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江湖,充满友情,但更充满无情。黄光裕与陈晓之间的恩怨,似乎就是一个很好的“模板”。
从最初的竞争对手,到其后在同一个战线共事,再到最后的反目成仇,从2006年到2010年的四年时间里,这两位重磅人物的关系发生的微妙变化,都与资本脱离不开关系。
永乐为何突然卖给国美,至今仍是一个谜。
外界原因分析多归结于永乐与摩根士丹利的“对赌协议”失利。
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在永乐的鼎盛时期,永乐总体规模虽然居于国美和苏宁之后,排位老三,但至少从2002年开始,它一直是中国利润最高的家电连锁企业。
至今,对于陈晓将永乐卖掉的举动,老股东和当时的职业经理人依旧难以理解。永乐的一位老股东邱伟(化名)就对媒体记者说:“当年永乐势头不错啊,我们才上市半年多,融来的十几亿元现金都还没有花出去,全趴在账上。”
时任永乐首席运营官的周猛,也非常确信永乐并非外界所传,受到与摩根斯坦利对赌协议的压力,被迫出售。
2010年,回想往事,陈晓给出了历史另一个面目。他这样做,并非被敌人缴械投降的不堪,而是抱着“共谋大业”的理想。“这个行业可能只有我能够做这件事。”陈晓说,媒体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现象。
企业在做大,但陈晓却一直有个不能解脱的困扰:元老们如何跟着企业成长?突破不了老的局限,企业发展将变得越来越困难。而入世后的中国,家电连锁企业竞争却越来越激烈。从2005年开始为陈晓做助理的一名人员告诉媒体记者,记得陈晓总是说“这个行业可做的事情太多了”,他想比别人往前多看一些,多走一步。
在陈晓海派商业文化的思维里,同行未必是冤家,不拒绝任何合作的可能性,从2002年联合12家地方领头家电连锁企业成立“中永通泰”开始,陈晓一直有心充当行业整合发展的推动人。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联手提高与供应商谈判的砝码,一方面在于对于中国入世后外来零售业的进入,有更好的应对之策。
2006年4月,陈晓邀请国美的黄光裕、苏宁的张近东、大中的张大中和五星的汪建国,在上海探讨联合发展超越百思买的可能性。陈晓坚信,在这个行业里,中国企业完全可能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佼佼者,而在此之前,除了垄断行业,还没有哪个中国公司能做“世界第一”的梦。“不过,要实现这个梦想,一定会出现结构性的矛盾。”
行业整合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早期,陈晓曾想和交往较深的张大中的大中电器合并。两人合作,各得其所:张大中年纪大了,无心留恋企业的控制权,只要拿到实际的利益即可;陈晓刚好借助这个更大的平台,来实现他的经营谋略。
但是,2006年4月,就是在他即将和张大中达成合作的关键时刻,结识了黄光裕。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的原定轨迹。
一位“上海绅士”,一位“潮汕狼”,竟生出相见恨晚之意,惺惺相惜。据媒体报道,黄光裕对陈晓的思维表示极大的赞同,并提出如果两个中国品牌联合推动产业转型,再向海外市场扩张,显然更为强大。
事实上,那个时候的黄光裕,除了觊觎永乐的“盘子”外,显然他还有其他考虑。此时的黄光裕,因妹夫张志铭不能够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将其赶下台,重新出任总经理一职。但此时,黄光裕已经把企业发展的重心放到资本运作和房地产业务上面,找一个令他满意的职业经理人成为急迫的需要。极富行业眼光和经验的陈晓无疑是理想人选。
于是就有了2006年的夏天,当永乐与国美最终决定签约并购事宜前夜的那一幕:陈晓在位于上海康桥永乐总部的办公室,黄光裕坐在北京鹏润大厦的18层,两人来回传真了几封信。黄光裕是让人打印出来传真,陈晓则直接在传真纸上手写,一来一回,各写了五六封,那种热切的场面,互称老兄,谈的“全是高屋建瓴的行业理想”。
再之后的一幕是,陈晓从中国家电业第三强永乐电器董事长变成了昔日死敌黄光裕手下的职业经理人。据媒体报道,跟着陈晓进入国美的旧部曾多次问过陈晓,为何要卖掉永乐?陈晓说:“不是我批评你们,你们就是站不到产业的高度。”陈晓觉得,他想建成百年老店的梦想,不一定非要借助永乐这个载体,有个更大的舞台将更好。
“当时黄先生和我之间还有很多关于行业未来的共同语言和共同想法,所以当时作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是把永乐托付给了他,同时我也想真的和他一起为这个行业未来的变化,做些共同的努力。”
永乐之于陈晓,是他赖以生存的根基,放弃永乐的载体,陈晓以为自己进入了一个更有作为的舞台。而黄光裕则认为可以腾出手来,一心一意地把房地产业务上市了。
然而,显然两个人都太理想化了。因为,国美和永乐虽然都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家电连锁企业,但企业文化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