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宋代:文治兴盛
2889600000006

第6章 祖孙三代推行改革

宋英宗

宋仁宗没有儿子,在大臣韩琦、司马光等人的坚持下,宋仁宋立堂兄濮安懿王的儿子赵宗实为太子,改名赵曙。

这时,宋朝的国力已大不如前,整个官僚机构过于臃肿。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天下冗吏多达十九万五千余人,光薪俸支出就大得惊人。宋初,三班院(供奉官、左殿直、右殿直)只有吏员三百人,宋真宗时已有四千多人,宋仁宗时竟已经过万了。

除支撑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外,北宋还要供养一支庞大的军队。宋太祖时,禁军人数只有20万不到;宋太宗时,禁军已有35万;宋真宗时,禁军数目达到了43万;宋仁宗时,禁军竟多达83万人了。此外,加上厢兵等其他正规军和后备役,宋仁宗时宋朝已有近130万的兵要靠国家养活。

由于政府税收的五分之四都要做军费支出,宋英宗继位时,宋太祖、宋太宗时金帛山积的国库已经空空如也了。

宋英宗继位第二年,宋朝岁入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官费、军费等支出总计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已经是入不敷出了。

宋英宗虽然多病,但表现出了一个有为之君的风范。宋英宗很勤勉,辅臣奏事时,他总是详细询问事情始末后才裁决,处理政务非常认真。面对积弱积贫的国势,他力图进行一些改革。

有一天,宋英宗问欧阳修说:“近日屡有天灾,言事者多称是因为朝廷不能进贤任能所致,这是为何?”欧阳修回答说:“近年进贤之路确实太窄了,我也常与韩琦讨论此事。”宋英宗听了十分惊讶,忙问道:“此话怎讲?中书经常推荐一些人,不是大都任用了吗?”欧阳修说:“自陛下亲政以来,臣和韩琦、富弼有感皇恩,精心挑选内外官员,而陛下也用人不疑,这是过去所不能比的,但所选之人多为擅长钱粮刑名的强干之才,并非文学之士。”宋英宗听罢大悟,决定广泛招揽人才。不久,韩琦、欧阳修等人举荐了20个人,宋英宗下令均予召试。韩琦等人开始还以为选的人太多了,宋英宗说:“我既然要你们举荐,为的就是从中选贤,岂能嫌多?”由此可见宋英宗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对以前旧的选任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甚至走得比劝他力图改革的欧阳修等人还要远。

为了文治事业,宋英宗十分重视书籍的编写和整理。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将撰写的《历年图》进呈宋英宗,宋英宗览后大加赞赏。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依据《史记》,并参考其他一些书籍写成《通志》八卷,即后来的《资治通鉴》前八卷。宋英宗对此书予以充分肯定,并鼓励司马光继续写下去,等书成之后再赐新名。

司马光奏请由他自己选聘助手并组织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书局,宋英宗立即准奏,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许司马光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不仅如此,宋英宗还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供给书局人员水果和糕点,并调派宦官前去服务。

宋英宗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光编写史书的条件,使编写工作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

司马光为了报答宋英宗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他将全部精力都用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编纂上了。

《资治通鉴》得以最后编成,其中也有宋英宗的一份功劳。

宋英宗在位不满四年即病死了,其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

宋神宗

宋英宗于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病死,年仅36岁。

宋神宗继位后,向主管财政的三司使韩绛问起“国用”,才知道国库中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些账本了。

宋神宗自幼好学,经常忘记了吃饭。当太子时,他就喜欢读《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深感兴趣;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非常赞赏。

宋神宗求治心切,经常向大臣征询改革的意见。他立志做唐太宗那样大有作为的明君,改变国家面临的危机。

于是,王安石登上了历史舞台。

王安石是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好读书,善著文,是个大学问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读了他的文章后十分佩服,拿给大文学家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之延誉,王安石被擢为进士及第。

宋神宗第一次召见王安石时问他治国应当先做什么,王安石回答道:“应当先选择正确的策略。”宋神宗又问:“唐太宗何如?”王安石说:“陛下当以尧舜为榜样,为什么拿唐太宗做样子呢?尧舜之道简明而不烦琐,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末世学者不知其中道理,认为高不可攀。”宋神宗觉得这种议论使人耳目一新,十分高兴。

为了及时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宋神宗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主持。宋神宗听从王安石的推荐,起用了吕惠卿、章敦、蔡确、曾布、吕嘉问、沈括、薛向等一批新人。这些人都有实际才干,对于协助王安石拟定和贯彻新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变法过程中,宋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

熙宁二年(1069年),新法逐渐出台,但马上遭到朝廷内外一批守旧势力的攻击。在一片反对声中,宋神宗虽曾一度犹豫,但终不为所动。在王安石与守旧势力的斗争中,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先后罢免一批反对变法的官员。熙宁三年(1070年),宋神宗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王安石做了宰相,有了更大的权力,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先后颁行,变法进入了高潮。

在富国强兵的同时,王安石还着手对教育、科举进行改革,目的是培育和选拔变法所需要的人才,为政治改革服务。经过两年的准备,王安石破除阻力,实行了新的科举法,整顿了京师及州县学校。宋朝大批文武官员都来自科举。科举以进士科为主,要考诗赋,以声韵对偶定优劣,完全着眼于文字形式。明经考试如出题写某经的上句,要考生答写下句;或出经书一句,让考生答写这句的注疏。王安石改变了这种科举法,废除诗赋、明经各科,专以经义、论策取士。颁布新科举法后,王安石又着手整顿学校,要学校按照王安石的主张行事,把学校变成为变法派造舆论、育人才的场所。王安石对太学规章也做了一些调整,学生名额增至一千人,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级。上舍生成绩优异的,不经省试和殿试便可直接授官。

整顿太学后,王安石又在京师设武学堂、律学堂和医学堂,培养实用人才。

变法派还陆续整顿了州县之学,规定学官由朝廷委派,定期考核。

科举和教育方面的这些改革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直到北宋末年,王安石的学说仍在太学中有相当大的影响。

变法虽然取得了初步胜利,但守旧势力的攻击并没有停止,特别是随着变法的逐步深入,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守旧势力的进攻更加猛烈了。熙宁七年(1074年)春,久旱无雨,朝内外守旧势力以“天变”为借口,又一次掀起对变法的围攻。这一次围攻得到了宋仁宗曹皇后、宋英宗高皇后和宋神宗向皇后的支持。四月,宋神宗在宋仁宗曹皇后、宋英宗高皇后向他哭诉“安石乱天下”的情况下,只得忍痛罢了王安石的宰相之职,使变法遭到了挫折。宋神宗即位不久,对后党的势力不能不心存顾忌。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宋神宗再度起用王安石,继续推行新法。不料,熙宁九年(1076年)天上出现了彗星,守旧派又以“天变”为由对变法提出非议,考虑到宋神宗的处境,王安石不得不申请罢相,出判江宁府。

王安石两次罢相,都是宋神宗向守旧势力妥协的结果。宋神宗本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但他既怕得罪两宫太后,又怕出乱子。当朝议汹汹,变法碰到阻力时,他只得牺牲王安石。

但是,自从王安石罢相后,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仍在一个人支撑着新法,新法大部分仍在推行,直到他去世为止。他牺牲的只是王安石一个人,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到宋神宗时,除方田法罢废及部分新法条文被稍作调整外,新法基本上得以贯彻执行。后来,宋神宗觉得愧对王安石,便对他多加关照,如熙宁十年(1077年),以王安石为集禧观使;元丰元年(1078年)以王安石为尚书左仆射、舒国公、集禧观使;元丰三年(1080年),封王安石为荆国公。

宋神宗不仅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而且还是一位才子。

有一天,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到大相国寺探望好友佛印禅师,不巧,佛印外出,住持和尚就请苏东坡在禅房休息,并端上了香茗款待。

苏东坡偶一抬头,见粉墙上题有佛印的一首诗:“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东坡见诗写得颇有哲理,但觉得酒色财气是凡人躲不开的事,何不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呢?于是,他在佛印题诗右侧也题上一首:“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翌日,宋神宗在王安石的陪同下来到大相国寺。宋神宗看了佛印与东坡的题诗,觉得饶有风趣,便对王安石说:“爱卿,何不和诗一首?”王安石略一沉吟,即挥笔在佛印题诗左侧也题诗一首:“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财富才发奋,国有朝气方生机。”

宋神宗见了王安石的诗,深为赞赏,乘兴也和诗一首:“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死,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次年改元“元祐”。

宋神宗病死的消息传到江宁,王安石大恸,并赋诗哀悼。

王安石在宋神宗身边执政变法时,对衣食都不留意。一天,有人来送信,竟误认王安石为家仆。左右的人说:“这就是舍人。”送信人走出后,连声夸赞:“好舍人,好舍人!”王安石的妻子给他买了个小妾,王安石急令送回。他把一门心思都用在变法上了。晚年,王安石闲居金陵钟山,只有几间简陋的小房。出行时,王安石只骑一头小驴,有人劝他坐轿,他说:“我不能用人当牲口。”

宋神宗去世的第二年,王安石也去世了。

宋哲宗

宋哲宗赵煦是北宋第七位皇帝,是宋神宗的第六子,曾被封为延安郡王,镇守宋朝西北边境,宋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

宋哲宗登基时只有10岁,由宋英宗的高后执政,称太皇太后,处理军国大事。

高太皇太后执政后,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保守派再度掌握政权,在高太皇太后的支持下立即对变法派展开攻击。司马光一上台,就把宋神宗时的新法全部废止了。有人说宋神宗刚死,不宜骤改,司马光说:“王安石、吕惠卿所建新法为天下大害,并非先帝本意,改之当如救火拯溺,不急不行。何况太皇太后在上,以母改子,有何不可?”

在宋神宗之母即太皇太后高氏的支持下,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将王安石所实行的各项新法全部废止了。

在对西夏的政策上,司马光也完全改变王安石的抵抗主张。西夏主在宋哲宗继位后,派使臣索要兰州、米脂等五寨,司马光一口答应,并指责不赞成的大臣会造成兵连不解的后患。

司马光甚至主动提出要把西河一带也一并送给西夏,由于遭到强烈反对,未能实行。

司马光刚一执政,就要起用程颢,但程颢恰在这时病死了,于是破格起用其弟程颐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又擢为崇政殿说书,为宋哲宗讲授儒学。

元祐二年(1087年)正月,高太皇太后又降诏:科举考试只许用古今诸儒之说,不准引用申(不害)韩(非)之说。

司马光奏请召老臣文彦博还朝。这时,文彦博已81岁,由儿子扶着上殿,特授太师、平章军国事。

司马光将变法派的官员全部赶出朝廷,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在高太皇太后的支持下掌握了全部军政大权。不久,保守派官员结为朋党,相互攻击,陷入一片混斗之中。

宋哲宗自幼聪慧,8岁便能背诵《论语》,字也写得很好,颇得宋神宗的宠爱。

宋哲宗继位后,辽朝派使者来参加宋神宗的吊唁活动。宰相蔡确见两国服饰不同,怕年幼的宋哲宗害怕,便反复给他讲契丹人的衣着和礼仪。宋哲宗正色问道:“辽朝使者是人吗?”蔡确说:“当然是人了,但他们是夷狄之人。”宋哲宗说:“既然是人,怕他做甚?”蔡确一听这话,吃了一惊,诚惶诚恐地退下去了。

宋哲宗常使用一张旧桌子,高太皇太后令人换掉,而宋哲宗又派人搬了回来。高太皇太后问这是为什么,宋哲宗回答说:“这是爹爹用过的。”高太皇太后见他不忘宋神宗,知道他将来必定会对司马光和她的措施不满,心中十分担忧。

高太皇太后执政共九年,于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病死。

宋哲宗一亲政,就对保守派展开了斗争。

次年,宋哲宗改年号为绍圣,表示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将变法进行到底。

宋哲宗亲政后,追贬已死的司马光,并贬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范纯仁等旧党于岭南(今广西一带),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人,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国势有了起色。

变法派在宋哲宗支持下再度掌握政权,对保守派展开反击,逐步恢复新法。

宋哲宗下令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元符三年(1100年)一月,宋哲宗不幸病逝于汴京(今河南开封)。

宋哲宗在位15年,享年25岁,掌政不到10年。

宋哲宗是北宋有作为的皇帝,只可惜享年不永,英年早逝,未能将新法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