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儒医的诞生开创了医学儒化的发展路线,医学被儒化后也推动了宋以后中医药学的发展,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宋代儒医对后世中医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来规范医德医风,使医生的医德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儒学的核心内容是伦理道德观,“仁”是其核心思想,济世利天下为其最高理想,忠孝为其最高道德规范。儒医们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自己行医的指导思想,以尽忠尽孝、济世利人为行医的出发点,没有牟取暴利的私欲,把仁爱救人的医学事业作为实现自身理想的手段。儒医们对病人总是体贴入微,视如己病,大多数的儒医如许叔微等人,为人治病不收取任何报酬,另有一些医家不但不收取报酬,甚至还施药给病人。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医们医德高尚,对整个医药界的伦理道德都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
第二,儒士们都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投身到医药领域当中,为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儒士比一般的医工医匠文化水平和素质有很大的提高,使得整个医学队伍的人员结构发生了变化,提高了医学的社会地位,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宋代儒医的产生对于医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王朝重视文治与医药,给宋代儒士带来了较高的社会待遇,提供了相对宽裕的经济生活条件,所以儒医们也就有可能发挥学术优势,有机会在医理的探寻上下功夫。
由于儒医们有着习儒的根底,所以他们能比其他人更准确地理解和领会医学的真谛,也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前人传承下来的医学知识,使宋代的医学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第四,儒医对古医籍进行搜集和整理,并竞相著书,推动了医学书籍的发展,促进了医学知识更好的传承。
著书立说本为儒家的根基,对于儒士们来说这可是当仁不让的。而当儒士们加入到了医学队伍当中,也势必影响到他们开始对医学知识竞相著书立说。由于他们的儒学修养较深,所以最终取得的成就往往又大大高于一般的医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医学遗产。
而在儒士加入到医生队伍中以前,有很多医生把医术看作是私人的财产,秘不外传。如唐代孙思邈就曾感叹“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张仲景被称为中医界的医圣,他的方子被称为经方,在孙思邈那个年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不能像现代社会到书店就可以买到,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拥有这样一部经典医籍的手抄本,于是便视为珍宝,秘而不传,所以孙思邈也是直到晚年才得以见到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的手抄本。
儒医们在仁爱救人、济世利天下的思想推动下,开始大量编撰整理和刊行医学书籍,总结和交流医疗经验,使得医学知识广为流传,为中医学经验的积累提供了条件,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如陆游就曾以实例来说明人的禀赋不同,用药剂量当有所别,以及常服食补药的危害,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还有很多儒医把自己临证的经验体会、读书心得等以散文形式、歌赋形式编撰成书,流传后世。受这种影响,后世产生了四部著名的歌赋,即明代龚延贤的《药性歌括四百味》、明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和陈修园的 《医学三字经》,又被后世称为中医的“四小经典”。
第五,受儒学“孝”“恕”伦理观的影响,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
正如《孝经》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代社会的人们不仅要保全父母及自己的身体,还不能伤害和损毁他人的身体。而解剖学作为直接损毁他人躯体的行为,是儒家伦理观所不容的,为法律所禁止,这也就阻碍了解剖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同时决定了中医学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发展方向,也是中西医不同的根源之一。
宋代儒医在以儒学精神治医的实践中,不仅发展了中医学理论,提高了医德境界,而且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医学文化,成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