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七雄的纷争
2872700000006

第6章 战国七雄间的兼并战争(1)

这七个大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一面在本国实行变法改革以图强,一面相互混战,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一)魏国称雄中原

战国初年,魏国首先成为最强盛的国家,原因是多方面的:三家分晋时魏国分得的今山西西南部的河东地区,生产发达,经济基础坚固;更重要的是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的变法使得封建经济在魏国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并拥有强大的武装军事。从公元前413年起,魏国就不断侵袭秦国,到公元前408年,占据了秦国的河西一带,逼迫秦人退守到洛水。随后,魏国又派兵越过赵国进攻中山(河北省宁晋、柏乡徐水等县间地),于公元前406年灭掉中山国。魏文侯在西方和北方都取得了胜利后,便将注意力转向了东方,魏国联合韩赵两国攻入齐国的长城,大败齐军。

由于古时候战争规模的扩大和一些运动战术的出现,要求防御手段也要相应改进。各国都在国境上把原有的堤坝加高,利用险阻的地形修建防御工程,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长城。战国中期,秦、赵、燕三国常受到匈奴、东胡等少数民族的侵扰,这些少数民族多以游牧为主,因此善于骑射,进攻和撤退都十分迅速,使得三国不得不在边境上修建长城。秦国的长城是在秦昭王时期修筑的,这条长城主要修筑在陇西(甘肃中部)、北地(甘肃东北部和宁夏东南部)、上郡(陕西西部)三郡的边地。赵国的长城修筑于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破林胡和楼烦之后,修建了东起赵国代郡(河北张北县南)向西沿着阴山山脉直至高阙(疑内蒙古乌拉山西)的长城。燕国的长城修建于破东胡之后。长城西起造阳(河北省怀来县),东至襄平(辽宁省辽阳)。

大败齐军使得魏、韩、赵三国一时间名声大振。公元前391年,魏、韩、赵三国联军又进攻楚军,大败楚军于大梁,魏国趁机占有大梁及其周边的土地。公元前371年,魏国又攻下楚国的鲁阳(河南鲁山县),自此魏国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土地,在诸侯中享有威望。因此说,在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魏国已经取得了称霸的规模。公元前369年,魏惠王即位,采取了诸多措施巩固已成的霸业。首先,将国都由安邑(山西夏县北)迁至大梁,不仅改变了以往交通不便的状况,而且加强了对诸侯的控制,保障了国都的安全。其次,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开放统治者独占的山林,让百姓自由开采,使得生产有所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再次,对外笼络赵、韩,与之结盟。最后,修建长城。以上策略的实施使得魏国实力大增。公元前356年,鲁、卫、韩等国的国君都来魏国朝见魏惠王,魏惠王霸主的地位显而易见。

(二)桂陵之战

魏国的强大经常威胁到其他国家的安全。公元前356年,赵成侯与齐威王、宋桓侯在平陆(山东汶上县)盟会,建立了齐赵联盟,共同讨伐魏国。公元前354年,赵国起兵攻打卫国,逼迫卫国屈服入朝。但卫国原本是入朝魏国的,现在赵国逼迫其改入朝赵,魏国必然不许。于是魏国派庞涓出兵伐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次年攻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其盟军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兵救赵。田忌主张直逼邯郸,与魏军交锋;孙膑却认为要避实就虚必须袭击大梁,迫使魏国自救,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定能破敌。田忌依孙膑计策,围攻大梁,魏军果然退兵自救。当魏军长途跋涉途经桂陵(山东菏泽)时,遭遇到齐军设下的伏兵阻击,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

虽然魏国兵败桂陵,但实力仍不可小觑。公元前352年,魏国联合韩国攻打齐、宋、卫的联军,齐国不得已请出和事佬向魏国求和,魏国挽回了败局,重新成为中原第一强国。而此时秦国正值商鞅变法,便趁魏国全力出兵东方之际,发兵攻魏,并在公元前354年攻下魏国河西重镇少梁,两年后又占魏国旧都安邑。魏国放弃了在东方和齐、赵的战事,将邯郸还给赵国,并与之在漳水结盟,集中力量对付秦国。公元前350年,魏国向秦国展开反攻,收复大片失地,强大的攻势使得秦孝公坐立不安,商鞅也认为以秦国现在的实力单独对抗魏国是不足以成事的,因此商鞅劝解秦孝公和魏惠王在彤(陕西华县)相会讲和。

魏国在称霸中原的过程中与其他小国展开了多场战争,魏、齐、赵、秦之间的战争就历时五年之久。在这过程中,魏国虽有吃败仗的时候,但总体来说,对其霸业并无影响。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举办了逢泽之会,共有十二个诸侯国参加,但韩国却没有参加。

(三)马陵之战

魏国对在桂陵之战中的挫败一直怀恨在心,总想伺机报复齐国。在魏国与齐、赵、秦三国长达五年的战争中,韩国一直是魏国的拥护者,但韩国怕魏国日益强大而吞并掉自己,便没去参加逢泽之会,却与齐国关系亲密。韩国的亲齐举动使得魏国异常不满。公元前342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弱小的韩国自然不是魏国的对手,危急之中向齐国求救。齐王征求孙膑等朝臣的意见,邹忌反对出兵救韩,田忌则同意出兵,而孙膑认为韩国是一定要救的,但是要掌握救的时机,对韩国要表示一定会出兵相救,就会使得韩国奋力抵抗。当韩国处于危亡之际,再发兵救韩,就可以使齐国“尊名”“重利”一举两得,齐威王表示赞同此计。得到齐国出兵相救消息的韩国殊死抵抗,但仍五战五败,只得再次向齐国求救。齐威王认为时机已到,便派遣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攻魏。魏惠王也派庞涓、太子申为将,率兵十万迎战。庞涓在桂陵之战中败给孙膑,心中很是不服,此次交战,庞涓十分谨慎。双方久攻不下,相持近一年。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军刚一交战,齐军就佯装兵败后撤。孙膑利用庞涓轻敌的弱点,以逐渐减灶的假象来迷惑魏军。第一天挖了十万人煮食用的灶,第二天减至五万灶,第三天又减至三万灶,营造出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兵大批逃亡的假象。庞涓果然中计,在接连追击齐军的三天里,看到齐军每天都在减灶,认为齐军败局已定,便放松警惕,只身带着精锐部队继续追击齐军。孙膑在魏军必经之地马陵(山东炎城马陵山)设下伏兵。马陵之地,地势险要,通道狭窄并被树木所包围,庞涓一定中计,毫无退路可言。孙膑将士兵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以火光为信号,万箭齐发。孙膑将路旁一棵树的树皮剥下,在上面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下”的字样。傍晚时分,庞涓追至马陵,夜色中看到路边被剥皮的树,上面隐约还有字迹,命令士兵点火准备查看,不料火光一点,一时间万箭从四面八方雨点般射来,魏军毫无准备,溃败逃散,庞涓中箭,随后自杀。齐军乘胜追击,歼敌十万,俘获魏军主帅太子申,马陵之战以齐军的胜利结束。魏国实力因此战大大受损,丧失了霸主地位,不得不向齐国屈膝,齐国也代替魏国成为霸主。

在庞涓与孙膑的几次交锋中,都以孙膑的全胜告终。孙膑和庞涓曾同为兵学家鬼谷子的学生,两人是同窗好友,因情谊深厚而结拜为兄弟,孙膑比庞涓年长,故孙膑为兄,庞涓为弟。在学业方面,孙膑要比庞涓扎实一些。当时,魏国国君广招天下贤士,待遇优厚,庞涓决定出师谋求富贵,而孙膑认为自己学艺未精,想要继续和先生学习,暂不出山。庞涓到了魏国,与魏王畅谈许久,深得魏王的赏识,被任命为元帅,执掌魏国兵权。庞涓接掌魏国兵权后,对外用兵连连得胜,甚至还打败了当时的强国齐国,魏国百姓都十分尊重庞涓。

此时的孙膑仍随先生学习,先生将密不外传的孙武兵法全都传授给了孙膑,使得孙膑的才能远远胜于庞涓。魏王听了他人的举荐,十分欣赏孙膑,便派使者请其出山。孙膑的到来使得庞涓忧心不已,担心孙膑取代他的地位,便心生一计,在魏王面前暗示孙膑有通齐之嫌。魏王要将孙膑问罪,庞涓假意求情,对齐王说道:“孙膑罪不至死,不如挖其双髌让其不能行走,面刺罪人印记,留他一条性命吧。”魏王无奈点头。受刑之后的孙膑夜以继日地为庞涓作《孙武兵法》,后得知庞涓想等他写完就害死他,孙膑便装疯将已经写好的兵书全部烧毁,忍辱负重,使得庞涓最终对其放松了警惕。孙膑千方百计逃至齐国,受到齐威王的重用。在桂陵之战中,孙膑一计围魏救赵使得庞涓狼狈不堪,退回魏国,孙膑算是报了一箭之仇。在马陵之战中,孙膑又大获全胜,庞涓眼看无力回天,只得兵败自杀。

(四)秦、齐对峙

魏国在马陵之战中败北后,实力大为削弱,齐国取代魏国成了新的霸主。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势力大大加强,于是大国间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秦国和齐国成了实力最强的两个大国,形成了东西对峙的局面。此时各大国陆续称王,大国间领土毗邻,彼此间的矛盾冲突就更加尖锐了。齐国和秦国这两个东西对峙的大霸主开始了争取小国,孤立敌国的斗争。

在齐国和秦国斗争的过程中,合纵连横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策略。合纵连横,在地域上是以韩、赵、魏三国为主,北连燕或南连楚,东连齐或西连秦,南北相连为纵,东西相连为横。在策略上,“合纵”就是联合诸多弱小国家攻打一个较大的国家,目的是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就是强国迫使弱小国家帮助它进行兼并。合纵连横政策的初始,既可以牵制秦国又可以限制齐国,直至长平之战后意义发生变化。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

公元前329年,张仪由赵国进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任命为相国,积极为秦国出谋划策。在张仪的辅佐下,秦君称王,秦国日益强盛。

张仪入魏游说魏惠王连横,魏惠王因受到齐国和楚国的打击不得不采取张仪的连横策略,与秦国和韩国联合起来攻打齐国和楚国。张仪的策略是希望魏国能率先归附秦国,为其他国家做个表率,但遭到了魏惠王的拒绝。秦国立刻出兵攻占了魏国的曲沃(山西闻喜县)、平周(山西介休县)两地,此战对其他国家而言威慑很大。出于对强秦的恐惧,齐、楚、燕、赵、韩五国转向公孙衍提出的合纵策略。

公元前318年,以楚怀王为首爆发了齐、楚、燕、赵、韩五国伐秦的战争,秦国派兵与联军在修鱼(河南原阳县)交战,联军大败。自从合纵联军退兵后,秦国十分重视对后方的扩充。公元前316年,巴蜀相攻,秦王想要趁机一举灭蜀,但因韩国的入侵犹豫不决,司马错力主攻蜀,认为攻下蜀国可以使人力、物力方面都得到强而有力的补充,又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流攻楚。秦王采纳此议,派遣张仪、司马错出兵一举灭蜀,后灭掉巴国,获得巴蜀大片土地。如此一来,秦国占据了富饶的天府之国,为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军事战争的准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齐国和秦国间最大的斗争焦点在楚国。齐国为了对付秦国联合了楚国,楚国虽然社会改革不彻底,经济落后,但拥有辽阔的疆土和众多的人口,轻易就可调集百万大军。齐国联合楚国对秦国来说影响很大,因此如何破坏齐楚之间的联盟就显得尤为重要。秦王派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张仪暗地收买了楚国旧贵族,并以六百里商于土地作为诱饵诱惑楚怀王,楚国要是能和齐国断绝关系,秦国愿意献出商于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一听动了心,丝毫不理会屈原等人的劝谏,立刻与齐国断绝了关系,并且派人到秦国去索要张仪承诺的六百里商于之地,但张仪却矢口否认,并说当时承诺的是六里而非六百里。遭到秦国愚弄的楚怀王大怒,兴兵攻打秦国,却被秦兵大败于丹阳(河南丹水北岸),并虏其将领数十人,反夺楚国汉中之地,这片土地与秦国的巴蜀之地连成一片,有效保证了秦国国土的安全,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五)燕国破齐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燕王哙将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以燕王哙让位给子之引起内乱为借口,出兵燕国,短短十几天就攻占了燕国,但燕国军民奋力抵抗,终于迫使齐国撤军。

后公子职即位,是为燕昭王。燕昭王一心想要报当年齐国武力干涉燕国之仇。燕昭王与郭隗、乐毅一起改革政治,奋发图强,经过漫长的二十八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国富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