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危局
2918300000005

第5章 败绩为何被吹捧为业绩?

中国黄页上线后,马云到北京拜会当时一手创建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的总裁张树新。张树新很忙,她花了半小时见马云。

从瀛海威出来,马云又望了一眼那块著名的“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的牌子。马云对部下说:“如果互联网有人死的话,张树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第一、她的观念我听不懂;第二、我做的是企业上网,她做的是老百姓上网。”

事实上,马云显然早期深受张树新的影响。中国黄页的广告名片都露着瀛海威的模仿痕迹:信息高速公路已在杭州开通(早前瀛海威的广告语是: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前1500米)。

2007年8月27日,马云在他一手缔造的湖畔学院谈到这段尘封往事时,以一副俾睨天下的口吻对部下教训道:张树新这样一撞,说中国电信是垄断。再一撞,她要反对垄断,再一撞,输掉了。中国电信垄断几十年你才知道?你不能绕过去吗?

1996年,随着互联网渐渐普及,全国各地.COM公司群雄并起,竞争对手步步紧逼。马云将过去的“空中轰炸”策略改为“地面跟进”。同时他意识到另一个生存法则:背靠大树好乘凉。

马云越来越有名,中国黄页越做越大,引起杭州电信的注意,于是杭州电信也做了一个中国黄页。

1996年3月,马云决定和杭州电信合并。中国黄页作价60万元,占30%股份,杭州电信投现金140万人民币,占70%股份。

1996年,中国黄页营业额做到了700万人民币,但马云和杭州电信合作并不愉快。“做.COM公司犹如养孩子,而杭州电信想赚现钱,你不可能让3岁小孩去挣钱吧!”

“自从我离开之后,中国黄页就再没有赚过钱。做企业,个人英雄主义必须去除。个人英雄主义最后反而会把企业给害了。”马云意味深长地说。或许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自己却成了英雄。

马云对张树新的判断,最后一语成谶,张树新最后黯然离开了瀛海威。不过,马云也无法逃脱这样的宿命,看得清,却也终究无法走出去。

1997年,马云离开了中国黄页。他将自己所持的21%中国黄页的股份以每股二三毛钱的价格贱卖给了公司,拿回10多万元现金。当时中国黄页账上还有107万元现金,40多万元应收款。

许多媒体后来在报道马云这一段经历时,说一年创造的利润被提高了500万元。但一个显见的事实是,马云的这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关于马云创办中国黄页以及后来和杭州电信合作的经历,记者查阅了许多资料,均未有新的发现,杭州电信迄今为止都没有任何官方的说法,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这一切的故事,都是马云口中的单方说法。马云这次创业的真相,也许只有当事双方心里真正能够说得清楚。

马云后来这样总结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这些事太多太多。每次遇到打击,只要你扛过来了,就会变得更加坚强。我又想,通常期望越高,结果失望越大,所以我总是想明天肯定会倒霉,一定会有更倒霉的事情发生,那么明天真的有打击来了,我就不会害怕了。你除了重重地打击我,又能怎样?来吧,我都扛得住。抗打击能力强了,真正的信心也就有了。

2009年,已经退出互联网江湖的张树新检讨了自己在瀛海威的失败,也对当初四处碰壁而现今正如日中天的马云提出了善意的警告:马云最好不要把自己变成教主那样,除了个人崇拜其实还可以做更多事情。

1997年底,马云带领自己的五个忠实部下远走北京,其中一个便是后来下课的淘宝网总裁孙彤宇,加盟了中国外经贸部下属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一年内,马云和他的团队为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网站。对此,无数媒体曾这样报道:这一年网站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以致后来马云敢于在任何场合口出狂言:“我做阿里巴巴网站不是不能赚钱,而是不急于赚钱!”

一夜之间,马云的腰杆似乎硬了起来。上一次失败的前车之鉴已经被他抛在脑后。

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这之前,我只是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经贸部工作的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走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与此相对应的一个背景是,这时候的互联网正越来越热,借助外经贸部的这个平台,马云认识了自己的偶像——大名鼎鼎的杨致远。这一次的认识,彻底地改变了马云未来人生的航向。

事实上,据马云的好友樊馨蔓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其实那时候马云在北京的这一段经历,混得比较惨,可以说是很不成功。

在樊馨蔓看来,马云的失败,和当初马云自己评论张树新一样,观念太超前了,别人根本听不懂,气候不对。

值得一提的是,樊馨蔓是著名导演张纪中的夫人,也是马云当年创业的最早见证者,为此,她还用摄像镜头拍摄下了马云早期创业的青涩经历。也正因为如此,后来在她的介绍下,马云结识了现已声名狼藉的道人李一。

1998年底,34岁的马云带领自己的团队登上长城后,再次宣告创业失败,他不得不带着他当初带来的5个部下,再次回到了他人生的起点——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