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个君临天下、一统中华的少数民族,元朝统治者执行的是民族歧视政策,将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南人的地位最低,几乎没有什么权利。当时的文人墨客按照正统的忠君爱国思想是应该反抗元朝的统治的(如文天祥),至少也应该隐居起来,不能为元朝做官。但赵孟頫却不然,他以宋宗室的身份,竟然做起了消灭自己宗亲的敌人的大官,在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如何可想而知。赵孟頫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他的思想和诗文成就。
赵孟頫以书画著称,诗文也冠绝时流,著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此外还著有《尚书注》等。何贞立为他的文集作序云:“若制诰、若碑志、记序、铭赞、若诗、若乐府,与他杂著,皆读之一再过,益信公为世所称慕者名非虚也。然犹惜今人徒称公书法妙绝当世,而未知公学问之博、识趣之深、词章之盛,乃以其游艺之末盖其所长,是固不得为知公也。”赵孟頫的一生位极人臣,享受了无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内心却忍受了无穷的折磨。他的一生可以用“矛盾、痛苦、悔恨、委屈”八个字来概括,一生富贵,却“中肠惨戚泪常淹”,痛苦极了。
赵孟頫对大宋王朝当然是有感情的,直到晚年,也没有停止故国之思。但南宋的腐朽又使他失望,破坏是不行的,因为他是宋朝的臣民,还是宋太祖的后人;维护又没有力量,况且大厦将倾,不是一木所能独支。他的心情十分矛盾,既爱又恨。他后来在杭州写的诗《岳鄂王墓》,是他的典型代表作品,可以见其思想之一斑:
鄂王墓上草离离,
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
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
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
水光山色不胜悲。
在宋朝灭亡之前,他并没有叛宋降元。但他当时还年轻,不甘心终老于户牖之下,他希望干一番事业。赵孟頫说:“士少学之于家,盖欲出而用之于国,使圣贤之泽沛然及于天下。此学者之初心。”其生母很早就教育他要“自强于学问”。元初,又告诫他“多读书”“以待圣朝之用”“以异于常人”。所以,尽管他处于风雨飘摇的时代,仍然是“昼夜不休”地读书,以期将来能有所作为。他很明白,当时参加任何政治、军事上的斗争都是无益的,事实上,他也没有那样做。他非常希望出来做官,干一番大的事业。但他又是宋朝宗室,不能降志辱身以事元。他很清楚,那样做会遭到世人和后人的非议。所以,当元朝贵族夹谷之奇第一次保举他做翰林时,赵孟頫拒绝了。元朝的统治者几次到江南搜访隐逸之士,大部分人都拒绝出来做官,谢枋不但拒不出仕,并且说江南人才做元朝的官是可耻的。在赵孟頫出来做官前后,还有很多人劝他不应如此。戴表元著有《招子昂歌》,牟巘有《简赵子昂》和《别赵子昂》诗。吴兴刘承幹跋《陵阳集》时还特别指出:“……如《简赵子昂》云:‘余事到翰墨,藉甚声价喧。居然难自藏,珠玉走中原。’曰‘藉甚’曰‘居然’,皆隐寓不足之辞也。又《别赵子昂》诗云:‘荆州利得习凿齿,江左今称庾子山’,亦以子昂之仕元而哀之也。”不过大家要知道,赵孟頫是王孙的身份,这和别人不同,他是出山还是隐居,乃是生与死的问题。谢枋拒绝仕元,后来被元朝统治者杀害了。当赵孟頫第二次被官府“强起”出仕时,他仍然抗议,如此说道:“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孟頫、孟贯已为微、箕,愿容某为巢,由也。”然而到了第三次,他就不得不出仕了。这一次,可能还有点绑架性质。他自己的诗如是说:“捉来官府竟何补,还望故乡心惘然。”便是证明。赵孟頫毕竟出仕了,没有用一死来殉赵宋,正是他矛盾心理的归结。他从小“愿学而用之于国”的思想是不能不起一点作用的。
赵孟頫出来做官后,“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当他受到元朝统治者恩宠时,他有得意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痛苦的一面,而且最深沉处是痛苦。
他首先表现出的是深切的后悔之情。他的《罪出》一诗最为深刻:“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图书时自误,野性期自保。”“昔为海上鸥,今为笼中鸟。”还有《寄鲜于伯机》诗云:“……误落尘网中,四度京华春。泽雉叹畜樊,白鸥谁能训。”还有他的《自释》一诗说:“君子重道义,小人重功名。天爵元自尊,世纷何足荣。”因而他对那些抱节自屈的遗民特别尊重,即使这些遗逸对他很不满,他还是去拜访他们,写诗、赠诗称赞他们。
赵子昂由出仕之后悔,到感到富贵之压抑,导致他一生中最向往的是隐逸生活。在他的心目中,除了庄子,陶渊明便是他理想的化身,他画陶渊明形象,以陶渊明的诗入画内容最多。他在《四慕诗次韵钱舜举》中云:
周也实旷士,天地视一身。
去之千载下,渊明亦其人。
……
九原如可作,执鞭良所欣。
在《次韵冯伯田秋兴》中云“彭泽丹青顾虎头”。在《酬藤野云》诗中谓自己:“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在《五柳先生传论》中云:“仲尼(孔子)有言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嗟乎,如先生近之矣。”当和他一同出仕的吴澄毅然弃官归去时,他写了《送吴幻清南还序》来表达他的心迹说:“……吴君翻然有归志……吴君之心,余之心也。”又云“吴君且住,则余当何如也:吾乡有敖君善者,吾师也。曰钱选舜举,曰萧和子中,曰张复亨刚父……(注:上面所说的人都是隐士)。吾处吾乡,从数子者游,放乎山水之间,而乐乎名教之中,读书弹琴,足以自娱……”此时赵孟頫34岁,进京才一年。进京的第二年,他35岁,写了著名的《罪出》一诗来自我谴责。第四年又写了“误落尘网中,四度京华春”的沉痛诗句。第五年他又写下了“宦游今五年……掩卷一淋然”之句。可以说句句带血,句句揪人肝肠。一连串的“淋然”“罪出”“尘埃”“俗梦”,坚定了他的“归志”。此后,赵孟頫更加向往隐逸,向往自由的生活。他去济南任职暂回吴兴,写下了“非干高尚幕丘园”的思隐之句,又写道:
多病相如已倦游,思归张翰况蓬秋。
鲈鱼莼菜俱无恙,鸿雁稻粱非所求。
空有丹志依魏阙,又携十口过齐州。
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何等向往去官而过上自由的生活。
出来做官的第五年,赵孟頫有《次韵周公谨见赠》一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故乡的思念。45岁时,他在题自画小像的一首诗中,表达了弃官归隐的决心:“……濯缨久盼从渔父,束带宁堪见督邮。准拟新年弃官去,百无拘系似沙鸥。”并且他还画了《陶靖节(陶渊明)像》,以寄托自己的向往。陶渊明的事迹一直是他最喜爱的题材,56岁那年,他还画了《白描陶潜事迹》成连环形式,其中有《陶像》《不见督邮》《弃官归去》《抚无弦琴》《醉菊》等14幅。就在他拜为翰林侍读学士那一年,他还画了一幅《松水盟鸥图》,以表达他的心迹。直至晚年,他在《次韵弟子俊》诗中还说:
岁云暮矣役事事,蟋蟀在堂增客愁。
少年风月悲清夜,故国山川入素秋。
佳菊已开催节物,扁舟欲买访林丘。
从今放浪形骸外,何处人间有悔尤。
这首诗可以说反映了赵孟頫一生的痛苦、忧愁、无奈的心情,并且饱含深切的沉痛。一生向往隐逸,却始终身陷官场的桎梏。“空怀丘壑志,耿耿固长存”,这么深刻的矛盾心理,怎能不痛苦?
赵孟頫,一个宋代王孙,在宋朝也只是谋了个司户参军的卑小职位,宋王朝灭亡了,他本与平民无异,但是很多人还希望他抱住宋代这只沉没的破船不放,甚至要一起沉下去才好。他自己虽然也曾希望如此,但又不甘心,矛盾极了。他出仕实为不得已,在当时已经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到了后世将会遭到更多人的唾弃,这一点他一定预料得到。他的内心无限苦痛,到了老年“中肠惨戚泪常淹”,其《自警》一诗,概括他的一生,最为沉痛:
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
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于人间作笑谈。
官居一品,名满天下,却“一生事事总堪惭”。矛盾、痛苦、委屈,正是造就伟大艺术家特有的土壤。
赵孟頫死后,宋代遗民存世已经不多。元代的大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对他似乎并没有非议,而只是注意到他的艺术,并加以推崇。但是到了明代,问题果然出来了。沈周《题赵文敏渊明像并书归去来兮辞卷》云:“典午山河已莫支,先生归去自嫌迟。”李东阳言之更甚:“赵子昂书画绝出,诗律亦清丽,其《溪上》诗曰:‘锦缆牙樯非昨梦,凤笙龙管是谁家。’意亦伤甚。《岳鄂王墓》曰:‘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句虽佳,而意已涉秦越。至对元世祖曰:‘往事已非哪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则扫地尽矣。其画为人所题者有曰:‘前代王孙今阁老,只画天闲八尺龙’。有曰:‘两岸青山多少地,岂无十亩种瓜田’。到‘江心正好看明月,却抱琵琶过别船’。则几近骂矣。夫以宗室之亲,辱于夷狄之变,揆之常典,固已不同。而其才艺之美,又足以为讥訾之地,才恶足恃哉?”傅山尤其“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谓其“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心手不可欺也如此”。有人看到他画的马,作诗进行讽刺:“黑发王孙旧宋人,汴京回首已成尘。伤心忍见胡儿马,何事临池又写真。”“宋室王孙粉墨工,银鞍金勒貌花骢。天闲十万真龙种,空自骄嘶向北风。”后世文人常因赵孟頫以宋“宗室之亲,辱于夷狄之变”而责难他的人品,乃至影响到对他的艺术水平高低之评价。
若以今人眼光来看,做宋朝的官与做元朝的官并无二致,何况赵孟頫并没有出卖宋室,也没有在宋朝灭亡前投降元朝,而是在宋朝这只破船沉没之后,被人硬拉到其他船上的。若以旧伦理纲常论,赵孟頫当然应该像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而饿死,能隐则隐,不能隐则一死以殉宋室。但赵孟頫本人既希望发挥自己的才能,又不希望出仕元朝,最后没有办法,只得半推半就地做了元朝的官。他到底缺乏猛士的精神,缺乏刚强的性格,缺乏磅礴的气魄。他为官后又后悔,一心向往隐逸,但是他缺乏一往无前的积极精神和果断决策。他虽遭人讥笑和非议,却不仅不计较,反倒能自责,宽以待人。他性情温顺平和,不违抗皇帝的旨意,小心谨慎,为官期间,不鞭笞一人,“士大夫莫不颂公之德”。可是他也伺机一举除去了残暴的桑哥,上下游说,左右捭阖,又显示他十分精明。
赵孟頫的一些小散曲写得有清丽味儿,如《黄钟·人月圆》写道:“一枝仙桂香生玉,消得唤卿卿。缓歌金缕,轻敲象板,倾国倾城。几时不见,红裙翠袖,多少闲情。想应如旧,青山澹澹,秋水盈盈。”还有其《仙吕·后庭花》云:“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