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2886200000001

第1章 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1)

伟大的中华民族已在东方屹立长达五千余年。发展道路虽然历经曲折,但她仍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她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准备登上更高的胜利之峰。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样的奇迹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是分不开的。引领时代发展的伟人正是一种永不磨灭、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一代伟人孙中山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他第一次将爱国与忠君严格区分开来,使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相联系,具有完全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划时代内容。他从救国拯民出发,产生了反清爱国思想,第一次从实践中认识到爱国与忠君绝对不能相容,提出应爱独立的“中华国”,不能爱“大清国”,爱国就必须铲除“清国专制之皇权”。

孙中山的一生是实践民主革命的救国道路的一生。孙中山在与保皇党、立宪派斗争的同时,组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明确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纲领,并坚持把反清武装斗争作为主要的革命手段。在他的领导下,辛亥革命运动最后推倒了帝国主义的工具——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迎来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为了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闸门,孙中山为民主主义革命努力了一生。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直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时代,他是我国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体现。

孙中山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最早倡导者、设计师和总工程师。在他留给后代子孙的书卷中,呈现出他为中国实现现代化而设计的方案与蓝图。这些思维的火花像一盏明灯,给予后人启迪和影响。在这盏明灯的照耀下,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向世界先进国家挑战,充满了坚贞不屈的雄伟气魄。

孙中山的思想大力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教、国防全面走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块丰碑。

伟人思想的光辉永不褪色,中华民族的新时代需要我们接过伟人点燃的火炬,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繁荣崛起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内忧外患的中国

1866年11月,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据史料记载,到孙中山诞生时,孙氏家族在翠亨村已居住五世,将近百年了。

孙中山,谱名德明,乳名帝象。稍长取名文,字载之。初号日新,后改逸仙。从事革命活动后,又曾化名中山樵等。英文签名用Sun Yat-sen(孙逸仙),故逸仙之名为国际间所熟知。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内人民都称他为孙中山。日本人多称孙文。在公文、函电中多自署孙文。

为了工作需要,孙中山多次改名换姓。据庄政在《孙文先生名字号考述》一文中认定,孙中山一生曾用过62个名字号。主要的名字号有:帝朱、翠溪、公武、强武、陈文、中山方、高野长雄、高野、张宣、吴仲、山月、高野方、高达生、肃大江、杜嘉诺、Longsang、艾斯高野、阿罗哈(Dr.Alaha)等。此外,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等,也都是孙中山曾经用过的笔名。

孙中山的故乡香山县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此地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翠亨村位于县城东南,距县治石岐29公里,离澳门37公里;东南方隔水与香港遥遥相对。整体环境背山临海,树木苍翠,风景优美。出于这些吸引力,澳门、广州以至香港的富人们,多到此修建别墅。县属金星港成为当时中外交通的一个枢纽,更为本县民众出国提供了很大方便。

但是当时的中国持续徘徊在封建社会,近代资本主义社会遥不可及。时值清道光朝中期,社会的衰败已引起国人的诟病和重视,并不乏四处奔走呼吁改革之声。但是仔细考察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充分条件: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并能支持工商业利益、保护工商业经营活动的政府没有出现;社会上保护并支持经济发展的思想理论也没有形成体系;生产关系的总体格局依然落后,还不足以支撑起整个社会实现整体转型的强大动力。因此,从总体上说,当时的中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时机并不成熟。另外,当时封建集权的政府压抑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上流行的传统思维与资本主义精神背道而驰。这些因素都导致中国停滞在封建社会的末期,虽摇摇欲坠,却也很难实现革新与跨越。

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危机的加深,中国思想界里一股激流也正在形成之中。其中一些头脑先进,接触新事物的先进分子开始倡导吸取西方文化精华,改革落后的中国现状。这样的代表人物正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林则徐曾亲自主持过广州禁烟,当时他就创造条件,聘用各种翻译人才,引进西方书报进行翻译。与林则徐齐名的还有魏源。魏源也是主张学习西方的代表,但是他的思想并不局限于仿造西方的坚船利炮上。他认为,建立了一套近代工业,才是中国强盛起来的根本之道。在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先进分子和开明之士的带动下,中国大地开始涌现一股学习西方文化的热潮。这样,改革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积极因素。

然而,这些先进思想家的呼吁,并没有推动清政府的觉醒。《南京条约》的签订,丧权辱国,人民已经不能再承受这样一个朝廷将中国带入深渊。显然,清朝政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清王朝没有主动进行改革,于是民众便起来强迫它改革。历史上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这样被清王朝逼出来的。回顾这场农民起义,一种明显的吸取西方文化以促进中国进行改革的色彩十分强烈。

中国已经发展到历史的岔路口,内忧外患的时代已经不允许人们继续忍耐下去。时代的发展也正在呼唤英雄的出现。

孙中山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水深火热的时代。他在幼年时非常喜欢听大人们讲述历史故事,并曾听婶母程氏讲过停泊在离翠亨村不远的一个出海口——金星门外轮上的洋人非常恐怖,因此要远离他们。可是幼年的孙中山听后,不仅不害怕,反而常在思考:既然洋人是这种样子,使人不安,那么他一定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可见孙中山从小就表现出一种勇敢机敏和与众不同。

孙中山幼时活泼好动,常和小伙伴们玩闹,如放风筝、踢毽子、跳田鸡、量棒、劈甘蔗等活动他都爱好。在这些活动中,他表现得非常机智、灵活、果断和坚强。乡人见他如此倔强好动,就给他起了一个相仿的绰号叫“石头仔”。

孙中山的童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与中国农村的许多贫苦家庭的孩子一样,承担了家庭的部分劳作。6岁时就随姐姐妙茜上山砍柴草、去塘边捞水草喂猪。等到年龄再稍大一些,就开始下田劳动,像大人一样插秧、除草、挑水、放牛等。有时还跟外祖父杨胜辉驾船出海捕鱼取蚝,也算乐哉。生活虽贫苦,却锻炼和培养了他坚韧的毅力与意志,为他日后的成长和打拼奠定了基础。

在学识上,孙中山直到9岁才入私塾读书。那时本村冯氏宗祠塾师王先生教的是《三字经》、《千字文》、《古文评注》、《幼学琼林》以及“四书”、“五经”等。王先生教书十分严格,由于孙中山读书勤奋,成绩突出,老师特别喜欢他,并经常夸奖他“能为非常事业”。

时值1877年,11岁的孙中山仍在本村读私塾。但是此时的他求知欲明显加强了。一次他偶然听说邻镇某牧师有一张世界地图,很想一见。虽然未被同意,但从此以后,他“对历史、地理、政治诸科,寄以莫大兴趣”,而对私塾只灌输皇帝是天子,中国是天下,天子就是统治天下的圣人,已经不感兴趣了。他的知识范围开始逐渐拓宽,思想深度也在不断增加,他已知晓“‘中国即是天下’之说纯属谬误;中国而外,当有更广大之世界与新异之事存焉”。

孙中山童年时还有不少趣闻。翠亨村有一位太平天国老兵叫冯爽观,太平军失败后,他便收拾行装回乡种田。巧合的是,他经常在孙中山祖宅门前的一棵大榕树下,给老人和孩子们讲述自己的作战经历和太平天国洪秀全、杨秀清抗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由于他讲得有声有色,孩子们个个都听得入神。孙中山当时就对洪秀全的反清斗争非常钦佩,冯老兵见孙中山特别爱听这些故事,就开玩笑地对他说:“你长大后也当洪秀全吧!”他还让孩子们称孙中山为“洪秀全”,就这样孙中山自己也以“洪秀全第二”自许。

童年的孙中山学起什么东西来都特别快,反应特别敏捷。当时翠亨村附近一带乡村大都设有三合会的武馆,孙中山常和村塾同学杨帝贺、孙梅生等,偷偷跑去观看三合会成员练习技击。回到家里便按照记忆的动作仿效来做,舞弄拳棒,颇像一回事。

孙中山对传统恶习非常反感,遇见此种情形便会大加鞭挞。在翠亨村,有一次竟因拉人辫子劝人不要赌博而被打得头破血流。对蓄奴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孙中山也是非常痛恨。他曾因对翠亨村三家大户蓄奴行为大加批判而差点引来官司。他还反对缠足,因母亲为妹妹缠足而几次主动劝诫。

(二)留学檀香山

1877年6月9日,孙中山之兄孙眉回到故乡香山县翠亨村结婚。孙眉长期在美国务工,这次回国前他得到夏威夷政府的特许,受招华人到檀香山大兴垦务。为此,孙眉在翠亨村内设了很多移民事务所向前来咨询的人们答疑。9月,孙眉准备返回夏威夷,众多乡民表示要跟他去海外。这时年少的孙中山也非常想跟随其兄一同前往,但是最终愿望没有实现,被父亲拒绝了。后经孙中山再三要求,父亲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就这样,孙中山由母亲杨太夫人携带,先乘帆船到澳门,再由澳门搭乘英轮赶往檀香山。

是年,孙中山已经13岁。这是他首次远离家乡,奔赴异国。一路上的所见景物激起了他的好奇心,这些对他以后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后来,孙中山在1896年11月回复好友翟理斯的信中描述了当时的随见随感:13岁随母往夏威仁岛(即夏威夷岛),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外国轮船使他感受到机器的威力和西方科技的发达。当时在船上,孙中山见到一个死去的英国水手被装入帆布袋中投入大海。这事对他触动颇深,他认为这种简单的海葬对死者及其家属是不敬重的,应该将死者送回家乡,由他家人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