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唐乾封元年(666年),王勃17岁,进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写《平台秘略》。写完后沛王十分赏识,赏帛50匹。据《旧唐书·王勃传》载,总章二年(669年),“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此时王勃年仅20岁。其心情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流露:“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被逐出王府后他一腔悲愤,同年五月便离长安南下入蜀,客居剑南两年多。他遍游汉、剑、绵、益、彭、梓等地。《别薛华》即是根据此次游历见闻所写。
这首送别诗的色彩、风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相径庭,原因在于生活环境的变化。有人说《王子安集》中有一篇《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有可能是这首《别薛华》诗的序。从诗中可推断出,诗人与薛华在绵州相逢,很快又分手,于是在一个清秋夜晚为送别薛华作下这首痛彻肺腑的作品。
首联“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以事写情,又以情生景。两句诗描绘出人生凄惶失意的场面。“穷路”借阮籍和李固的典故,有“守死善道者,滞涸穷路”的意思。阮籍当年所以穷途而哭,是想躲避迫害,时常独自驾车而行,走到绝路方痛哭而返。李固之所以“滞涸穷路”,正因为他“守死善道”,屡次上疏直陈外戚、宦官擅权的害处,后来被梁骥诬告,招杀身之祸。诗人以阮、李自比,含蓄地表明:正直耿介之士,往往很难被当权者所容。“遑遑”也不只在形容凄惨面貌,兼取宋玉《九辩》中“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的含义,借以寓意自己像凤凰一样清高,而不愿像凡鸟一样随处栖息。
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分别承接首联中“穷路”“问津”,进一步具体描写道路的险与远,设想未来,抒发情怀。手法虚实相生,语义双关。诗人既为朋友颠沛流离于里道上而感伤,又自伤其远在千里之外的异乡。眼前道路崎岖漫长,展望未来满目悲凉,前程暗淡。这是诗人入仕三年来,对社会现实的真切感受,从心底发出的深沉慨叹,说明了年轻的诗人虽然沮丧但没有绝望。
诗的颈联写道:“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事业、建立功勋的志向与抱负,只能与船只一同前进,随风浪漂泊不定。王勃《春思赋序》中写道:“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居巴蜀,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土禀圣代。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也。”可见他的“悲”是因为“怀功名”仕途正满风帆全速前进之际遭到贬弃而难以实现,理想与现实矛盾,希望、失望交织在一起。
尾联“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上句承诗题中的“别”字,下句直抒惜别之情。从字面看,诗可以理解为王勃对朋友的安慰,表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永远相忆。另外,“俱是梦中人”包含有命运难测之意,彼此都由不得自己,意味深长。
采莲曲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桂 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王福峙时,在江南途中写下的这首《采莲曲》。莲即荷花,诗歌通过对采莲女子的形象塑造和心理刻画,表现出她们对征夫的深切思念和无限幽怨。诗人热情赞美和平、宁静生活,对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战争苦难深表同情。
短小开头“采莲归,绿水芙蓉衣”,采取倒叙手法,先展现的是事情的结尾。采莲归来水湿衣裙,梁元帝的《采莲曲》曾写道:“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绿水芙蓉衣”浮现在读者眼前的不正是采莲女面如莲花,衣杂荷叶香的生动画面吗?
从“秋风起浪凫雁飞”句起,到“还羞北海雁书迟”句止,为诗的叙事部分。首先“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在秋风吹起层层浪花的溪流里,采莲女子驾着小舟轻盈地向莲塘驶去,受惊的野鸭、雁儿阵阵飞起。生活如平静的水面般美好,其实那“秋风起浪凫雁飞”已激起她内心情感的涟漪。“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为第二个层次,先写采莲女子极目远眺,只见绿叶红花,好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这景致与从前一样,物是人非,岂能不令人感慨!舟儿渐行渐近,莲塘里飘来歌曲声,越来越清楚,声声诉的尽是相思之苦。
“塞外征夫犹未还”,此间“犹”字颇具分量,表达了与丈夫离别之久思念欲切、怨介之深遽。“江南采莲今已暮”,既写实也兼含比兴,意为光阴易逝,就像采莲,转瞬间黄昏就来到一般,形容人生短暂。通过对采莲女相思苦的描述,揭开和平宁静生活的表象下,劳动人民悲苦的一面。“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这是第三层,写采莲女子对征夫表白忠贞的爱情和宽慰征夫的。她虽被思念所折磨,性格却豁达、坚强。第四层“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是写采莲女将自己与花相比。荷花开得那么稠密,并蒂莲且有绿叶相伴,而自己却形单影只。荷叶虽翠但怎比自己的秀眉,荷花虽红但怎赛过自己的面颊,完全陷入对自己美貌的自我欣赏和陶醉中。“女为悦己者容”,人虽美却无人欣赏,于是在欣赏与陶醉之中,悲苦、懊悔与之俱到。最后“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是写采莲女子叹息自己红颜不能长驻,自矜青春美貌,自怜形单影只,不由得更加惆怅和感伤。忆当年“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的桑榆美景,如今以往那甜情蜜痕已经难觅,眼前一片新的花枝,物景移而心却依旧。“不惜西津交佩解”,反用郑交甫遇仙女的典故,说明虽然饱受相思,自己与征夫的爱情至今无悔。诗中对丈夫的迟迟无信,实感不满。但她又不忍责备,只说“北海雁书迟”,典出苏武,意谓路途遥远,音书不顺。她们是远离丈夫,抱着美好的希望耐心地苦苦等待着,足见采莲女的内心光明、淳朴、善良。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结尾前四句描写秋夜江畔莲塘的景色。后四句着力描写客与众莲女的相遇,眼见她们互询对方征夫的倾心。最后刻意展现的还是那装扮漂亮的采莲女子,掌控舟楫欲还,但诗人揭示的今宵良夜,等待她们的却仍是自己的那座空房!
这首诗华美的言辞、亮丽的音节、复沓的旋律,完美地表现了诗歌的内容。毛先舒《诗辩坻》评:“王子安七言古风,能从乐府脱出,故宜华不伤质,自然高浑矣。”其结尾构思精巧,笔力独到,诗人既善于描绘典型形象,又巧于进行高度艺术概括,使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既深又广。明张逊业《校正王勃集序》曰:“王子安富丽径捷,称罕一时,赋与七言古诗,可谓独步。”
(三)王勃诗作的历史影响
王勃诗文有咏志壮怀之作,也有对送别离情的刻画,还有描述边疆苦难歌歌咏山水人物的篇章。
就王勃文学成就而论,王勃诗词对唐诗的发展由初唐到盛唐时期的鼎盛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以王勃《滕王阁序》为例。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脱胎于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然王勃的意境要高于庾信。
《滕王阁序》中警策句、华采句也各有特色。有的语句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句高度地概括了江赣繁华富庶;后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人才济济。有的语句是表面对立而意思连贯,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但不悲观的态度。《唐才子传》记载:“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可见,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过程,开了一个当场奉献巨篇而不修琢一句的先例。真乃诗文故事传天下,王勃构思文才不一般。
(四)有关王勃的历史争论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王勃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序》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