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东大鼓
2881700000002

第2章 山东大鼓起源

山东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流传于以菏泽为中心的广大鲁、苏、豫地区,原称犁铧大鼓,这是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自《老残游记》之后,始谐音美其称为“梨花大鼓”。山东大鼓是流行于山东省西北地区农村的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在北方鼓曲中是起源最早的,有350多年的悠久历史。山东大鼓发源于农耕,农耕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山东大鼓正是农民利用农具在田间地头创造出来的艺术。山东大鼓是生产与艺术的结晶,体现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场面,体现了真正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劳逸结合的生活情趣,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和文化的缩影,可以说,山东大鼓实质上就是农耕文化的艺术象征。研究和传承山东大鼓对于研究齐鲁文化内涵、增强地方文化特色和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山东大鼓是由鲁北、冀南农村“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的形式发展而来,近代研究者老蚕《说大鼓》一书中说:“大鼓以梨花(即山东大鼓)为最早。梨花本名犁铧片,乃农具之碎片也。此片后用铁工专制,渐失本源。”曲艺史家陈汝衡《说书史话》中也谈到:“鼓书是黄河流域的产物,由乡村进入城市以后,才形成今天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大鼓书发源于山东,所谓山东大鼓乃是鼓书的老祖宗。”清末刘鹗《老残游记·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中也说到,山东大鼓“本是山东乡下土调,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具有原发性的特点,是独立生成和成长的一门艺术,产生之初并没有受到其他艺术形式,特别是一些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曲艺形式的影响。同时山东大鼓的发展又是极其完备的,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音乐唱腔,男腔比较有力,女腔偏重婉约,具有极高的可欣赏性,而且山东大鼓曲目丰富,地域特点突出,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山东大鼓名字的由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犁铧调

山东大鼓是铁板类大鼓的发端,盛行于清朝末期。山东大鼓唱腔的原始曲调来源于农歌,据说是由山东北部乡间农民所喜欢的一种民歌演化而成的。农民在唱这种民歌的时候特别喜欢用敲击残破的犁铧铁片(犁铧,是耕田所用耕具前的大圆形铁片,用来推泥)来伴奏,演唱者借助犁铧铁片相碰,作为节拍演唱,所以这时的山东大鼓被叫做犁铧调,这也是山东大鼓最开始的称呼。

2.梨铧大鼓

犁铧调最开始使用的多是短篇曲本,说的都是民间故事和警世劝民一类的内容,后来出现了专业艺人,犁铧调又借鉴了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鼓儿词(由元明时期的词话发展而来的一种说唱文学)的长篇曲本,伴奏乐器也发生了改变,改用鼓儿词的弦索和小鼓配上由犁铧铁片改进而成的犁铧片(也叫月牙片,是形状像两个月牙的打击乐器),同时犁铧调又受到“木皮子”的影响,改用鼓和铁板敲打伴奏演唱,到清朝乾隆年间,犁铧调又与三弦书合并,加上了三弦作为伴奏,至此,犁铧调发展成为一种既不同于当时北方流行的鼓儿词又和南方流行的弹词有很大差别的曲艺形式,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情,犁铧调改叫“犁铧大鼓”,这一称呼是山东大鼓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改变和提高。

3.梨花大鼓

受当地流行的民歌和其他地方曲艺潜移默化的影响,犁铧大鼓也出现了南口、北口等具体派别,而且出现了女艺人,传播的区域也越来越广泛,一时之间,犁铧大鼓在省内外声名鹊起。犁铧大鼓大都采用短篇鼓词的曲本形式,出现了黑白妞等唱功过硬的著名艺人,犁铧大鼓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这时候,因为发音相同,犁铧大鼓开始被称为梨花大鼓了。梨花大鼓有两种演唱风格,一是“老北口”,其特点是唱词富有表现力,吐字考究,表演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另一种是“南口”(又叫“快口”,俗称“梨花调”),特点是唱腔比较流畅,这时的犁铧大鼓开始都被叫做梨花大鼓了。

4.山东大鼓

梨花大鼓产生于山东,发展于山东,于是梨花大鼓自然而然又被叫做山东大鼓了,至此山东大鼓的名号正式确定下来。

因为用铁片作为伴奏乐器,山东大鼓又被叫做铁片大鼓,这种叫法很好地把山东大鼓和木板类大鼓区别开来,突出了山东大鼓的特点。但是山东大鼓也无法逃脱受封建士大夫阶级掠夺的命运,致使山东大鼓后期的曲本多数出自士大夫文人之手,或者是被他们篡改过的东西,山东大鼓在演唱内容上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渐行渐远,山东大鼓发展后期的状况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