后面的头发结扎成辫子。这样,在骑马飞奔时可以避免前面的头发垂下来遮住眼睛,后面的头发飘到前面来有碍行动。清兵入关后,多尔衮下了一道剃发令,要汉人也像满人一样剃发结辫,否则格杀勿论。剃发令在各地引起的震动极大,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大规模的武装反抗斗争几乎遍及全国,此起彼伏的斗争历经37年之久,导致国内长期政局不稳,生灵涂炭。最终,还是清朝封建统治者靠武力镇压取得了胜利,坚持不愿剃发者要么被杀,要么流亡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其余的人都剃发结辫了。

多尔衮摄政7年间,清廷消灭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的抗清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全国。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病逝。第二年正月,顺治皇帝亲政,于二月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抄了他的家,罢了他的封爵,诛杀了他的党羽。由于群臣纷纷上书弹劾多尔衮,揭发其贪污腐化的罪行,还举出了多尔衮逾制的铁证,说他有谋反之罪。顺治皇帝大怒,下令将多尔衮的坟掘了,抛尸荒野,还用棍子击尸,用鞭子鞭尸,最后把他的头割下来,令他身首异处。

顺治皇帝亲政后,在母亲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整顿吏治,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节约,减免苛捐杂税,广开言路,网罗人才,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巩固清王朝统治作出了贡献,开创了清王朝走向强盛的新局面,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