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的起源
商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商原是夏朝东部一个以玄鸟为图腾的部落,祖先叫做“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这是《诗经·商颂·玄鸟》中的诗句,说的是商的始祖契的母亲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的神话故事。《史记·殷本纪》也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女戎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史记》中的这段文字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远古的黄河之滨,中原的天空是那样的蔚蓝,阳光是那样的明媚,一只玄鸟唱着歌儿从空中飞来,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它是天的使者,原始部落的人们都对它顶礼膜拜。帝喾的妃子简狄,自从嫁给帝喾后,一直没有生育儿女。在这一年,简狄和帝喾及家人到郊外祭祀媒神(专司生儿育女的神)。祭祀时,简狄诚心祈祷,希望能有一双儿女。祭祀仪式后,简狄和她的两个妹妹在水中洗澡。这时,有一只衔着卵(即鸟蛋)的玄鸟落下来。简狄眼疾手快,接到了鸟卵。出于好奇,简狄把那卵含在嘴里,谁知一不小心,竟吞了下去。简狄因此怀孕,几个月后难产,剖腹生下一子,取名为契,契即是阏伯,就是传说中的商的始祖,这就是“玄鸟生商”的美丽传说。
商族以玄鸟作为图腾。图腾崇拜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原始民族中的原始宗教仪式,他们认为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以此作为本氏族的标志。至于玄鸟,《毛传》:“玄鸟也,一名燕,音乙。”《说文解字》释:“燕,玄鸟也。”可见玄鸟即燕,商是以燕子为图腾的。
(二)先商——迁徙的民族
商人的祖先契,因为协助夏治理水患有功,受封于商。商当时因为居住在商水沿岸而得此名。商还是一个善于放牧的民族,不断迁徙、游移不定,早期过着逐水而居的生活。可能受这种游牧传统的影响,经常迁徙便成为先商部落的特征。文献记载,商人由始祖契开始至商汤灭夏以前的四百多年间,共有八次迁徙。从河北南部的漳水一直南迁,大致迁徙范围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东部及山东西部。《世本》有“契居番”的记载。“番”就是“亳”,在今河南商丘附近。《史记·殷本纪》上说:“自契至汤八迁。”契的儿子昭明迁居砥石(今河北氐水流域),昭明的儿子相土又迁居商丘。相土以商丘为中心,把势力扩张到黄河下游的广大地区、泰山附近以及渤海沿岸,后来这里被称为“相土之东都”。但至于商起源于何地,由于远古时期史籍记载不详,加上后世地名变化很大,一直还是个谜。
千百年来,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考证,得出商起源于东方的结论。据记载,东方民族对他们祖先的来源,有一种共同的传说,即所谓“卵生”。商人认为自己是“卵生”的,所以,他们先世兴起的地方应该是在东方。
从族源与图腾的角度上讲,商的起源是在北方,商的图腾是玄鸟,也就是燕子。燕子属于候鸟,在生活习性上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随四季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图腾对一个民族来说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物。“图腾是原始民族所崇拜的物象,他们相信在自己与它们之间存在着极特殊的关系……个人与图腾之间的关联是一种自然利益的结合;图腾保护人们,而人们则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它的崇敬,如果它是一种动物,那么禁止杀害它;如果它是一种植物那么禁止砍伐它。”(弗雷泽《金枝》)既然商人把燕子作为图腾,那么必定对它的行为习性都十分关注。原始氏族多认为图腾物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商人亦然。但是他们并不能理解燕子作为候鸟的迁徙行为,他们把这看做是一种神秘的、而又与自己祖先的活动有紧密联系的行为,因而他们对图腾的崇拜使他们有着一种了解图腾和祖先的需要。燕子每年向南迁徙又从南方回迁,这使商人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对南方的好奇和向往。他们觉得南方与自己的祖先存在着紧密联系,甚至产生了自己的祖先来自南方的心理幻觉,正是这种心态为商人不断南迁提供了心理与精神上的依据。
从经济形态上来讲,商朝先民的不断迁徙,是他们还处于游农经济阶段的表现。从殷虚卜辞的记载看,商朝已进入了完全的农业社会。《前编》中有如下记载:“庚申卜贞我受黍年,三月。”“乙酉卜黍年有正。”“庚子卜宾翌辛丑之告麦。”“庚午卜贞禾有及雨,三月。”“贞亥求年于岳。”文中记载了商人种植黍、麦等作物并为之祷告求雨的现象,在甲骨卜辞中也有大量相关的记载。可见,农业生产已在商人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从成汤至盘庚经历了二十一王,只徙五次。契至成汤只十四王却八迁。从迁徙的频率上讲,先商的迁徙次数明显更多。成汤所居亳与盘庚迁到的殷都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这说明商朝已完全成为定居的民族。先商十四王的迁徙频率,说明商族还处于非定居的游农经济状况。所谓游农,也就是以农耕为主,只是先商的生产力比商朝更为低下,耕作方式更为粗放,对土地的利用非常不合理,因而当一地的地力用尽之后就需更换耕地。于是,先商不得不常常迁徙。商汤定都亳并经历了十一王至仲丁时才迁到殷,结合卜辞中农业生产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此时商殷农业生产已经有了不小的发展,土地的使用问题已经不再构成商殷迁徙的主要原因了。从生产工具上看,与先商时期相比,商朝并没有很大的进步,青铜尚未被作为贵重金属在农具中广泛使用。此时的农具仍以石器为主。但从商朝的青铜酒器的发达可以看出,商朝的粮食已经有了大量的剩余。郑州、偃师这些城市的规模之大,都表明商朝的农业比起先商时已有了巨大的发展。城市的建立、人口的聚集降低了商人的迁徙频率,同时耕地的利用率也随之上升。这就说明,在生产工具没有变革的前提下,商朝农业的发展是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结果。而土地利用率低、粗放耕作正是先商屡屡迁徙的原因之一。
商人屡屡迁徙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据《史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世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北蛮,随蓄牧而转移。”其中提到荤粥为匈奴先世,《史记》上又载有黄帝北逐荤粥的传说。可见先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北方游牧的侵扰。在商代,西北游牧民族大致已经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匈奴也是“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平时“则随蓄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战时“则人习战攻以征伐”。可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就有向中原侵扰的行为。他们南下入侵中原是迫使商向南迁徙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商农业取得了较大发展的同时,他们的居住地出现了连续降温,导致商族向环境更加适宜的南方迁移。在距今3000—6000年前后,发生了几次持续降温,这一系列的气候降温现象出现在商从形成到建国再到被周取代的整个时间段中,在这个时期受到中原影响的长城一线的北方农业民族也逐步向畜牧民族和游牧民族转化。同时,以前北方地区依赖水草资源发展、从事农业经济的民族由于气候逐渐干冷,已无法生存下去,这样北方的民族开始向南或东南方向移动,促使商人也逐渐向南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气候与区域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当气候温暖湿润时,中原文化北上发展;当气候干冷时,北部、西部的文化就向东南扩张。商殷的形成刚好处在这样一个西北文化向东南扩展的过程当中。先商时期尚处于游农经济阶段,生产水平低下,因为实力较弱,抵挡不了游牧民族南下渐进的势头,不得已而迁处。商先祖王亥,以服牛著称,他被河北有易氏部落首领面绵臣所杀事件也说明当时先商不过是一个小部落,经济军事实力都是极为微弱的。而到了商族强大的武丁时期,不仅可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还可以主动出兵征伐。综上,先商屡迁不仅有其经济、心理上的原因,更是当时北方大环境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