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元宵节
2872400000005

第5章 元宵节节俗(2)

除了热闹、喜庆,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可以说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元宵节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机会,而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因此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也与爱情联系在一起。在描写元宵节的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便是著名诗人辛弃疾的那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外,北宋欧阳修的“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等诗作都抒发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这些描写爱情的诗作,也为元宵节日增添了不可或缺的浪漫色彩。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元宵灯诗佳作: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日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猜灯谜

灯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小花,古代称之为廋辞,又称隐语。也就是说,要将一件事告诉对方,出于某种需要,不直接说出来,而是换另外一种说法,促使对方考虑,从而构成“谜”。作为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猜灯谜自古便是元宵节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活动。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最早的灯谜,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

谜语悬于灯上,供人猜测,最早始于宋代。宋代先后有北南两个都城,即汴梁城(今开封市)和临安城(今杭州市)。每到元宵节来临,人们在闹市搭棚挂灯。好谜者将谜写在灯壁上,张于灯市,供人观赏猜测,人们自然就叫它灯谜了。以后每逢元宵佳节,人们在赏灯的同时都会以猜灯谜为乐趣。有人出谜,有人猜,天文地理、百姓杂陈无不包含其中,火树银花的元宵灯会好一派热闹景象。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谜应是“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这十个字是对古代隐语实质的评定,也是后来形成的“谜”之神髓所在。由于猜灯谜有相当的难度,“灯虎”、“文虎”的名称也应运而生。近代灯谜虽不再写在灯上,但这种文化娱乐形式的名称却保留到现在。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充满喜气。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不过现如今灯谜这个称呼似乎已是名不副实了,现代灯谜是书写在纸条上,悬于厅内任人猜测。“灯谜”是作为一个被赋予特定含意的固定名称随着这种特定的文化娱乐形式保留下来的。

严格说来,灯谜和谜语是有所区别的。

一般来讲,谜语猜的是形象,而灯谜猜的是字义。所以说灯谜是文义谜,猜灯谜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灯谜与谜语的最大区别也就在这里。灯谜是利用汉字音、形、义的变异,通过作者奇异的构思和巧妙地搭配,构成趣味文字游戏。

灯谜的基本结构包括谜面、谜目、谜底三部分。特殊情况下,有的谜没有谜目,还有的谜附加谜格。

谜面

谜面又称作谜题。它是一则灯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猜谜和检验谜底正确与否的主要依据之一。出灯谜人在谜面文字中隐含谜底的意思或字,这是灯谜作者给猜谜人公开的条件,可暗示或提供必要的线索等。因此猜谜人一定要先将谜面文字的多重含义搞清楚,然后通过思维上的迅速转换,从而揭示谜底。

谜面文字包括单字、词汇、成语、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等。这就要求猜谜人具备相应的理解谜面文字内涵的基本能力。

谜目

谜目是灯谜作者为猜谜人指定的猜测范围。它的表现形式常常是“打一字”、“唐诗人”、“成语”等。

灯谜的谜目说得夸张一些,是小百科的目录,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字、词、语句、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衣食住行、财政金融、教育环保等等,无所不包,可以这样说,辞海中的分类,在灯谜中都有所反映。有的谜目中还标有数量。如“故事片名二”、“法律名词三”、“民族名称四”等等。这样不仅要求按数量猜出,另外还要将这个谜底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按顺序连缀成完整的意思与谜面扣合,方能显示灯谜的趣味性。如“珠峰映雪”它的正确谜底必须是“高山、满、白”,若是猜“高山族、满族、白族”,就全错了。一是先前谜目中已标出“民族名称”,更重要的是谜底中的“族”字在谜面文字没有任何提示,仅隐含着“高山、满、白”的意思,所以只有这唯一的谜底才对。

灯谜谜目所标的猜测范围,可以考察猜谜人知识面和文化基础知识水平。

谜底

一则灯谜的谜底在同范围、同数字内应只有一个。谜底对否要用谜面文字隐含来检验,它是猜谜人冥思苦想寻求的结果。也可以用“答案”来替代,但绝不是谜面文字的解释。

千百年来,猜灯谜已经成为增加元宵节节日气氛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而一条条含义深刻、构思巧妙的灯谜也同样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三)大话元宵

1.元宵史话

在传统的元宵佳节里,无论大江南北,人们都喜欢全家齐聚,围坐在一起品尝吉祥之食——元宵,圆圆的元宵象征着丰收和睦的日子如环无端没有尽头。

相传在春秋末年,楚昭王在归家途中发现江中飘浮着一白色圆物,船工捞起后献给他品尝。昭王剖开后见其瓣红如胭脂,香味扑鼻,食之,味道甘美。便问左右大臣此是何物,大臣中无人知晓。昭王心中不乐,遂令人请教孔子。孔子见此物,说道:“此为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称。”此时正值正月十五,楚昭王心中大喜,便令人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用面粉仿制此果煮熟食之,以图圆满吉祥。从此,正月十五吃元宵便流传至今。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记载:“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元宵的前身了。

宋代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的做法习俗已经较为普遍。元宵最早又被叫做“浮圆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宋代周必大的《元宵煮浮圆子诗》是我国最早描绘元宵的诗: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时大臣,平时整肃军政,励精图治。这首短诗里已经流露出他举碗盼望全国人民团聚的思念,连灶下生火的丫头都为大家煮食汤圆时浸沉在思念故乡那种深沉的情绪里感到诧异。吃元宵,忆亲人,这个习惯就一直延续到现在。

明朝时,“元宵”的叫法已十分普遍。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闻名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时至今日,元宵已经成为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象征幸福、团圆的节日食品。

2.元宵与汤圆

关于“元宵”,有一段和袁世凯有关的民间传说:

相传,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个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老百姓不买他的账,“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照样在民间流传。

故事里提到了元宵的另外一种叫法——汤圆。

由于正月十五这一天被称作“元宵节”,因此,人们习惯于说这一天全家团圆吃元宵。严格来讲,元宵和汤圆是有所区别的。由于地域差别,北方人常吃的元宵和南方的汤圆无论是制作工艺和馅料、口味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讲,北方常吃的是元宵。北方做的元宵,是以馅为基础制作的。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均匀的小四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机器就“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俗称“摇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层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锅煮时江米粉才吸收水分变软。

南方的汤圆做法则完全不同,区别在于北方“滚”汤圆,而南方是“包”汤圆。包汤圆与包饺子有些类似,先像包饺子和面一样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放置几个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汤圆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也是二者的区别之一。包汤圆的过程也与包饺子十分相似,但不用擀面杖。湿糯米粉黏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或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做得好的汤圆表面光滑发亮,有的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形。汤圆表皮已含有足够的水分,很黏,不易保存,最好现做现吃。时至今日,随着速冻工艺的出现,速冻汤圆也常出现在百姓的日常餐桌。

3.元宵的吃法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渐精致,元宵的种类也丰富多样。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黏高粱面、黄米面等,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等。此外,具有地方特色的北京元宵、宁波猪油汤圆、苏州五色汤圆、上海擂沙汤圆、四川“心肺”、海南鸡屎藤汤圆等都因其独特的制法和口味而广受欢迎,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

元宵较常见的吃法有煮食、炸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