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绝境求生存:如何在逆境中发现机会
2926600000021

第21章 难得糊涂,以屈求伸——绝境生存的教条(1)

面临悬峭壁,往前急得,不是生存的目的,向安稳处退后,不是怯懦的落伍,宁可开倒车,不可开狂车。宁可落伍不可盲从。以迂求真,以屈求伸是绝境生存的教条。势弱时以屈,决不逞匹夫之勇,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待时机,终有风光日。

1、糊涂,绝境之地能安身立命

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因此,当你遇到绝境走不通时,必须明白退一步的为人之道;当你在事业上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

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恭、礼让,不能处处都想战胜,不能事事都要露一手,难行的地方退一步或许会海阔天空。人生得意的时候,也应该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何况人类的感情无比复杂,人心的变化也是奥妙无穷,今天认为是美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认为是丑;今天认为是可爱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是可恨。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就是“人情反复,世路崎岖”的道理。当年韩信微贱时曾深深体会到此中的辛酸。尤其世路多险阻,人生到处都有陷阱。这就要培养高度的谦让美德,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强去做。换句话说,人生之路有高有低,有曲折有平坦。当你遇到挫折时,必须鼓足勇气继续奋斗;当你事业飞黄腾达时,不要忘记救助那些穷苦的人。因为这样可以为你自己消除很多祸患于未然。这样,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不仅是一种谦和美德,而且也是一种安身立命的善措。

有人把明哲保身和但求无过联系在一块,其实是不正确的。前者是一种积极而充满智慧的处世方式,后者则是一种被动的消极之举,二者乃是本质的区别。明哲保身的人可以像张良那样急流勇退,从而保全自身;但求无过的人只能处处受别人的左右,从而不但丧失自己的个性,而且也不会获得事业的成功。明哲保身是智慧人生,而但求无过则是愚蠢之极。

对于志士来讲,头可以断,但绝不能改变坚贞的节操。这是唐初一代名臣魏征的心声,也是其为政作风的写照。在他看来,志士仁人的气节是最为重要的,宁可舍其性命,也不能失去大节。所以,他敢于犯颜直谏,前后二百余事,为“贞观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如魏征上谏言阻止太宗停聘宫女,乃至太宗惧魏征,玩放鹞鸟死在怀中等轶事,传为千秋美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多少仁人志士正是这样在糊涂中立身,糊涂而不失气节。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论语·为政》中讲孔子的弟子颜回会“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诺诺,迷迷糊糊,其实他在用心劲,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的讲出来。可见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

现实人生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涉及到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臂,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乎。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数(树),就不是荒山。有时候,事情逼到那个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给他个“模糊数学”,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是“难得糊涂”。评职、晋级时,某候选人向你面授机宜,讨你个“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够格儿,可又不好当面扫他的兴,这时候你怎么办?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划“O”时再较真,不失原则。人格哪,似乎也不失,当事人问到了,坦诚指出他不够格儿的地方,不问,顺其便。“难得糊涂”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纠纷,又能保持人格纯净的妙方。

“难得糊涂”作为“牢骚气”,原本就是缘由“不公平”而发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铲除种种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无能,那就只好祭起这面“糊涂主义”的旗帜,为自己遮盖起心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则毫无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哪里有不平哪有我”,专捡达官显贵“开涮”,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这种糊涂真正是“参”透、“悟”透了。所以当你直面现实,要学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夸耀刀剑之锐利,别人必惧其锐利而远避,或尽可能使刀剑变成锯条。显示自己的聪明,别人必恐你的聪明来害人,并希望你变成傻子。

所以,人要大智若愚,抱朴守拙,才能安身立命。

这里所说“抱朴守拙”,并非是要人埋没自己的才能,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导致祸端,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追求卓越和超凡出众,本身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一味孤芳自赏,无视周围环境,就会与人格格不入,招人厌恶,千方百计让你过不去,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人生本来是多灾多难的,但是我们必须征服这种苦难,绝对不可以抱着失败主义的思想。世上的事物往往有其对立的一面,悲苦常生自欢乐,衰败常生自昌盛,这就是所谓“乐极生悲”,“盛极则衰”,因此才有“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要源”等等说法。

当然,对于生活的强者而言,虽在困苦中也不会惴惴不安,他知道,身心之苦是担当大任者必由之路;虽然时运不佳,亦不会郁郁寡欢,他知道,忍耐虽然痛苦,但最终收获的果实却是甜美的。所以,身处绝境既是坏事也是好事,绝境会逼着人想办法,逆境能锻炼出人才。

可以这么说,最优秀的人物都是通过痛苦才得到欢乐的。有多少担当大任者就这样糊涂立身,糊涂处世。

2、装疯卖傻,孙膑以曲求伸终复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尤其是人在仕途,比人在旅途艰难了许多。封建官场就好像是一具扬谷去糠的簸箕,总是不断地把谷物高高地扬起再让它们摔进簸箕里,就这样不停地颠扬下去,把秕糠扬掉,留下饱满成实的颗粒。当然,封建官场决非如此简单,往往被扬弃的是精华,而被留下的则有可能是糟粕,因此,善于自保,也就成了在这“弱者强食,奸者生存”的官场中混下去的必要手段。

战国时期的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也是一位大军事家,他著的《孙膑兵法》,至今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军事经典,他不能说不富于智谋了吧,他为情势所迫,也不得不装疯避祸,而且其艰难程度,后人无一能赶得上。

在三家分晋以后,韩、赵、魏三家中数魏国的势力最强大,魏惠王野心勃勃,也想学秦国收拢人才,找个卫鞅(即商鞅)一类的人物来替他治理国家,于是做出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花了许多钱来招致贤士。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果然来了一位名叫庞涓的人,声称是当世高人鬼谷子的学生,与苏秦、张仪、孙膑是同学,他在魏王面前大吹大擂,说只要自己能当大将,其他国家决不足畏。魏王就信任了他,庞涓当了大将,他的儿子庞英、侄子庞葱、庞茅全部当了将军,“庞家军”倒也确实卖力,训练好兵马就向卫、宋、鲁等国进攻连打胜仗,弄得三国齐来拜服。东方的大国齐国派兵来攻,也被庞涓打了回去。从此魏王就更信任他了。

庞涓的同学孙膑是大军事孙武子的后代,他德才兼备,是个少见的人才,尤其是从老师鬼谷子那里得知了祖先孙子的十三篇兵法,更是智谋非凡。一次,墨子的门生禽滑厘来拜访鬼谷子,见到了孙膑,为他的才德所感动,就想让他下山,帮助各国国君守卫城池,减少战争。孙膑说:“我的同学庞涓已下山去了,他当初说,一旦有了出路,就来告诉我的。”禽滑厘说:“听说庞涓已在魏国做了大官,不知为什么没写信给你,等我到了魏国,替你打听一下。”

墨子在当时是个极为著名的人物,他不仅坚决反对战争,还有很多弟子,都是技能超人而又坚决反战的人,因此,墨子在当时的影响很大,他曾凭着自己的一张嘴吓得强大的楚国不敢去进攻宋国,所以,每到一个国家,国君都会把他待为上宾。等禽滑厘到了魏国,他就对魏王说了孙膑和庞涓的事,魏王一听,立即找来庞涓,问他何以不邀孙膑同来。庞涓说:“孙膑是齐国人,我们如今正与齐国为敌,他若来了,也要先为齐国打算,所以没有写信让他来。”魏王说:“如此说来,外国人就不能用了吗?”庞涓无奈,只得写信让孙膑前来。

孙膑来到魏国,一谈之下,魏王就知道孙膑才能极大,想拜他做副军师,协助军师庞涓行事。庞涓听了忙说:“孙膑是我的兄长,才能又比我强,岂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让他做个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让位于他。”在当时,客卿没有实权,却比臣下的地位高,孙膑还以为庞涓一片真心,对他十分感激。

庞涓原以为孙膑一家人都在齐国,孙膑不会在魏国久留,就试探着问他:“你怎么不把家里人接来同住呢?”孙膑说:“家里的人都被齐君害死了,剩下的几个也已被冲散,不知何处寻找,哪里还能接来呢?”庞涓一听傻了眼,如果孙膑真在魏国呆下去,自己的位置可真要让给他了。

半年以后,一个齐国人捎来了孙膑的家书,大意是哥哥让他回去,齐国也想重振国威,希望孙家的人能在齐国团聚。孙膑对来人说:“我已在魏国做了客卿,不能随便就走。”并写了一封信,让他带回去交给哥哥。

孙膑的回信竟被魏国人搜出来交给了魏王,魏卫便找来庞涓说:“孙膑想念齐国,怎么办呢?”庞涓见机会来了,就对魏王说:“孙膑是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了齐国,对魏国十分不利。我先去劝劝他,如果他愿意留在魏国,那就罢了。如果不愿意,他是我荐举来的人,那就交给我处理罢。”魏王答应了。

庞涓当然没有劝孙膑。他对孙膑说:“听说你收到了一封家信,怎么不回去看看呢?”孙膑说:“是哥哥让我回去看看的,我觉得不妥,没有回去。”庞涓说:“你离家多年了,一直和家人没有联系,如今哥哥找到了你,你应当回去看看,见见亲人,再给先人上上坟,然后再回来,岂不是两全其美吗?”孙膑怕魏王不同意,庞涓一力承揽,孙膑十分感激。

第二天,孙膑就向魏王请两个月的假,魏王一听他要回去,就说他私通齐国,立刻把他押到庞涓那里审问,庞涓故作惊讶,先放了孙膑,再跑去向魏王求请。过了许久,才又神色慌张地跑回来说:“大王发怒,一定要杀了你,经我再三恳求,大王总算给了点面子,保住了你的性命,但必须处以黥刑(在脸上刻字,使之留下永久标记)和膑刑(剔掉膝盖骨使之不能走路逃跑)。孙膑听了,虽非常愤怒,但觉得庞涓为自己出力,还是十分感激他。

孙膑脸上被刺了字又被剔去了膝盖骨,从此只能爬着走路,成了终身残废。

庞涓对孙膑的生活倒是照顾很周到,使孙膑觉得靠庞涓生活,就得报答他。有一天,孙膑主动提出要替庞涓做点什么,庞涓说:“你那祖传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写下来,咱们共同琢磨,也好流传后世。”孙膑想了想,只好答应了,孙膑只能躺在那里用刀往竹简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刻,他虽背得滚爬烂熟,但若想写下来,却不容易,再加上孙膑对受刑极为愤慨,所以每天只能刻十几个字。这样一来,庞涓沉不住气,就让手下一个叫诚儿的小厮催孙膑快写。诚儿见孙膑可怜,便不解地问服侍孙膑的人说:“庞军师为什么死命地催孙先生快写兵法呢?”那人说:“这还不明白,庞军师留下孙先生的一条命,就是为了让他写兵法,等写完兵法,孙先生也就没命了。”

孙膑听到了这话,大吃一惊,前后一想,恍然大悟,霎时间大叫一声,昏了过去。等别人把他弄醒时,他已经疯了。只见孙膑捶胸拔发,两眼呆滞,一忽儿把东西推倒,一忽儿又把写好的兵法扔到火里,还把地下的脏东西往嘴里塞。从人连忙奔告庞涓说:孙先生疯了!”

庞涓急忙来看,只见孙膑一会伏地大笑,一会又仰面大哭,庞涓叫他,他就冲庞涓—个劲地叩头,连叫:“鬼谷老师救命!鬼谷老师救命!”庞涓见他神智不清,但怀疑他是装疯就把他关在猪圈里,孙膑依然哭笑无常,累了就爬在猪圈中呼呼大睡。过了许久,还是如此,庞涓仍不放心,就派人前去探测。一天,送饭人端来了酒菜,低声对他说:“我知道你蒙受了奇耻大辱,我现瞒着军师,送些酒菜来,有机会我设法救你。”说完还流下了泪水。孙膑显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谁吃你的烂东西,我自己做的好吃多了!”一边说,一边把酒菜倒在地下,随抓起一把猪粪,塞进嘴里。

那人回报了庞涓,庞涓心想,孙膑受刑之后气恼不过,可能是真的疯了。从此,他只是派人监视孙膑,不再过问。

孙疯子白天躺在街上,晚上就又爬回猪圈,有时街上的人给他点吃的,他就哈哈而笑,而又嘟嘟嚷嚷,也听不清他说些什么。这样久了,魏国的都城内外都知道有个孙疯子,没有人怀疑他了。庞涓每天都听人汇报,觉得孙膑再也无法同自己竞争了,就没再动杀他的念头。孙膑活了下来。

有一天夜里,有个衣着破烂的人坐在他的身边,过了一会,那人揪揪他的衣服,轻声对他说:“我是禽滑里,先生还认得我吗?”孙膑大吃一惊,经过仔细辨认,确认是禽滑里,便泪如雨下,激动地说:“我自以为早晚要死在这里了,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你。得小心,庞泪天天派人看着我。”禽滑里说:“我已经把你的冤屈告诉了齐王,齐王让淳于髡来魏国聘问,我们全都安排好了,你藏在淳于髡的车里离开齐国,我让人先装成你的样子在这里呆两天,等你们出了魏国,我再逃走。”

禽滑厘把孙膑的衣服脱下来,给他手下的一个相貌与孙膑相近的人穿上,躺在那里装作孙膑,禽滑里就把孙膑藏到车上。

第二天,魏王叫庞涓护送齐国的使者谆于髡出境,过了两天,躺在街上的孙疯子忽然不见了,庞涓让人查找,井里河里找遍了,也未见踪影,庞涓又怕魏王追问,就撒个谎说孙膑淹死了。

孙膑到了齐国,齐威王一见之下,如获至宝,当即想拜他为军师,孙膑说:“庞涓如知道我在齐国,定会嫉妒,不如等有用得着我的时候再出面不迟。”齐王同意了。后来,孙膑陆续打听到了自己的几位堂哥都已无音讯,才知道原来送信的人也是庞涓派人装的。前前后后,这一场冤屈全由庞涓一人导演而成。

后来,孙膑带兵连败宋、鲁、卫、赵等国,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使庞涓连连败北,最后,孙膑用“减灶法”引诱庞涓来追,暗设伏兵,将庞涓射死在马陵道上。魏国从此衰败,并向齐国进贡朝贺。在杀死庞涓后,孙膑便辞官归隐,专门研究起兵法来。

嫉妒是一种巨大的毁灭力量,既毁灭别人,也毁灭自己。孙膑的装疯避祸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大的典型性,一是装疯之彻底、之艰难,二是装疯之事由,三是装疯之结果,至今想来犹令人唏嘘不已。

3、难得糊涂,朱棣装疯成帝王

明成祖朱棣,本为燕王,也靠装疯这一招赢得了时间,最终发动了叛乱,打败了建文帝,登上了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