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儒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289300000030

第30章 人生天地间,当诗意栖居 (2)

其实,在医生下定决心的那一刻,他已将自己从悬崖边缘拉了回来。

弦外有音

做人一辈子,要使自身品格修养到死都没有遗憾,“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实在需要伟大的功夫。人骗人是常事,最妙的是人还常喜欢骗自己,可是到了自己要死的时候,仍骗不过自己,要想做到内心没有亏欠,就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了。

人应该战战兢兢地走完一生,因为你将面临无数对与错的抉择,有时一个点头、一句承诺就有可能让人生的冰面坍塌。生命走到终点的那一刻,回想自己无愧于心,终于可以圆满地为自己画上句号了,也是一种内心的幸福。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智慧点金石

一次,孟子觐见齐宣王,齐宣王谈到自己“君临天下,四海归心”的霸业理想,孟子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说他是“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以齐宣王现在的做法,想要实现这个愿望就如爬到树上去捉鱼,根本不可能。

其实齐国也是战国时期的大国,经几代君主的治理,国力强大,百姓富足。为何孟子有此一说?借用苏秦对当时齐国的描写:“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户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只因为经济繁荣,民间富庶,所以百姓沉浸于“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由于人们都过得殷实而富裕,所以一个个都显得志得意满的样子,这也是一种弊害的源头。当一个国家经济安定,社会繁荣,国民收入增加之后,往往就流于浪费,生活方式多半骄奢淫逸,道德堕落,并且容易产生优越感,看轻别人。

因此,孟子说齐宣王想到“莅中国而抚四夷”,那是妄想,是“缘木求鱼”,不可能实现。

故事苑:曲径通幽

确实如此,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天下事总是祸福相依,需要辩证地对待。正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只有富而不骄,不一味地沉浸于歌舞升平,好日子才会持久。历史已经给了我们很多镜鉴,唐朝由盛转衰就是很好的一例。

经过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励精图治,以及唐玄宗李隆基开元时期的精心治理,大唐已经达到全面兴盛。自李隆基登基始,到开元二十九年,恰好是三十年。他第一年用的年号是先天,次年改为开元。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李隆基为皇一世,天下太平富足,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农业和手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展,达到了大唐开国以来的鼎盛时期。可凡事有兴盛必有衰亡,兴盛的巅峰也必是衰亡的开始。开元以后唐玄宗用人失当,任李林甫、杨国忠等为相,并且迷恋贵妃杨玉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政治腐败,奸臣当道,大唐终于由兴盛走向衰亡。最终酿成安史之乱,大唐盛世的景象一去不返。

盛唐景象一直是中国人心向往之的治世之极,有多少人梦回唐朝,只想一睹那富甲天下、雄视四海、宽容和谐、英气勃勃的伟大盛世。盛唐也是外国人对古代中国的一贯记忆。但是在安史之乱的马蹄声中,一个盛世渐渐远去,留给人们的是凄凉的背影和无尽的思索。唐朝为何会由盛转衰,首先是由于唐玄宗的腐败,他沉迷于女色,用人不再唯贤,渐渐奢侈度日,从而丧失了治世的雄心伟略,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一国之君已不思进取,百姓的精神状态就可想而知了。

弦外有音

国君玩物丧国,天下人玩物丧天下,而普通人玩物则会丧志。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不可一味追求奢侈享受,挥霍浪费,不思进取。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个已经被多次证明了的规律,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努力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更要提高精神素养,不能一味追求享受,而是应该崇尚勤俭生活,适度消费。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铭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的古训,在日常生活中,“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生命各有各的快乐

智慧点金石

颜回是孔子平生最得意的弟子,孔子对其早逝常扼腕叹息,而这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身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是他对颜回品德的最佳诠释。

在人的一生中,也会有许多的追求和憧憬。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有追求就会有收获,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很多,有些是我们必需的,而有些却是完全用不着的。那些用不着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我们的一种负担。因此,不如删繁就简。毕竟,幸福与快乐源自内心的简约,简单使人宁静,宁静使人快乐。

故事苑:曲径通幽

生命各有各的快乐,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不同个体对各自生活的一种简单的满足。不要被世俗的绳结羁绊,听从内心真切的呼唤,便能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

龙王与青蛙在海滨相遇,打过招呼后,青蛙问龙王:“大王,你的住处是什么样的?”

“珍珠砌筑的宫殿,贝壳筑成的阙楼,屋檐华丽而有气派,厅柱坚实而又漂亮。”龙王反问了一句:“你呢?你的住处如何?”

青蛙说:“我的住处绿藓似毡,娇草如茵,清泉潺潺。”说完,青蛙又向龙王提了一个问题:“大王,你高兴时如何?发怒时又怎样?”

龙王说:“我若高兴,就普降甘露,让大地滋润,使五谷丰登;若发怒,则先吹风暴,再发霹雳,继而打闪放电,叫千里以内寸草不留。那么,你呢?青蛙!”

青蛙说:“我高兴时,就面对清风朗月,呱呱叫上一通;发怒时,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后气消肚瘪,万事了结。”

人活在世上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或者是“龙王”,或者是“青蛙”。或许你的生活很简单,但是你也会有自己的乐趣。

弦外有音

古人有句话叫“大道至简”。简单,并非生活贫乏,而是繁华过后的一种觉醒,是一种

去繁就简的境界。快乐的人生是一个去繁就简的人生。

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活得不够单纯。有些人,他们活着,却没有时间去多愁善感;

他们爱着,却不懂得怎么诠释爱情;他们满足,因为他们没有奢望生活过多的给予;他们洒

脱,不用在人前掩饰什么。他们也许连幸福是什么都不知道,然而他们却是最快乐的一群。

其实,不要去刻意追求什么,不要向生命去索取什么。让心灵的需要简单一些,简单

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音乐:心灵生活的“圣经”

智慧点金石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沉浸在那美妙的境界中,三个月都食不甘味,他说:“想不到音乐之美,竟能到如此境界啊!”

《韶》乃舜时古乐曲名,也有人认为是赞颂舜的功德的曲子。

辜鸿铭先生曾说过,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而音乐无疑是中国人这种“心

灵生活”的一个方面,确实,音乐是一种细腻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对人的智力发育和

情操陶冶都有很大的作用,也为人们的心灵提供了一个得以休憩的空间。

故事苑:曲径通幽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认识到了音乐的特殊作用。就拿先圣孔子来说,他就是十分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他的母亲懂得用音乐艺术去教育、感染少年时代的孔子,这对他以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颜征孔子的母亲,由于她教子有方,培养出了千古流芳的孔圣人,所以世人称颜征为“圣母”。

早在孔子还不懂事的时候,颜征就买来了很多乐器,有时自己为儿子吹弹,有时请人为儿子演奏,有时让儿子自己摆弄。邻里乡人不解其意,颜征对人们解释说,孩子现在还不懂事,但天长日久,他就会喜欢这些礼器。做人要讲根基,办事要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器最讲礼仪与规矩,没有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所以用这些礼器能让孩子早一点懂得礼仪、音律、等级,这对他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在母亲的引导和教育下,孔子对音乐有了浓厚的兴趣,很小就学会了吹、拉、弹、唱。邻里有了婚丧等红白喜事,他都挟着乐器跑去奏乐。长大后,孔子对音乐的爱好有增无减,简直到了胜过吃肉吃饭的地步。他在齐国听《韶》乐,一连三个月,吃饭连肉味都觉不出了。他说:“想不到音乐之美,竟能到如此境界啊!”

孔子对音乐有很强的感悟能力。有一次,孔子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一支曲子他一连弹奏了十日也不调换别的。师襄子建议他换个曲子,孔子说:“我已经熟悉这支曲子了,但还没有领悟弹奏它的技术。”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这支曲子的技术,可以弹别的了。”孔子又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又过了一段日子,孔子仍在弹那首曲子,师襄子不耐烦地说:“你已经了解它的用意了,可以换一支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呢。”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终于停下不弹了,他默然有所思,看向远处,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个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不就是周文王吗?”师襄子听了非常惊讶地说:“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从此,孔子对音乐钻研得更深了,他不仅以音乐陶冶情操,还对音乐有了很深的研究,能从音乐中悟出许多深刻的道理。

一位普通的母亲善用音乐的力量,从而培养出了圣人,可见音乐的强大力量之强大。

弦外有音

音乐源自人类的精神,是人类灵魂的语言。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将福音传给众生,使人们相信梦想、欢乐、光明的存在。它犹如明灯,驱赶灵魂的黑暗,照亮了心田;它犹如太阳,用自己独特的光辉恢复万物生机。

音乐就像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浣洗着人类的心灵,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意志、品格、情操。虽然古代儒家将音乐对道德的作用夸大了很多,如“乐者,德之华也”,“审音而知乐,审乐而知政”等,但多听高尚的音乐,确实会使人们的情趣高洁起来,多听铿锵雄壮的声音,也会使人们意志坚强起来,情绪高昂起来。

当你的心灵“干燥”,需要一点滋润时,徜徉在音乐中将会是一个最佳选择。

可与不可的人生原则

智慧点金石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所谓的求,不是“努力去做”的意思,而是“想办法”。如果是违反原则去求来的,是不可以的,所以他的话中便有“可求”和“不可求”正反两个的道理,“可”与“不可”是指人生道德价值而言的。如果富可以不择手段去求得,这个富就不符合正统的道理,所以孔子说“不可抗”。他认为一个人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能否坚持自己内心的良知,内心是否有一个“可”与“不可”的原则。

故事苑:曲径通幽

一个品性正直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违背自己的良知。

在美国南北战争的一场战役中,南方奴隶主率领的军队把萨姆特堡包围了。北方军队的一个陆军上校接到命令,让他保护军用棉花,他接到命令后对他的长官说:“我不会让一袋棉花丢失的。”

没过多久,美国北方一家棉纺厂的代表来拜访他,说:“如果您手下留情,睁一眼闭一眼,您就将得到5000美元的酬劳。”

上校痛骂了那个人,把厂长及其随从赶了出去。上校说:“你们怎么会有这么卑鄙的想法?前方的战士正在为你们拼命,为你们流血,你们却想拿走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赶快给我走开,不然我就要开枪了。”那个厂长见势不妙,就灰溜溜地逃走了。

战争为南北两地的交通运输带来了阻碍,许多南方农场主生产的棉花运不到北方。因此,又有一些需要棉花的北方人来拜访他,并且许诺给他1万美元的酬劳。

上校的儿子生了重病,已经花掉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他还收到妻子发来的电报,说家里已经快没钱付医疗费了,请他想想办法。上校知道这1万美元对于他来说就是儿子的生命,有了钱儿子就有救,可他还是像上次一样把贿赂他的人赶走了,因为他已经向上司保证过“不会让一袋棉花丢失”。

没过多久,第三拨人来了,这次给他的酬劳是2万美元。上校这一次没有骂他们,而是很平静地说:“我的儿子正在发烧,烧得耳朵听不见了。我很想收这笔钱,但是我的良心告诉我不能收这笔钱,我不能为了我的儿子害得十几万士兵在寒冷的冬天没有棉衣穿,没有被子盖。”

那些来贿赂他的人听了,对上校的品格非常敬佩,他们很惭愧地离开了上校的办公室。后来,上校找到他的上司,对上司说:“我知道我应该遵守诺言,可是我儿子的病很需要钱,我现在的职位又受到很多诱惑,我怕我有一天把持不住自己,收了别人的钱。所以我请求辞职,请您派一个不急需钱的人来做这项工作。”

他的上司非常赞赏他诚实正直的品性,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并且帮助他筹措了资金来支付他儿子的医药费。

正直意味着具有道德感并且遵从自己的良知。一个正直的人考虑别人多于考虑自己,他不会因为一些短浅的私利而违背自己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