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煤矿工人的自救和互救措施
井下一旦有重大灾害性事故发生,每个井下人员首先要积极自救。灾区人员在接到事故警报后,就要将自救器戴好,在班长或老工人的带领下沿着避灾路线有条不紊地撤出来。处在事故地点回风方向的人员要从最近处撤到进风巷道内。假如巷道破坏很严重,又无法确定在撤退路线中是否安全畅通时,就要设法选择顶板坚固、没有有害气体通过、有水或离水较近的地方去暂时躲避,安静而有耐心地等待救护。同时要密切观察附近情况的变化,发现有危险时,即刻转换地方。在避灾过程中,要控制矿灯的使用,还要定时敲打铁道或铁管,发出呼救信号,或派人出去侦察出井路线。侦察探险工作只能选派有经验而又熟悉巷道的老工人担任,并至少要有两人同行。
避灾中,每个人都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先人后己的风格,发现有人受伤要及时救治,对年老体弱的同志更要热情帮助。食品要尽量节约,并优先分配给受伤人员和老年人。
在避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无论情况有多遭,一定要沉着,不要惊慌;要遵守纪律,听从避灾领导人的指挥,有组织地撤退,不可擅自盲目行动,也不要乱喊乱跑。
2.自救器的使用方法
自救器是一种小型方便的、矿工随身携带的防毒呼吸器具,这种器具矿工在井下遇到灾害事故需要自救时,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矿工在井下遇到瓦斯或煤尘爆炸、火灾和瓦斯突出等自然灾害时,只要没有受到事故的直接伤害,戴上自救器,就可以转危为安。如遇冒顶、水灾、爆炸等事故,矿工被堵在独头巷道内时,只要没有被埋住,也仍然可以佩戴自救器(隔离式)静坐待救,防止因瓦斯不断渗出、氧气含量降低而窒息。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
根据其构造和作用原理,可将自救器分为过滤式和隔离式两类。
(1)过滤式自救器是利用自救器中的化学药品把空气中有毒的一氧化碳转变为无毒的二氧化碳,使佩戴人不受毒害的一种呼吸系统保护装置。
(2)隔离式自救器凭借自救器中提供的氧气,供佩戴人呼吸并同外界空气完全隔绝的一种救生装置。它分为化学氧式和压缩氧式两种。化学氧式依靠自救器中化学药剂进行化学反应,产生氧气;压缩氧式供氧依赖自救器中的高压氧气瓶。
受过滤药剂滤毒能力的限制,过滤式自救器只能在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不超过15%、氧气含量不低于18%的环境中佩戴使用。隔离式自救器因本身能产生氧气供佩戴人呼吸,所以它就不受外界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的种类及其浓度和氧气含量的限制。
一般说来,在有瓦斯、煤尘爆炸危险和自然发火倾向的矿井中,可以采用过滤式自救器;但是在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中,则必须采用隔离式自救器。
3.自救器的维修和检查
以下几点是使用自救器时应该做到的:
(1)经过检查,若发现自救器已漏气,或外形严重变形,一定要调换一个合格的,以保证使用中的安全。
(2)自救器不应放在有日光直射和离暖气、火炉等很近的地方,也不可放在易爆、易燃物附近。存放自救器的箱、架要保持干燥。
(3)自救器打开后,就会失效。因此,除非在井下遇到瓦斯煤尘爆炸、火灾或煤与瓦斯突出等重大灾害事故时,切不可任意打开自救器。
(4)入井时,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既不能交给他人,也不能放在离自己很远的地方。隔离式自救器的体积较大,挎在身上工作时不方便,允许挂在离本人岗位不远的支柱上,以便在一旦遇有灾害时,就能随手取下使用。
(5)要定期对自救器的气密性进行检查。一般要两个月检查一次。如果受到剧烈撞击,怀疑有漏气可能时,要随即进行气密性检查。检查时应利用自救器气密检查仪,按规定操作程序进行检查。
4.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和互救方法
煤矿井下事故发生后,在矿山救护队不能立即到达事故地点的情况下,矿工为保证自身的安全,应立即开展自救互救活动。自救者首先必须熟知以下内容:
(1)熟悉所在矿井的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
(2)熟悉矿井的避灾路线和安全出口。
(3)掌握避灾方法,会使用自救器。
(4)掌握抢救伤员的基本方法及现场急救的操作技术。
发生事故时现场人员的行动原则:
及时报告灾情
发生灾变事故后,事故地点附近的人员应尽量了解或判定事故性质、地点和灾害程度,迅速地利用最近处的电话或其他方式向矿调度室汇报,并迅速向事故可能波及的区域发出警报,使其他工作人员尽快知道灾情。在汇报灾情时,要将看到的异常现象(火烟、飞尘等)、听到的异常声响、感觉到的异常冲击如实汇报,不能凭主观想象判定事故性质,以免给领导造成错觉,影响救灾。这在我国煤矿救灾中是有沉痛教训的。
积极抢救
灾害事故发生后,处于灾区内以及受威胁区域的人员,应沉着冷静。根据灾情和现场条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及时投入现场抢救,将事故消灭在初起阶段或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在抢救时,必须保持统一的指挥和严密的组织,严禁冒险蛮干和惊慌失措,严禁各行其是和单独行动;要采取防止灾区条件恶化和保障救灾人员安全的措施,特别要提高警惕,避免中毒、窒息、爆炸、触电、二次突出、顶帮二次垮落等再生事故的发生。
安全撤离
当受灾现场不具备事故抢救的条件,或可能危及人员的安全时,应由在场负责人或有经验的老工人带领,根据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中规定的撤退路线和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安全条件最好、距离最短的路线,迅速撤离危险区域。在撤退时,要服从领导,听从指挥,根据灾情使用防护用品和器具;遇有溜煤眼、积水区、垮落区等危险地段,应探明情况,谨慎通过。
妥善避灾
无法撤退(通路被冒顶阻塞、在自救器有效工作时间内不能到达安全地点等)时,应迅速进入预先筑好的或就近地点快速建筑的临时避难硐室,妥善避灾,等待矿山救护队的援救,切忌盲动。
事故现场实例表明,遇险人员在采取合适的自救措施后,是能够坚持较长时间而获救的。据现场勘察和被救人员介绍:
(1)凡避难位置较高的均死亡,位置较低的绝大部分人保存了生命。
(2)俯卧在底板上并用湿毛巾堵住嘴的人保住了生命;与此相反,迎着烟雾方向的人均死亡。
(3)事故发生后,恐慌乱跑、大哭大叫的人大部分死亡。
5.现场急救应遵循“三先三后”的原则
矿工互救一定要遵守“三先三后”的原则:
(1)窒息(呼吸道完全堵塞)或心跳呼吸骤停的伤员,必须先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脏复苏后再搬运。
(2)对出血伤员,先止血,后搬运。
(3)对骨折的伤员,先固定,后搬运。
6.现场创伤的急救方法
进行井下现场急救的目的,是要将伤员的痛苦降低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减轻伤员痛苦,防止伤情恶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挽救濒临死亡人员的生命。有资料显示,现场急救工作开展适当,可减少20%伤员的死亡。人员受伤后,2分钟内进行急救的成功率可达70%;4~5分钟内进行急救的成功率可达43%;如果错过最佳时机,15分钟以后进行急救的成功率便很小了。因此,在井下现场做好急救工作,关系到伤员生命的安危和健康的恢复,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急救时,应及时对有开放性伤口或有创伤面的伤员进行妥善包扎,常用的有绷带包扎法、三角巾包扎法、毛巾包扎法等。井下常遇到的外伤是头部和四肢外伤,因为任何外伤都会出血,急性出血超过800~1000毫升,就会出现生命危险,所以争取时间为伤员及时有效地止血至关重要,通常用压迫、加压包扎和止血带等方法止血。
为了使现场抢救更加及时、有效,井下各班组都应当培养不脱产的保健员,掌握急救技术,以备不时之需。每一个下井的工人,懂得一些急救常识和方法,也是意义重大的。
7.职工颅脑受伤后的救护
头脑受到外力打击引起的外伤,即颅脑外伤,是比较严重的损伤,甚至死亡。临床症状为昏迷时间长,或者二次昏迷,头剧烈疼痛,呕吐等。
遇到颅脑外伤患者,要注意保持其呼吸道的通畅,获救后应火速送往医院。
8.职工腹部受伤后怎样救护
腹腔内有肝、脾、胃、肠、膀胱等器官。腹部外伤时以上脏器有受到损伤的可能性,腹腔内出血和腹腔炎容易造成死亡。
腹部外伤的症状为剧烈腹痛,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排尿困难等。
腹部外伤应,应先用干毛巾或者纱布盖好,用一饭碗扣住毛巾后,再送于腹部包扎,获救后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9.人工呼吸的救治方法
人工呼吸的方法有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仰卧半臂压胸人工呼吸法。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大部分用于救治触电者。方法如下:让伤员平卧仰面,头部尽量后仰,鼻朝天,解开腰带、领扣和衣服;撬开嘴,将口中异物清除干净,并将舌头拉出来,以防止堵塞喉咙;深吸一口气,捏紧伤员鼻子,贴伤员嘴大口吹气;松开伤员的鼻子,让其自己呼吸。反复操作,每分钟14~16次,直至伤员能自己呼吸为止。
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
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大部分用救治溺水者。方法如下:伤员背部朝上,操作者骑跨在伤员的背上,双膝跪在伤员的大腿两旁,两手放在下背部两边,拇指指向脊椎柱,其余四指向外上方伸开;握住伤员的肋骨,向前倾身,慢慢压伤员背部,以自身的重量压迫伤员的胸廓,使胸腔缩小;操作者身体抬起,两手松开,回到原来姿势,使伤员胸廓自然扩张,肺部松开,吸入空气。如此反复操作,每分钟大约14~16次,直至伤员能自己呼吸为止。
仰卧半臂压胸人工呼吸法
仰卧半臂压胸人工呼吸法对于有毒气体中毒或窒息,以及有肋骨骨折的伤员不合适。方法如下;伤员仰卧,腰背部垫一个低枕或衣物,使其胸部抬起,肺部扩张;操作者跪在伤员头部的两边,面对伤员,两手握住小臂,上举放平,2秒钟后再曲其两臂,用自己的肘部在胸部压迫两肋约2秒钟,使伤员胸廓受压后,把肺部的空气呼出来;把伤员的两臂向上拉直,使其肺部张开,呼吸进空气。反复均匀而有节奏地进行,每分钟14~16次,呼气时压胸,吸气时举臂,直至伤员复苏能自己呼吸为止。
10.心脏复苏的拯救措施
对于心跳已停止的伤员进行抢救,采取心脏复苏法是非常有效的。其方法如下:
(1)使伤员仰卧,操作者站立或跨跪在伤员腰部的两旁。
(2)操作者叠起两掌,手掌贴胸平放,借助身体的体重用力垂直向下挤压伤员的胸部,压下深度为3~4厘米。
(3)挤压后,突然放松,让胸部自行弹起。
反复有节奏地挤压和放松,每分钟约60~80次,直至伤员复苏。
11.止血方法的正确运用
止血方法很多,暂时性止血方法是较为常用的止血方法,主要有指压止血法、加垫屈肢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和加压包扎止血法等。
指压止血法用于四肢大出血的暂时性止血;加垫屈肢止血法是当前臂和小腿出血不能制止且没有骨折和关节脱位时采用的方法;止血带止血法是用止血带压迫伤口的近心端进行止血时采用的方法;加压包扎止血法主要适用于静脉出血的止血。
12.现场包扎伤员的方法
在事故现场对创伤进行包扎可就地取材,用毛巾、手帕、衣服撕成的布条等进行包扎。
包扎时应注意:
(1)包扎时,动作要迅速敏捷,不可触碰伤口,以免引起出血、疼痛和感染。
(2)切记不可用井下的活水对伤口进行冲洗。伤口表面的异物(如煤块、矸石等)应去除,但深部异物需运至医院取出,防止重复感染。
(3)包扎动作要轻柔,松紧度要适宜,过松和过紧都不合适,结头不要打在伤口上,应使伤员体位舒适,绷扎部位应维持在功能位置。
(4)不要将脱出的内脏再纳回伤口去,以免造成体腔内污染。
(5)包扎范围应超出伤口边缘5~10厘米。
13.骨折的固定方法
伤员骨折后,对其进行骨折固定可使其减少痛苦,防止因骨折端移位而刺伤邻近组织、血管、神经,也是防止创伤休克的有效急救措施。
操作要点:
(1)如要进行骨折固定,应使用夹板、绷带、三角巾、棉垫等物品。
(2)骨折固定应包括上、下两个关节,在肩、肘、腕、股、膝、踝等关节处应垫棉花或衣物,以免压破关节处皮肤,固定应以伤肢不能活动力度,过松过紧都不合适。
(3)搬运应做到轻、快、稳。
14.在避难硐室避难时的注意事项
避难硐室分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两种。是供矿工在井下遇到事故无法撤退而躲避待救的设施,永久避难硐室事先构筑在井底车场附近或采掘工作面附近和放炮器启动地点。临时避难硐室是利用独头巷道、硐室或两道风门之间的巷道,由避难人员临时修建的。避难人员尽量利用身边现有的材料(如木料、笆片、风筒布、溜槽、衣服等)严密构筑,以减少有害气体的侵入。临时避难硐室灵巧机动,修筑简单,正确地利用它,往往能发挥很好的救护作用。在避难硐室中避难时应注意:
(1)在避难硐室外应留有衣物、矿灯等明显标志,以便救护人员易于发现。
(2)避难时应保持安静,不可过分急躁,尽量俯卧到巷道底部,以保持精力,减少氧气消耗和避免吸入更多的有害气体。
(3)在硐室内只用一盏矿灯照明,关闭其余矿灯以备不时之需。
(4)间断敲打铁管或岩石等发出呼救信号。有条件时,打开矿用自动呼救器(矿用寻人仪)及时给营救人员提供方位和避难地点。
(5)全体避难人员要互助合作,团结一心、坚定求生信念。
15.搬运伤员的注意事项
搬运伤员时应最大限度的降低搬运给伤员增加的痛苦,避免造成新的损伤及合并症。常用的现场搬运方法有担架搬运法、单人或双人徒手搬运法等。
(1)担架搬运法。担架搬运伤员应做到:担架可用特制的担架,也可用绳索、衣服、毛毯等做成简易担架;由3~4人组成一组,小心谨慎地将伤员移上担架;伤员头部在后,以便后面抬担架的人随时观察伤员的变化;抬担架时应尽量做到轻、稳、快;向高处抬时(如走上坡路),前面的人要放低,后面的人要抬高,以保持担架水平状,走下坡路时相反。
(2)单人徒手搬运法。单人徒手搬运法主要采用背、扛、抱等姿势搬运伤员。
(3)双人徒手搬运法。双人徒手搬运法可采用两手抬、三手抬、四手抬等形式,空出来的手用于扶持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