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皇五帝的传说
2880200000014

第14章 舜的传说

尧在位多年,年纪越来越大了,想找一个接班人。一天,尧召集四方部落首领开会商议此事。

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大臣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正合适。”尧严肃地说:“他可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就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灌兜的大臣说:“管水利的共工氏,为人敬业,工作做得挺不错,可以接班。”尧摇摇头说:“共工氏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一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继承人。

有一天,尧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接班人。到会的一致推荐舜,尧点点头说:“我也听说过这个人,大家都说他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于是,大家向尧讲起了舜的情况:

舜出生于平阳西南数百里一个小村子的农家中,他的身体与众不同,眼内有两个瞳孔,头大而圆,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下拳头。舜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

舜的后母凶悍乖戾,尤其是舜的弟弟象出生后,舜就更没有好日子过了。舜经常吃不饱、穿不暖,而后母生的三个儿女却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但是,舜天性至孝,不管后母如何待他,他总是笑脸相迎,拼命干活,从无怨言。

有一年冬天,天气奇寒,舜身上只穿两件单衣,瑟缩不已。邻里秦老汉实在看不过去,便出面干涉,并希望送舜去读书,但家中却坚持要舜放牛。多亏教书先生善良,在秦老汉的帮助下,舜一边放牛一边学习。

舜从先生那里知道一个人即使有聪明睿智之质,但也必须读书,继承先人传下来的学问。他从书中知道为人要诚实,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16岁时,舜长得又高又大,俨如成人。从此,舜开始艰苦的耕作,后母规定他一天到晚都必须干活,连中餐也不准回去吃。有人问他为何一天只吃两餐,他回答道:“农家以节俭为本,一日两餐足够了,何必三餐啊!”

舜十分能干,人又忠厚,深受人们的敬重。但在后母眼中,竟成了眼中钉,舜曾无缘无故三次被逐出家门。

舜的日子虽然苦,但舜却加紧学习。不管年龄大小,只要有一技之长,舜都拜之为师。舜曾师事8岁的儿童蒲衣子。他从蒲衣子那里学到许多为人的道理,包括一个人从头到脚的“容”,也就是最恰当的形象。如足的容要重,手的容要恭,目的容要端,口的容要止,声的容要静,头的容要直,气的容要肃,立的容要不偏不倚。

舜为人孝顺,侍奉父亲和后母,善待弟弟,每天都恭恭敬敬,小心谨慎,未曾丝毫懈怠过。舜在20岁时,因为孝顺出了名。30岁时,正赶上尧寻访接班人,四岳都推荐舜。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从家庭内部来观察他;又让九个儿子和他相处,从家庭外部来观察他。

在舜的影响下,尧的两个女儿极有妇道,不敢因身份高贵而慢待舜的亲人。尧的九个儿子在舜的影响下愈益敦厚了。

在舜的影响下,他身边的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舜在历山耕种时,历山的百姓都互让田界;舜在雷泽捕鱼时,雷泽的渔民都互让打鱼的水源;舜在黄河之滨制陶器时,黄河之滨生产的陶器再也没有粗制滥造的。人们都拥戴舜,纷纷前去投奔他。仅仅一年时间,舜所居的地方就变成了村,两年就变成了邑,三年就变成了城。

尧听说后,特地赐给舜用细葛布做的衣裳和珍贵的木琴,还为他建造米仓,赐给他大批牛羊。

瞽叟见舜丰衣足食,分外眼红,想杀掉他。瞽叟故意让舜到米仓顶上去涂泥,然后从下面纵火。舜发现起火,立即用两顶斗笠当做降落伞飘然而下,得以不死。

后来,瞽叟又让舜去挖井,舜心知其计,便先在井壁上挖了一条暗道,可以从旁边钻出去。果然,当舜挖井时,瞽叟和象一起往井里填土,想让舜葬身井下。舜发现后,立即从暗道逃走了。瞽叟和象以为舜必死无疑,心里暗自高兴。象对父母说:“尧的两个妻子和琴归我,牛、羊和米仓分给二老吧!”

于是,象来到舜的屋里,一边弹琴,一边想着美事。不料,一会儿舜就回来了。象见了哥哥,大吃一惊,忙说:“我正在弹琴思念哥哥呢!”

舜说:“是吗?这才对啊!”

此后,舜继续侍奉父母,爱护弟弟,与往日无异。于是,尧开始试用舜担任各种官职,舜都能胜任,因政绩突出而获得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

此外,尧还通过实地考验,知道舜这个人是可以托付天下的。于是,尧告老还乡,让舜代行天子的政事。舜执政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政治改革,使国家出现了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

舜重修历法,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舜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要求他们忠于职守。

舜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每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政绩,明定赏罚。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舜让人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以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舜还设鞭刑、扑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严加惩治。坏人受到惩处,人们无不心悦诚服。

舜还根据各人所长,分别委以不同职务:禹担任司空,主平水土;后稷主持农业,播种百谷;契担任司徒,掌管教化;皋陶担任司法官,掌管刑罚;垂为共工氏,主管手工业;益为虞官,掌管山林原隰草木鸟兽;伯夷为秩宗,主管祭祀典礼;夔为典乐,负责教育贵族子弟;龙为纳言,专门传达舜的命令和上达下情。舜还规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员的政绩,有成绩者加以提拔,不称职者予以撤换。舜设官分职,使官员职守分明,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了。

这时,洪水还没有退,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灾难。于是舜问四岳说:“有没有能够发扬光大尧的事业而出来做官的人啊?”四岳异口同声地说:“禹一定能够发扬光大尧的事业。”舜于是命令禹说:“你去治水吧,一定要努力干好这件事。”禹叩头说:“在下不才,还是让契、后稷和皋陶去吧。”舜说:“你大胆上任去吧……”

禹是鲧的儿子,自幼聪明过人,长大后能够吃苦耐劳。他德才兼备,仁慈可亲,言而有信。人们都说他的声音符合音律,他的举止符合法度。他事事以身作则,庄重谨饬,堪为楷模。

禹与益、后稷遵照舜帝的命令,发动百姓动工治水。他们翻山越岭,立木桩作标记,测定高山大川,为治水不辞辛苦。

禹为父亲治水未成受到惩罚而伤心,于是劳身苦思,在外面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敢入。他节衣缩食,敬奉鬼神;他住在简陋的矮房子里,省下钱财用于治水。他陆上坐车,水里乘船,泥里坐橇,山上乘辇,吃尽了苦头。他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方尺圆规,车上载着测量四时的仪器,用以开辟了九州的土地,疏通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湖泽,凿通了九座大山。禹让益发给百姓稻种,在低湿的地方种植;让后稷发给百姓急需的粮食。缺少粮食的地方,就从粮食多的地方调配供给,使各诸侯的领地受益均衡。

禹改变了他父亲只知堵水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甚至磨光了小腿上的毛,连脚指甲都在水中泡掉了。禹由于过度劳累,伤了身体,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迈步吃力。人们尊敬禹,不以这种步伐为丑,反而美其名曰“禹步”而加以模仿。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受命治水时,刚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禹巡行各地,让各地进贡适宜生产的物品,并考虑山路和水路运输的便利。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拥戴他。到舜一死,禹就接班了。舜在位三十九年,南巡时死在苍梧之野,葬于长江之滨的九嶷山。

传说舜勤政爱民,为加强中央与各地的联系,规定各部落君长每五年来蒲阪朝见天子一次,而天子也每五年前往全国各地巡狩一次。每次巡狩时,除大臣外,娥皇与女英都要随行,照顾他的起居。

有一年,盛夏时节,舜巡狩来到洞庭湖。因南方天气太热,娥皇、女英留在洞庭湖的君山上暂憩,舜带领大臣继续南巡。

有一天晚上,女英忽然梦见舜坐着一辆瑶车,在霓施、羽盖簇拥下从天而降,对她说:“我已经不在人世,大家不要悲伤。人生在世,总有一天要分离的。我在天上主掌紫微,一切都好,不要惦念。”女英醒来,忙将此梦告诉娥皇,娥皇安慰她说:“妖梦不足为凭,因你平日挂念极了才有此梦。你放心吧,舜没事的,不要胡思乱想。”口虽如此说,但娥皇内心也十分焦灼。

不久,果然传来了舜死在苍梧的消息。娥皇、女英抱头大哭,眼泪渐渐哭干了,滴滴鲜血从眼中流出来。鲜血落在君山的翠竹上,变成了红斑。

娥皇、女英两人修饰打扮一番,决定前去与舜做伴。她们携手投入洞庭湖中,当地人怀着敬畏的心情将她们葬在君山上,并立湘夫人庙来纪念她们。至今君山上还有二妃墓,墓旁斑竹丛生、青翠欲滴。

舜帝陵有两座,一座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一座位于山西省运城市。

第一座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建于夏代,秦汉时迁于玉官岩前,明初移至舜源峰下。舜帝陵陵区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占地600余亩。陵山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气势恢弘。山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朝北,规模宏大,占地24 644平方米,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陵庙内建有庄严肃穆的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厢房。陵庙外有长200米的神道,在古木参天的陵区内,陵庙建筑上的石雕、楹联、壁绘栩栩如生。

运城舜帝陵坐北朝南,占地70亩,陵高3米,周围51米。陵冢上槐柏交翠,郁郁葱葱。陵北30米即皇城,拱形城门,内以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为中轴线,东西两侧配以廊房及钟楼和鼓楼,布局严谨,左右对称。正殿建于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面阔五间,进深五椽。殿内舜帝坐像头戴冕旒,身着衮服,神态庄严。

作为平民皇帝,大舜永远受到后人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