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评书
2886500000003

第3章 评书概说(2)

细腻是评书艺术风格的第一个特色。细致的描绘在评书的艺术表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评书的细腻具有形象性、知识性和合理性。虽然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听众仅凭评书艺人的描述,就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切细节仿佛都在眼前。评书中大量出现的对于环境、事物的描写科学、合理,听众在听过之后能够对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同时增加了对评书的信服感。如果评书艺人对此采取一笔带过的处理方式,反而让人觉得抽象,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逼真是评书艺术风格的第二个特色。“开脸”是评书中典型的逼真表现。开脸是评书的一种说功。当评书中的主要人物第一次出现时,评书演员会用最到位、最传神的语言对其面貌肤色、穿着打扮、身材体形以及所携器物作集中介绍,显示人物的鲜明形象,让听众未见其人已领其神。《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开脸是:身高八尺,同字体格,面如冠玉,眉分八彩,目若朗星,鼻如玉柱,唇若丹朱,两耳有轮。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气概。关羽的开脸是:身高九尺五,虎体熊腰,面如重枣,卧蚕眉,丹凤眼,高鼻梁,四字口,大耳相衬,胸前飘洒五绺长髯。头戴鹦哥绿的扎巾,身穿鹦哥绿的短袄,下身是青色的兜裆滚裤,两只皂鞋,往这儿一站,威风凛凛,与众不同。

传神是评书艺术风格的第三个特色。传神建立在细腻、生动、逼真的基础之上,侧重于意境和感情色彩。

幽默是评书艺术风格的第四个特色。幽默在传统评书和新评书中的表现手法有所不同。传统评书中的幽默多为会心一笑式的,贯穿于评书的始终。而新评书中的幽默比较注重诙谐。

(四)表演手段

“世上行当甚多,唯有说书难习,装文装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

评书是一门说故事的艺术。评书叙述故事、描绘景物、评论是非、再现各类人物的神态,全凭演员一张嘴,正所谓“集生旦净丑于一身,冶万事万物于一炉”。

评书艺人用口头语言说演,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传统的评书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一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

评书的表演手段十分丰富,大体可以概括为“说、演、评、噱、学”。

其中“说”指叙述故事。评书讲求“以说当先”。有人将评书中的说表艺术分为叙述和表达。叙述指叙述故事,表达包括表达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思维活动。

“说”是贯穿评书始终的一种表演形式,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讲述故事、渲染背景、交代细节、描绘人物以及引出对话和评论。评书艺人讲故事要把握一定的技巧,做到“疾徐快慢自如,道事叙理从容”。介绍事件缘由要说得有头有尾,真实可信;描述人物性格要生动形象;讲评事件要有理有据。最后达到“句句警人心,听者自动容”的境界。

评书表演手段中的“演”专指对人物的模拟,主要从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方面,多角度地刻画人物性格,将人物的风貌呈现在听众面前。模拟人物要以对话为主,以表情和动作为辅。个性化的人物要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对话是表现人物性格最为理想的方法。模拟人物的动作表情贵在含蓄,讲求点到为止,过犹不及。艺谚云:“喘吁吁,满台转,观众看着眼发乱。没方向,没视线,人物情节难表现。”

评书因评点而得名,“评书不评,演员无能”。点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及事件是评书中的重头戏。演员的评点在评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评点可以用来交代故事的背景,评论式的语言既可以构成悬念,引导听众进入故事,还可以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评点还能够准确刻画人物性格。

“噱”指笑料。评书中相声式的炸“包袱”不多,更多的是会心的幽默。构成笑料的方法手段很多,如对比、夸张、比喻等。评书是“古事今说”。说书人喜欢见景生情,当场抓哏,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双厚坪最擅此道,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于叙述古人之中,暗地讥讽时事,不露芒角,令人心旷神怡”。

“学”又称之为“技”,俗称“八技”,在评书中运用得极为广泛。“学”在评书表演中体现为两大类:一类是模拟自然的事物,另一类是模拟人的声音。

形象地模拟出各种声音是评书艺人表演评书的基本功之一。“学”的作用在于渲染气氛,给人以逼真之感。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方言、土语甚至洋腔洋调,但凡有助于渲染环境,表现主题的声音,艺人都要学习。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中说:“学风时必说:呜呜呜,狂风大作。学雨时必说:哗哗哗,雨犹如瓢泼的一般。发炮时必说:咕噜噜,沉雷震动天曹……说到一声梆子响,便刷刷刷,必是箭似飞蝗。就怕赶上说下雪,干张着大嘴,没法儿办。”

在模拟人的声音方面,艺人们学的最多的是方言(俗称“倒口”)。最初的“倒口”倒的是山东、山西、江浙一带的方言。新评书中的“倒口”更加普遍,有时在人物对话中还点缀若干外国词语。

(五)结构手段

评书讲求跌宕起伏,层次分明,它要求以结构严谨取胜。长篇评书往往规模宏大,场面恢弘,事件繁杂,人物众多。然而听众在欣赏评书的时候却能感觉到整个故事脉络分明,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这一切无不显示出评书艺术结构非凡的造诣。

作为一门曲艺艺术,评书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结构特征。评书的结构多以线形结构与块状结构相结合。线形结构要求每段书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人物展开,可以对人物进行润色、扩展。块状结构指一条主线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物与情节的纠葛而形成一块块的“活”。“活”与“活”之间要用提、连、带、挂的搭桥过河的方法串联在一起,串联所用的构件叫做“环”。

1.评书的结构手段

(1)柁子

一部长篇评书常包括几个大的段落,俗称“柁子”。“柁子”是一部评书中各种矛盾的扭结点和高潮,也可以看做是大的“扣子”。每个“柁子”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事件进行讲述。

一部长篇评书由多个“柁子”构成。评书中每个“柁子”的主题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是并列的。一个“柁子”可能是一回书,也可能是几回书的集合。当一个“柁子”结束时,将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柁子”上。“柁子”的划分以故事情节为依据。历史评书中的“柁子”多以战役为划分依据,公案中的“柁子”以案件的发生发展为依据,而讲述英雄人物的评书以主要人物的传记为依据构成“柁子”。

“柁子”把一部书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各个侧面划分成若干个故事单元,每个单元都把文章做足。人物形象的各个侧面和主题的各个方面也因之表现得生动丰满。

一个“柁子”还可再分若干大段落,也就是“回目”。回目是评书艺人所谓的“当日书”。过去,艺人在开书之前要先向听众报回目,告诉大家今天说什么内容。回目大都精练、醒目,以便吸引听众。因而一部书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回目。

(2)梁子

“梁子”是旧时评书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是口传心授。提纲大都写得比较简明扼要,上面记着故事梗概、人物名号等,要求评书表演者将这些内容烂熟于心,登台时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梁子”是评书主线的发展与“活”块的连缀。一个柁子中包含若干个“梁子”,每个“梁子”有一个故事高潮。“梁子”是由“书根”、“书领”、“书胆”、“书筋”组成的“四梁八柱”支撑起来的情节框架。

旧时说书艺人在开书之前必须对素材进行加工,形成情节框架,即“梁子”。“梁子”在原素材和演出本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对于原素材来说,“梁子”是提炼加工出来的情节框架的记录本;而从“梁子”到评书演出本,篇幅常常成倍甚至成几十倍地增加,显示出评书独特的艺术功力。一般评书艺人主要是在细节的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丰富和改变原有故事情节、书外书的创作等方面对“梁子”进行扩充。

(3)扣子

“扣子”又称“关子”,是评书的基本要素。一个梁子中有若干个“扣子”。扣子有大扣子、小扣子之分。大扣子以叙述故事为主,情节紧凑,丝丝入扣,其中又往往贯穿着若干小扣子;小扣子以刻画人物为主。

扣子俗称“悬念”,是书中故事情节发展到关键之处,说书人故意中止叙述,造成的悬念。说书人运用语言技巧,将听众入扣,在其心中留下疑团,促使听众产生非听下去不可的强烈愿望。然后说书人再采取巧妙的手法把“扣子”解开,使听众释然。并不是书中所有的悬念都是“扣子”,只有涉及到人物命运或重要的情节转变的悬念才是“扣子”。

扣子的设置叫“使扣子”。使扣子的方式多样,有连环扣、迎头扣子、系列扣子等。评书艺人运用这些艺术手段,以层次分明、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紧紧地“扣住”听众,使之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连环扣”是一种连续设置悬念的方法,它将几个关键的情节相连,这些情节彼此之间相互生发、因袭,共同为解决总的大情节的问题服务。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说书人不断在书中穿插悬念,设置“扣子”,后又及时解开;接着再设置、再解开,像是布下重重迷阵。听众只好耐心地听下去。“连环扣”的设置不仅使情节曲折跌宕,富有节奏感,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迎头扣子”是一种在开篇就设置“扣子”的方法。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篇就设置悬念的好处是一下子就能够把听众抓住,让你非听下去不可。随着故事的发展,说书人随时设扣又随时解扣,直到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清楚,听众才松了一口气,而此时,评书也逐渐接近尾声。

“系列扣子”又叫“风火扣”。这种“扣子”矛盾尖锐,情节险奇,常常设置在情节发展的高潮之处。大“扣子”套小“扣子”,连续设置而不露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听众始终保持紧张情绪,把听众渴望听到的结局故意拖延,使之迫不及待,而又不得不耐着性子听下去。

2.评书的艺术技巧

说书的艺术技巧,主要有以下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