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经典1
2901500000018

第18章 雕塑(1)

最初的造型

1.原始时代的创作

旧石器时代的雕塑至今尚未发现。在新石器时代,雕塑作品开始出现,但大多是陶塑,表现的是妇女和女孩的形象。在辽东半岛黄海沿岸后洼新时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6000年前的40多件陶塑,造型多是动物形、植物形、人形或人兽合一形,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最丰富的陶塑。

在辽西牛河梁,考古人员发现了5000年前的女神庙遗址,里面有完整的女神头部雕像,以及许多女娲雕像块,跟真人大小差不多。最具特色的是仰韶文化时期的青少年女子的陶塑人像或头像。如陕西华县柳枝镇出土的一件泥塑人面,女孩的特征很明显,双目呈桃叶形,外眼角向上翘,菱形的嘴显得纯朴稚气。辽东后洼遗址中的动物雕刻有龙、虎、猪、狗、鸡等生动造型,刻画入微,给人以朴拙而饶有生趣之感。

2.装饰之美——夏商周时期的雕刻艺术

到了夏朝时,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雕刻也逐渐成为装饰的重要手段。夏禹时在鼎上铸上纹饰,上有山川鸟兽。殷商时的雕塑已具有相当水平,大量的青铜器上的纹饰是绝妙的艺术佳作。许多青铜器的造型是雕塑的精品,如商代的鸟纹牺尊、四羊方尊。商代晚期的雕塑在对人像的塑造上已有相当水平,湖南宁乡出土的人面方鼎,在鼎的四面外壁上浮雕着四个男性头像,神态威严,表明这时的工匠已具备良好的造型能力。20世纪80年代在四川三星堆商代大祭祀坑中,发掘出了数十件青铜人像、人头像和面具。造像与真人大小相近,十余件青铜头像的帽盔、发型、面目、神态各不相同,用概括夸张的手法塑造出一种静穆感和神秘感。其中青铜连座人像高1.7米,头戴高冠,身微前倾,胳膊平抬,手作握物状。这些青铜雕塑表明,当时的雕塑艺术和铸造技术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除青铜工艺上的铸刻外,牙、玉、骨、石雕都有新的创作。郑州商代遗址中发现不少陶塑,有人像和羊、兔、鱼、龟等。刻玉在商代、周代有大量作品,人物龟虫应有尽有。殷墟出土的乐器虎纹大石磐,正面用流畅的复线精刻卧虎一只,周围加以图案纹饰,极其精美。

到了周朝,雕刻艺术更加繁荣,《周礼》上记载当时已有八种雕刻的材质,即象、玉、石、土、木、金、草、羽等,其中以玉尤为重要,并设玉府之职,专司刻镂服玉、佩玉、含玉、玉敦、六瑞、六器。铜器的雕刻在当时亦有很大发展,大多用于礼器的铸造。周代的石刻传于今日的有石鼓10个。石鼓高约3尺,是用原来的大块圆石略加镌凿而成的。

宏伟与质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1.汉代的石雕艺术

秦汉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汉两代,雕塑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被用来当作宣扬政治统一的工具。随着宫殿、祠堂、陵墓的大规模兴建,雕塑同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数量出现。依其材料可分为陶俑、石雕、铜雕、木雕、玉雕、泥塑等,根据雕塑的功用大致可分为大型纪念性石雕、建筑装饰、工艺装饰和陶俑等。

辟邪 东汉①碑阙

碑阙多作为宫殿、苑囿、陵墓前的特定设置。阙是体现封建礼仪的一种象征性装饰性雕刻,一般立于宫廷、官衙和墓前。汉代墓阙保存至今的共有28处,其中四川有21处。其代表是雅安高颐阙,该阙高达数米,阙前雕石兽。

②墓前石雕

这是秦汉时期墓葬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墓前石雕大多是石兽,这些石兽是汉代人们想像中的猛兽,它有虎豹的身躯、飞鸟的羽翼和狮子的头,体态雄健并呈现出充满生机的弹跃感。它们一股左右对称于墓道,镇守一方,镇恶辟邪。现存的有河南南阳宗资墓前的石雕、山西太原北郊出土的辟邪石雕、四川德阳和雅安出土的天禄辟邪石雕等等。

与生机勃勃的石兽相比,汉代的人像雕塑则显得稚拙古朴,在方柱体石面略施浅刻而成。

在众多的汉代墓前雕刻中,最杰出的是霍去病墓前雕刻。霍去病是西汉大司马骠骑将军,他先后6次出师远征漠北,去逝时年仅24岁。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为他建造了一个大冢。他墓前的雕刻,大多以马来突出创作的主题,歌颂英雄。马是西汉将士的伴侣,西汉骑兵因马之骁勇而强盛。所以墓前有跃马、卧马、立马(或称马踏匈奴),马的神态各异,每一创作都以马之形态营造出气氛。这批石雕不仅在创作题材上设计精巧,而且还体现了汉代艺术的古拙美,是中国古代大型纪念性雕塑的杰出创造。

2、多姿多彩的秦汉陶俑

①“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秦始皇兵马俑

秦代的陶俑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观”的秦陵兵马俑,足以代表当时陶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20世纪70年代,在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发现了大批兵马俑。这些殉葬陶俑在距地表约6米以下的坑道里,一号坑长230米,宽62米,由6000武士俑组成一个军阵;二号坑长124米,宽98米,是由战车、骑兵、弩兵、步兵编组的军阵;三号坑面积约520平方米,有几十个武士俑,中间还有来不及放置俑的大坑。整个布局是按左军、右军、中军等军队编列体系来规划的。

兵马俑的塑造手法是非常写实的,将士、战马与真人真马相当,服饰、装束逼真,容貌神情各不相同,形象个性鲜明,军吏威武刚强、指挥若定,士兵则机智勇敢、坚韧不拔。不同的个性特征又统一在全军威武雄壮的气势之中,兵俑直立静止又给人一种整齐划一之感,这种整体美感,体现了工匠们非凡的艺术功力。

②击鼓说唱俑

汉代陶俑题材广泛,工匠们自由发挥塑造技能,创作出许多精美的艺术作品。1969年山东济南北郊的西汉墓中出土了一组彩绘乐舞、杂技、宴饮陶俑,形态生动活泼,以观赏者的静态来衬托演出者的动态,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汉代的陶俑大多以日常生活为表现的对象,各类劳作者、奏乐者、说唱者在陶艺人的手下无不生趣盎然。其中成都天回山出土的“击鼓说唱俑”是一件绝妙的作品,它极其形象地表现出一位说唱俑的神情形态。他说到妙处,禁不住翘足举臂、眉飞色舞,诙谐活泼的生机溢于手足。

3.精美之作——秦汉铜雕

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盛行于商周时的青铜工艺从礼器的神秘中解放出来,至秦汉时已出现了对现实生活进行真实塑造的作品。1980年在秦陵出土了两组大型的铜质车马和铜俑,制作工艺极为精湛。“长信宫灯”和“马踏飞燕”是汉代青铜造像的代表作品。长信宫灯1966年出土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此灯外形是宫女执灯,灯盘可以转动,以改变灯光照射的角度,灯火的烟通过手升进体内。整座灯是一件完美的圆雕,各部分造型比例适当,人物神态安详。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出土了铜马仪仗队,共38匹铜马、14辆铜车及数十件铜俑,是东汉一个出行队列的缩影。其中足踩龙雀的天马(马踏飞燕)尤为杰出。马昂首长嘶,三足腾空,一足踏过飞燕。从雕塑技巧上看,艺术家掌握了力学平衡原理,是雕塑史上的杰作。

在汉代铜制艺术史上,滇族铜雕是非凡的创造。他们在青铜器的盖上,焊铸着成组成群的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主要以当时的民俗和祭祀为题材,比如纺织作坊、战争、纳贡和杀人祭祀等。装饰在斧、戈等兵器上的动物雕塑形象和装饰上铜饰物上的雕塑形象,大多取材于狩猎、动物之间的搏斗或弱肉强食的情景。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雕塑艺术不同于中原地方的样云冈石窟释迦牟尼坐像式与风格,体现出了他们出色的艺术表现力。

4.石窟造像

佛教在东汉末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传播蔚然成风。佛教石窟造像在三国两晋时随佛教的广泛传播而开始盛行,隋唐时与日俱增,一直到13世纪,实为中国造像的黄金时代。石窟造像西起新疆,中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复从四川到云南、广西,可谓遍布华夏。在这数十处石窟中,就其风格而言可分三个时期:早期是魏晋南北朝时代,中期为隋唐,晚期是晚唐至两宋。

北魏云冈和龙门石窟为中国石窟造像的早期代表。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三大宝库。云冈石窟全长约1公里,主要洞窟53个,石雕佛像51000多个。主要造像是昙曜王窟造像,是北魏前期的代表作品。石窟的主像占据窟内大部分空间。主像深目高鼻,宽肩厚胸,身着通肩大衣。主体佛像神态庄严祥和,超然而静穆。佛的衣纹既有厚质衣料凸起的衣纹式样,也有薄衣贴体的衣纹线条。第20窟为一尊高13.7米的佛坐像,由于窟前壁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这尊造像躯体雄伟、气魄深厚,已成为云冈石窟的象征。昙曜王窟造像的风格仍有着犍陀罗式、中印度样式和西域样式的气息。

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南郊。古阳洞是最早开凿的洞窟。洞窟中的主像释迎牟尼佛结跏趺坐,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显得仪态端庄、雍容安详。两壁的菩萨神采潇洒飘逸。这时的造像风格已接近南方汉民族的审美形态了。

原为此窟中的《礼佛图》(现藏美国堪萨斯州博物馆),表现帝王王后朝佛的情景。采用平面浮雕,人物皆趋前而行,线条的流畅表现,给人以一种徐徐而进的动感。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石窟雕塑艺术的水平。

盛世风度——唐代的雕塑

1.唐代造像的精品

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已融合印度、中亚等地的技法,再加上传统的审美作风,出现了新的式样。成于唐高宗时期的奉先寺,是唐石刻雕塑的典型。主体雕塑为卢舍那佛坐像,两旁依次为迦叶(已毁)和阿难,以及金刚和神王,再次为供养人。卢舍那佛坐高13米,面容安祥典雅,脸型丰满圆润,整体面貌已倾向中国式。阿难外形端庄,含蓄安然,神王壮硕有力,金刚威严剐猛。各立像有意识采取上大下小的形式,以达到视觉上的真实感。

山西天龙山的石窟造像,独有一番风果细嫩丰盈的面容,波状有旋涡纹的螺发,轻薄如纱的衣服,曲线玲珑的身躯,优美逼真的姿势等,生动自然,成为唐代造像的精品,可惜这些精品大多已残缺不全了。

2.敦煌彩塑

甘肃敦煌是古代中国与西域交通的关隘,敦煌由此较早接触到西域的造像艺术。敦煌莫高窟始凿于66年,此后至清代的1600余年间造像不断。现在莫高窟的数百石窟中,共有造像2400余尊,大的高达16米以上,小的仅有几厘米。敦煌石窟的造像多系以粘土为原料的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