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飘然归隐
历史上立下丰功伟业的英雄人物,其人生归宿往往惨淡黯然。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几乎成为功臣们宿命的怪圈,永远挣不脱的梦魇。田忌和孙膑也陷入了这种悲剧的命运。
虽然孙膑为齐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威名迅速传遍天下,但像历朝历代的功臣们一样,他在政治上并不得志。
原来,马陵之战前后,齐国上层统治者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尤其是作为文臣领袖的丞相邹忌与军界的代表人物将军田忌二人,更是水火不容。这种矛盾,集中于两个方面。在政治上,邹忌有着自己的政治理念,他一向主张专心治理内政,发展经济,而反对对外用兵。田忌和孙膑则根据当时列强兼并的严峻现实,主张“战胜而强立”,即通过东征西讨,扫除齐国称霸天下的障碍,改变齐国的战略环境,并最终实现齐国一统天下的太平局面;军事方面,对于关系齐国命运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邹忌均持反对态度。
邹忌本来想借刀杀人,不料田忌、孙膑指挥齐军大胜而归。马陵之战,齐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孙膑“以此名扬天下”,田忌威震四方。邹忌的阴谋未能得逞。一计不成,公孙阅又向邹忌献上一招更阴毒的计策:采取政治陷害手段。公孙阅得到邹忌的首肯后,指使自己的亲信,冒充是田忌的手下手持十两黄金,到闹市区占卜,让占卜者算一算田忌发动政变能否成功。算命一结束,邹忌就命人把占卜者捕获,送到齐威王面前,诬告田忌要造反。也许是田忌功高震主;也许是马陵大捷后,各国归附,齐威王已实现了称霸中原的梦想,也就不再需要老将军了;或者是因为齐威王年老多病,脑子不太清醒。总之,他居然相信邹忌的诬告之辞,立即派人前往军中宣布命令,解除了田忌的兵权。
田忌刚回到国内,就被解除了兵权,这时他才知道有冤难申,有家难归。无奈之中,田忌不得不率领少数亲信,夺路而走,越过齐国边境,逃到南方的楚国去避难。
田忌受到邹忌的政治陷害被迫流亡楚国后,跟随田忌多年、与田忌关系密切的孙膑,从此也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有人猜测,既然孙膑预见到邹忌的阴谋,很可能在马陵大捷后拒受齐威王的封赏,并主动辞去军师职务,从而摆脱政治纠纷,过起了隐居生活。也就是说,孙膑仍然在齐国,只不过飘然隐居了。
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尽管史书上均未记载,但从各方面情况分析,孙膑极有可能与田忌一起到了楚国,过起了流亡生活。如杨伯峻先生在《孙膑传补》中就指出:由于孙膑和田忌屡次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遭到齐国大臣邹忌的嫉妒。邹忌搞了个阴谋诡计,使齐威王怀疑田忌。在此以前,孙膑的同窗庞涓就曾以阴谋诡计而使孙膑在魏国被挖去了膝盖骨。由于这一教训,孙膑对阴谋诡计是有警惕性的。于是他劝告田忌以武力赶走邹忌,田忌不听,结果只有逃亡,接受楚国的封地。孙膑可能也跟随其逃到楚国,因此,东汉学者王符等人会误认为他为楚国人。
田忌对孙膑有知遇之恩,两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并在桂陵和马陵之战中共立战功。以孙膑的聪明,自然会想到邹忌容不下自己,也不会放过自己。他非常了解邹忌,此人面善心狠、气量狭小。既然田忌被迫出逃,自己作为田忌的主要助手和军师,也绝不可能再回到齐国去,田忌待自己如兄弟,邹忌自然视自己为眼中钉。官场凶险,自己已经受过庞涓的陷害,现在又何必自取其辱、自投罗网。他想起了先祖孙武的“进不求名,退不避况且,自己早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静下心来著述兵书,把自己对兵学的思考总结一下,像自己的先祖孙武那样,著书立说,以教万世。于是,随田忌流亡在楚国的日子里,孙膑利用这难得的空闲,集中精力总结、研究早年所学的兵法知识和自己的作战经验,并满腔热情地教授弟子。研究兵法与教授弟子成为他晚年最为执著的事业。
孙膑在军事理论研究方面给后世留下了一部千古绝唱——《孙膑兵法》,此书汉代仍有流传,称为《齐孙子》,以别于其先祖孙武的著作。可惜不知什么原因,这部兵法在东汉时就失传了,后人不知真相,还以为孙膑就是孙武,孙膑的兵法就是《孙子兵法》。这种张冠李戴的情况一直延续了上千年之久。
古往今来,论兵者莫不首推孙武,尊其为“兵圣”,其所著《孙子兵法》更有“百世兵经”“兵学鼻祖”的美誉。至罪”。战争胜利了,自己也对得起祖国齐国,今后自己要像春秋时的高人范蠡一样,急流勇退,飘然归隐,做一个真正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二)兵书传世
这时候,孙膑已经参透了人生。所谓功名利禄,均是身外之物,虽然齐威王不可能再重用自己,虽然命运对自己不公平,但自己的才学智慧还是自有其价值的,自己可以靠智慧“为万世师”。于他的后人孙膑的《孙膑兵法》,因失传过久,影响远远不及前者,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之前,甚至还有人怀疑《孙膑兵法》的存在。
其实,《孙膑兵法》不仅具有独特的价值,而且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对《孙子兵法》都有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可以说,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二者前后相继、相映成辉。也就是说,孙膑和孙武之间,《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之间,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一种极为特殊的内在联系。
遗憾的是,对《孙子兵法》的定型与传播做出如此重大贡献的孙膑,自己的兵学著作《孙膑兵法》却因种种原因在东汉以后就失传了。但人们并没有遗忘这位兵学大师。一方面,人们不断地考证和争论这部失传了的兵学经典,将其提出的一些兵学范畴作为重要命题加以探讨,并以其提出的用兵原则指导战争实践。另一方面,历代名将从孙膑“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的战争实践中学到了无穷的智慧。中国军事史上许多脍炙人口的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战例,其中不少就活用或暗用了孙膑的思想。“围魏救赵”的战法还被后人收入《三十六计》之中,作为“胜战计”的第二计成为人们效法的典范。
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后,学术界对孙膑和《孙膑兵法》的研究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军事、外交、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学者,不断从各个角度对《孙膑兵法》的精神内涵进行开掘,从中汲取营养。《孙膑兵法》还走出了国门,受到各国军事理论界的重视。孙膑与孙武被人们尊为“兵圣两孙子”而誉满中外。孙庞斗智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孙膑成了智慧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