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东大鼓
2881700000006

第6章 山东大鼓的艺术特色

山东孕育了丰富的齐鲁文化,孕育了勤劳朴实、心地淳厚、刚直坚韧的山东人。齐鲁文化的风采、山东人民的性格特质反映在山东大鼓这一艺术形式里,便是大鼓在唱腔上的刚劲有力,在表演上的朴实自在,在艺术气质上的豁达豪迈。

山东大鼓的唱腔是在鲁北秧歌调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加上用极具地方特色的鲁北方言演唱,形成了特有的吐字发音和艺术韵味,体现了别具风情的地方气息。

山东大鼓的演唱形式一般都是单人站着演唱,伴奏乐器主要是矮脚小鼓、月牙板(也叫犁铧片)和大三弦,唱腔包括慢板、二板、三板、快板等几种板式,演唱曲目以中篇居多。具体而言,山东大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俗特点突出

山东大鼓具有很强的民俗特点。时至今日,山东的许多农村在遇到喜庆日的时候,还保留着请戏、请书加以庆贺的民俗习惯。

(2)口语特点鲜明

山东大鼓实质上是一种方言艺术,运用地方方言演唱是山东大鼓的艺术特色,离开了方言环境,山东大鼓也就丧失了艺术灵魂;另外,方言演唱也是群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山东大鼓讲的是故事,这些故事多数是来自民间的,通过方言的形式演绎,能给观众亲切自然的感觉,容易使观众融入艺术气氛当中。

(3)农民特色浓郁

山东大鼓是农民创造的艺术形式,演唱者是农民,听众也以农民居多,农民属性是山东大鼓的根本属性,农民特色是山东大鼓的突出特色。

(4)实用性和即兴性相得益彰

山东大鼓非常注重实用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山东大鼓为了能够一开场便抓住观众,要求演唱要迅速铺开故事情节,起唱干净利落,不拖沓;第二,为了吸引观众观看,不离场,山东大鼓要求唱词环环相扣,曲折回环,悬念层叠;第三,为了长期留住观众,山东大鼓的故事情节很长,故事发展脉络清楚,给观众留足了欣赏空间。

山东大鼓的即兴性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山东大鼓在曲目创作上非常自由,演唱艺人可以根据唱词的需要即兴发挥;第二,山东大鼓的表演非常灵活,表演者可以根据现场观众的表情反应随机调整演唱内容和过程,迎合观众的喜好。

1.乐器

(1)打击乐器:山东大鼓的乐器包括犁铧片和小鼓两个组成部分,犁铧片由黑铁制成,两个铁片子一对,看起来很像圆月,所以犁铧片又被叫做月牙片;后来,艺人们发现黄铜片的声音比铁片来得清脆而且也更加轻巧,又将犁铧铁片改成了黄铜片。小鼓是用小牛皮制造的,早些时候为适用于唱麦场,小鼓都是短腿鼓架,后来为了方便在街头和庙会表演,改用六腿的竹竿交叉而成的高腿鼓架,山东大鼓发展到城市以后,为了方便在书场演出,又改成了三条腿的矮鼓架。

(2)伴奏乐器:山东大鼓使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有大三弦、矮脚小鼓、月牙板(也叫犁铧片)和四胡。其中以三弦为主,四胡作为辅助。演员通常是右手敲鼓,左手打击钢板演唱,乐师就用三弦伴奏。早期的伴奏大都是一个人弹奏三弦,后来伴奏者增加到两个人。山东大鼓经常采用一人演唱或者两人对唱的表演形式,配上两人或三人的伴奏,很有气氛。伴奏很有讲究,在需要随腔伴奏的地方,三弦一般采用平行伴奏(伴奏与演唱平行)与对比伴奏(伴奏与唱腔不同,起到对比和衬托作用)相结合的形式。

2.演出形式

正式表演开始之前,山东大鼓先要由伴奏者演奏一段开场白,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吸引听众,再者也可以稳定听众的秩序。开场通一般有几个小曲组成,伴奏者也可以即兴演奏几段(后来,由于时间的关系,开场通被删除)之后,便进入正式表演,演唱者先是念白,然后,正式演唱引子和正文,表演者说唱的同时,加上了动作和表情的配合,表演效果非常突出。

3.曲本体制(长篇体制与短篇体制)

长篇体制就是所谓的大套子,特点是结构繁杂,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加以表演。长篇体制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吸收了清朝初期兴起的鼓词的诸多特点,造句上比较讲究,唱词的特点通俗,以讲史性质的演唱内容居多;第二种类型出自民间艺人的口头创作,特点是,唱词比较浅显易懂,但是语句上偏于朴素,不够精炼,唱词内容大都是民间故事一类的题材。

短篇体制也就是小段儿,是目前的鼓曲广泛采用的一种体制。短篇体制的特点是:结构短小精悍,用词简单明了。根据演变历史,可以将短篇体制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主要出自民间艺人的口头创作,这种类型早在何老凤时期就出现了,这一类型的特点是唱词通俗顺口,富有趣味性,有着鲜明的农村生活特点,内容都是一些小型的民间故事;其二是摘自长篇鼓词的,大都是经过艺人们的长期完善,重新改编而形成的作品;第三种类型则沿用了八旗子弟所创作的子弟书唱词,以歌颂帝王功德,描写才子佳人之类的内容为主,这一类型的缺点是用词太过深奥,因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相去甚远;第四种类型主要是当时一般文人的作品,除了有一部分讲史性质的内容之外,其他方面都和第三种差不多;最后一种类型则是沿用了其他兄弟曲艺的曲本,特别是京韵大鼓的曲本,既有艺人们改编的作品也有称颂帝王的内容。

4.音乐(唱腔、伴奏等)

山东大鼓基本唱腔——山东大鼓的基本唱腔由“起腔”、“平腔”、“甩腔”三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严格的规定,变化不大。但是由于艺人们对作品的创作及演绎方法的不同,加上唱词变化等原因,在唱腔速度上会有不同。

起腔主要用在山东大鼓演唱的开始;平腔使用最多,是唱词的主要部分,平腔的特点是曲调比较平直,节奏也鲜明规整,富有很强的叙述性,演唱方面也有一定的即兴性特点,曲调一直处于一个似变非变的状态;甩腔一般用在段落结尾,甩腔有很大的起伏性,特点是比较曲折,以起到一个调剂变化的作用,从而与叙述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除了这三种基本唱腔,艺人们也吸收了其他小调的一些特点。

山东大鼓唱腔的具体组成部分如下:

(1)开头腔

因为演唱速度较慢,开头腔也被称作“慢板”。开头腔只用于大段的开头,主要作用是帮助开场,切入正题。开头腔的特点是:曲调变化性强,富有感染力。

(2)二行板

二行板又叫“慢二板”,一般紧跟着开头腔,在开头腔之后,二行板的主要作用是叙述故事,一般节奏较为缓慢。

(3)落腔

落腔用在二行板后面,也被称为“落板”。一般有两句,第一句和二行板的速度差不多,第二句的速度开始加快,然后通过三弦、书鼓的过门进入另一段。

(4)平口

平口也就是“平句”,有上下句构成,作为表达唱词的主要板头,平口的使用最多。平口的特点是演唱速度快,叙述性强。

(5)花腔

花腔一般用在平口的后面,以与叙述部分对比。在整个唱腔中,花腔的主要作用是点缀和修饰,配合故事情节的要求使用。花腔多为实词与虚词相结合,是歌唱性和曲调性最强的段落,特点是曲调起伏变换,婉转曲折。

(6)快板、结尾句

快板、结尾句用在整个唱段的最后,作用是先通过快速演唱将表演推向高潮,最后再突然放慢,戛然而止,用结尾句完结演唱,给听众意犹未尽的艺术美感。快板、结尾句的特点是,节奏明显整齐,唱词紧凑规整。

(7)垛子句

山东大鼓的演唱中还有“垛子句”的片断,垛子句的特点是演唱铿锵有力,变化性强,唱词安排紧凑,速度比较快。垛子句通常是几个字的排句。

(8)曲牌

曲牌多数是明清以来的小调,主要是为了达到丰富演唱的效果。艺人们非常注重曲牌与基本唱腔之间的调性对比。一曲牌的选择、具体数量和穿插形式都比较灵活,可以由艺人们根据需要自行操控。

这样,将以上各个部分按照顺序串联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山东大鼓唱腔。其中除了开头腔和结尾句之外,其他部分可以根据演唱需要加以调整和变化。

山东大鼓唱腔特点:

山东大鼓唱腔的主要特点如下:(1)山东大鼓的整个唱腔由七声宫调(宫、商、角、羽、徵、变宫、变徵)构成,调式比较单一,结构内部的调性对比(有曲牌的除外)不明显,只有一些片断性的变化。(2)山东大鼓曲调的构成材料比较精炼,特别是开头腔和二行板的两句,作为基本唱腔的核心材料,贯穿曲子的始终,而且富有变化性,让观众耳目一新。(3)山东大鼓唱腔的速度布局表现为:开头腔较慢,二行板稍有加快,平口继续加快,快板或垛子句比较快,结尾句又开始慢下来。这一特点比较符合听众的欣赏要求和接受习惯。(4)山东大鼓唱腔核心材料的变化主要是由唱腔速度的变化决定的,没有严格意义的板式变奏。

山东大鼓各派唱腔虽然都发源于鲁西北农村流行的秧歌调,山东大鼓的各派唱腔在行腔风格上却各有特点。具体表现在:“老北口”派的唱腔比较豪放,演唱偏向平直,速度较慢,有比较长的尾音;“小北口”派的唱腔则比较细腻,演唱中带有叙述的部分;“南口”派的唱腔曲折婉转,既有板腔体(音乐结构上依据板式的转换、行腔的快慢形成的一种在时间上对音乐没有限制的较为自由的结构)的唱腔,又有曲牌体(音乐结构由一系列音乐曲牌按照或紧或松的规则组合成不同的“套曲”)的唱腔。男腔擅长快口演唱,女腔则在慢口方面有独到之处。

同时,各派唱腔又有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各派在演唱上都遵循先高后低、规律下行的原则,唱腔和基本音调变化不大,演唱既朴实自然又铿锵有力,都采用七声宫调的唱腔等。

山东大鼓的伴奏音乐主要有闹场用的“鼓套”和伴腔过门两个部分。山东大鼓对于鼓套非常讲究,鼓套是由书鼓、犁铧片、三弦合奏的大过门。基本顺序是:以书鼓开头,然后是三弦,最后是犁铧片。山东大鼓伴奏的使用非常严格,仅在唱段开始之前和中间乐段的结束部分使用,其他部分是不能随便用的。三弦是山东大鼓最主要的伴奏乐器,对乐师的演奏技巧也有很高的要求,一般慢板时随腔伴奏,快板时就用基本点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