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经典1
2901500000022

第22章 建筑(1)

建筑——文明的符号

1.从穴居到筑土构木

中华民族的早期“先民”是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自己的住所的,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穴居岩洞是北京猿人的住所。在中国华北地区至今仍有“穴居”式建筑一一窑洞。

在另外一些地区,生存的环境是恶劣的。《韩非子·五蠹》上讲,上古之时,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所以先民选空处营建洞窟或“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巢居”与“穴居”之后,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开始逐渐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都能见到先民们留下的大量的地面建筑遗址。由于各地的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居室的营建方式、样式结构也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最普遍的建筑形式被史家称为“棚居”,这种棚居以干栏式建筑和木骨泥墙房屋最具代表性。

干栏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这种样式与原始巢居有一定关系。从河姆渡和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建筑遗迹来看,其木质构件已加工成柱、桩、梁、板等,并采用了榫卯结构。

木骨泥墙房屋一般以木料为房屋的骨架,以泥土为墙,这种式样出现在黄河流域。

到了尧舜时,先民对房屋才有了装饰上的要求。利用天然的白土涂壁,这是粉刷墙壁的开始。夏禹以后,乃改用蜃灰,即贝壳烧成的灰。

2.先秦的礼教与祭祀建筑

先秦的建筑,大多已不复存在,但历史文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据史料记载,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是高台建筑和神祀建筑,例如燧人氏有传教台,桀有瑶台,纣有鹿台,周有灵台,楚有章华台,秦有瑯琊台,汉有通天台等等。这些叠石累土而造成的台是观天文、观四时、观鸟兽的场所,但后来却演化为专供皇帝登高娱乐的行宫,但从中可以看出古人的审美观。

古代人崇尚自然神教,崇拜祖先,于是有了许多神殿建筑。比如,黄帝时的合宫,尧时的衡室,舜时的总章,夏时的时室,殷时的阳馆,周时的明堂。这些神殿的建筑样式我们无从稽考,只有周代的明堂,后人稍有记录。

3.宫殿建筑之滥觞

古代帝王的宫殿最初很简陋。在尧时,据《墨子》记载,“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算,茅茨不剪,采椽不刊”,可见当时氏族首领居所的规模。到了禹时,人们开始追求美观的装饰,但禹告诫子孙说,“峻宇雕墙”是要亡国的,因此不许子孙造太大的屋宇和装饰美观的墙壁。所以自禹以后约六百年间,夏王朝没有重要的建筑活动。到夏朝末代的桀,为他的娇妻妹喜氏建造了一所讲究的房屋,从而一举打破了先王遗训,在建筑史上开创了高等建筑的先河。他先后建造了寝富、瑶台、琼室、象廊等宏伟壮观、极其华丽的建筑。

自从桀打破了礼教上的制度后,商朝末代的纣又大兴土木,从此建筑观念得到改变。到了周朝,不论是宗庙朝堂还是市井建筑都规模宏大,而且在样式上有了相应的定制。

周代的建筑更进了一步,在宫殿设置上逐渐完备,有五门三朝、六寝、六宫、九室的制度,同时在建筑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水平。《诗经·小雅·斯干》是一首赞美周宣王宫殿落成的颂歌“如跂斯冀,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这“如翚斯飞”之辞,就是一个绝妙的写照:“翚”是雉鸡身上的花纹,是很美丽的,它飞翔时头颈向前伸出,一根尾巴向后翘起,两只翅膀向左右分张,令人想起四角出跳的宫殿建筑之美。瓦的发明是夔纹铜钺西周在建筑史上的突出成就,从而使西周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而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在陕西凤雏村的建筑遗址,主体建筑为夯筑的土墙,墙面和屋内外抹“三合土”。由此可以推证,到了周代,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木构建筑已成为主流。

总之,周代典章制度的规范,亦为中国后来历代王室的建筑树立了典范,后来的宫殿建筑基本上沿用了周代的建筑范式。

1960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部的第三文化层中,挖出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通过挖掘证明是商初成汤都城的宫殿遗址。台基的中部是一座进深三间、面阔八间、四面出檐的殿堂。堂前是平坦的庭院。南面有宽敞的大门,四周有彼此相连的廊围绕中心殿堂,从而组成一座十分壮观的建筑。据考证,这是王室奠礼所在地。

湖北盘龙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第二座商代古城。殿堂建筑尤其完整,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前堂后室”布局的实例。这与《考工记·匠人》记述的“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相符合。据考证,这座建筑原建筑在高台上,中为四室,外有四廊,四周有大寝殿。在这座寝殿前面还有一座建筑遗址,据考证是一座两侧开门的厅堂式建筑。这两座建筑与文献中记载的“前朝后寝”的建筑布局极为相似,它们应当是用来作为朝会、宴享和寝居的场所。安阳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遗址,从中挖掘出铜质并带有雕刻纹饰的柱础,在规模和营造方面显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皇宫与仙阙——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1.帝王的辉煌

秦始皇时期的建筑风格进入了宏伟壮观的时代。

①阿房宫

阿房宫乃是秦代建筑之代表。

史记上说:“始皇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以南山之巅为阙,为复道。自阿房凌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抵营室也。”秦始皇命70万刑犯造阿房宫,但这个伟大的工程在他的生前未能完成,而且不幸的是,项羽攻占咸阳后,把阿房宫付之一炬,大火连烧了三个月。当时有所谓关中三百、关外四百的宫殿,其宏丽盛大由此可见一斑。

②未央宫

汉代的建筑日趋典雅华贵。其中尤以未央宫最为壮观。《三辅黄图》上说:“汉未央宫,周围二十八里,前殿东西五十丈,至孝武以木桂为芬橑,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雕楹玉,重轩镂槛,青销丹墀,左碱石平,黄金为壁,间以和土珍玉。风至,其声玲珑然也。”

另外,在汉武帝时建筑的柏梁台,台上建一个捧承露金盘的仙人铜像,大有七围,高二十丈,同时建了许多楼阁,如首山宫、建章宫、明光宫等,都极为奢华。

秦汉以来出现的亭台楼阁,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建筑物上的装饰可稽考的有:屋顶上的屋翼、飞檐,屋脊两端的瓦兽,门上的门环是铜制兽头型,天花板上画着鸟兽的图形,这些装饰反映了汉代人崇尚灵动的审美风格。

2.在战乱中寻找永恒——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寺观建筑

①佛教寺院的出现

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寺院的建筑开始出现,最早的是汉明帝时修建的白马寺。寺院在建筑样式上仍然是沿用中国本土的布局。

阿房宫图(局部)自三国后,北魏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尊奉佛教为国教。当时的社会处在战乱之中,人们为求安身立命,便在信仰上寻求寄托,于是形成一种崇佛的风气,佛寺的建筑一时勃兴。据《洛阳伽蓝记》所记载,自汉末到晋代永嘉时期,共建佛寺四十二所,到北魏时在京城内外就有一千多所。由此可知,建筑是人们对文化和信仰的最具体的表达方式。

北魏时的佛寺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胡太后建的永宁寺。据《洛阳伽蓝记》所记载:寺中有九层佛塔一座,架木为之,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去地有一千尺。刹上有金宝瓶,可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众;盘之周匝,塔之每角,皆垂有金铎,合上下共有一百二十铎,铿锵之声,闻数十里。佛塔的北面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两躯、织成像五躯,作工奇巧冠于当世,又有僧房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尽言。如此壮美的寺院,竟然毁于火灾。

②中国最早的塔

塔,梵语称“浮图”,是寺中的主要建筑。塔的最初概念和形式是源于印度的“窜堵坡”,即为藏置佛的舍利和遗物而建造的由台基、覆钵、宝匣和相轮构成的实心建筑物。塔为佛教徒信仰和膜拜的对象。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洛阳,并于西门外建白马寺。明帝死后,葬于西北的显节陵,内建一印度式塔。这是典籍中记载的我国最早的佛塔。

塔传入中国初期,具有明显的印度式或受印度影响的东南亚佛塔造型风格,但很快就与中国的建筑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中国早有的木构的楼、台或石阙等高层建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了民族趣味。中国式佛塔形式多样,造型丰富,有密檐式、楼阁式等。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为国内现存最早的砖塔,塔建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平面呈十二角形,有檐十五层,相轮七层,高达几十公尺。

盛世风范——隋唐时期的建筑艺术

1.城池与宫苑建筑

①规划严整的唐长安城

唐代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长安城是在大兴城的基础上建造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规划最严密的城市。

大兴城由著名的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仅用一年就建成了,唐建国后以此为都并更名为长安。

赵州桥长安廓城十分方正,每面三门,周长36.7公里。唐太宗在兴建大明宫后,全城面积达87平方公里。城中北部为宫城,另建有皇城,皇城内左有太庙,右有太社,并设中央衙署及其附属机构。皇城的建制自此才得以完善,后代多沿袭此制。

城市的道路如井字状,南北干道11条,东西14条。通向城市的街道非常宽阔,穿过中轴线的朱雀大街宽达150米。廓城内划分为110里坊,里坊有4种规模。士农工商乃至高官,均在坊内居住。佛寺、道观也遍布市区各坊。市坊内有井字街,分市为几个区。店肆临街而设,依行业而集中。

另外,长安规划很注意利用地形,将城东高地“六坡”布置为官署、王府和寺院,以利于控制全城,拱卫宫城,并把曲江池划入城市,这也是一项开创性的规划设计。

②宫殿建筑

隋代的建筑在追求享乐的隋炀帝时代又达到了一个高潮。为了达到享乐的目的,隋炀帝不惜奴役万千黔首,造宫殿,掘运河,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就是“迷楼”。韩促所著《迷楼记》中说:“近侍高昌秦日:臣有友项升,浙人也,自言能构宫室。翌日召而问之,升曰:臣乞先进图本。后数日进图,帝览大悦。即日诏有司,供其材木,几役夫数万,经岁而成。楼阁高下,轩窗撩映,幽居曲室,玉栏朱阆,互通联属。四环四合,曲屋自通,千门万户,上下金碧;金虬伏于栋下,玉兽蹲于户旁;壁仞生光,琐通射日,工巧之极,自古无也。……人深入者,终日不能出。召以五品官赐升……”可惜这座为享乐而构筑的楼阁宫室,遭到与阿房宫同样的命运。唐太宗进驻长安,见迷楼后,说这都是以民脂民膏建造起来的,于是下令将它焚烧了。

③唐代的建筑制度

唐以来的宫殿佛寺建筑,基本上是承袭旧有的式样,但在建筑造式上却打上了权力地位的烙印,更加明确了住宅的造式因官阶而定的制度。稽古定制上记载了唐代的建筑制度,凡是在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以下,室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厦的两面的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五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厦的两面的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六品七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王公以下及庶人第宅,不得造楼阁;庶人所造房舍不得过三间四架,不得辄施装饰。

唐代对建筑进行了等级制度的规定,于是建筑成为统治王权的象征。

2.展现精神之美——隋唐时期的寺观建筑

道教的建筑在唐代最多,当时天下道观有1600多所,道观建筑大体遵循中国的宫殿、坛庙的传统,一般是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和样式,由山门、供奉神灵的殿堂、斋醮祈禳坛台、讲诵经之室、居住室等几部分构成。规模比佛寺小,可惜至今已无完整的遗迹。在中国唐代的寺观建筑中,佛教建筑尤其壮观。现存最大的唐代佛教建筑是五台山的佛光寺。佛光寺大殿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斗拱宏大,出檐深远。大殿的建筑具有很强的秩序感和整体感,建筑的空间与造型也配合得十分默契。佛光寺大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殿堂之一,造型精美,格调雄健昂扬,雍容大度,为中国建筑中的精品,同时体现了佛教的博大精滦,更是时代风貌的绝妙象征。

宋辽金时期的建筑

1.影响深远的城市建筑——宋都东京

北宋东京(开封)是在原北朝故都基础上改建的,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城市。因为它受制于老城的格局,所以城市建设与平地而建的都城是截然不同的。开封城格局有两点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之一是三重城墙的模式。城开封龙亭中央是正方形的皇城,又称大内,城中建有宫殿,四面有宣德门、东华门、西华门、拱宸门。宣德门为正门,也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皇城的外边是里城,周长13.5公里,共有10个城门,城内设有衙署、府第、寺观、民居、作坊等。三重城最外边是周长20多公里的罗城,共有水、旱门20个。每重城墙外面都有护城河,用于军事防御。

城市的主要干道以皇城为中心,与各城门相对,形成井字形交通网,共有四条,又称为御路。城中央宣德门外的御路最宽,有的地方足有300米宽,御路旁还有皇帝专用的御道及人行道、绿化带和水沟等。

城内有四条河道,即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它们通过护城河相互接通,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其中汴河横穿东西,与大运河南北相通,是商业经济与居民生活的主要通道。由于河多,城内外的主要桥梁就有30多座。

北宋的东京不但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设有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算学、医学等学校,太学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此外,还有佛寺、道观、祠、庵、院等宗教建筑60余处。

2.宋朝祠祀建筑的典范——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原来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的祠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经大修后更名为晋祠,天圣年间又多次修建,并将纪念叔虞的兴安王庙改为纪念叔虞母亲的圣母庙。

晋祠如今只剩下了圣母殿、塑像、飞梁、献殿等。

圣母殿是晋祠中最古老、最重要的建筑。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琉璃瓦剪边,殿前八根廊柱上各雕有一条蟠龙。殿内采用减柱法,使空间更开阔。斗拱用材较大,但和唐朝相比又显得柔和秀丽,这也是宋代建筑的重要特征。圣母殿内现存彩塑43尊,特别是侍女雕塑神态逼真,是宋朝雕塑中的精品。

晋祠院内还建有祠、庙等多组建筑,形成了历史氛围浓厚的礼制建筑文化。

3.佛教建筑的变化

①保国寺大殿

保国寺位于今浙江宁波市西,寺内大殿是现存最早的主要建筑,也是江南地区罕见的木构建筑遗存。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面阔3间,计11.91米;进深3间,计11.35米。大殿内柱高矮不等,是以拼成的“包镶作”和以大小相同的四块木板榫卯而成的“四段合”的方法建成的。整座寺院继承了唐朝时期的部分风格,这对研究宋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