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绝境求生存:如何在逆境中发现机会
2926600000022

第22章 难得糊涂,以屈求伸——绝境生存的教条(2)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许多儿子,其中朱棣为人沉鸷老辣,很像朱元璋,在太子朱标病死以后,朱元璋曾想立朱棣为太子,但许多大臣表示反对,理由为:如立朱棣为太子,对朱棣的兄弟无法交待,一是不合正统习惯。朱元璋无奈,只得立朱标的次子(长子已病死)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皇太孙即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年龄既小,又生性仁慈懦弱,他的叔叔们各霸一方,并不把他看在眼里。原来,朱元璋把自己的子侄分到各处,称作亲王,目的是为了监视各地带兵将军的动静,以防他们叛乱,后来就分封各地,成为藩王。这样,许多藩王就拥有重兵,如宁王拥有八万精兵,燕王朱棣的军队更为强悍了。这样一来,建文帝的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一些大臣的鼓励之下,建文帝开始削藩。在削藩的过程中,杀了许多亲王,其中当然也有冤杀者,燕王朱棣听了,十分着急。

好在燕王朱棣封在燕地,离当时的都城金陵很远,又兼地广兵多,一时尚可无虞。僧人道衍是朱棣的谋士,他对朱棣说:“我一见殿下,便知当为天子。”相士袁珙也对朱棣说:“殿下已年近四十了,一过四十,长须过脐,必有天子,如有不准,愿剜双目。”在这些人的怂恿下,朱棣便积极操练兵马。

道衍唯恐练兵走漏消息,就在殿中挖了一个地道,通住后苑,修筑地下室,围绕重墙,在内督造兵器,又在墙外的室中养了无数的鹅鸭,日夕鸣叫,声流如潮,为了不使外人听到里面的声音。但消息还是走漏出去了,不久就传到朝廷,大臣齐泰、黄子澄两人十分重视此事,黄子澄主张立即讨燕,齐泰以为应先密布兵马,剪除党羽,然后再兴兵讨之。建文帝听从了齐泰的建议,便命工部侍郎张呙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谢贵、张信,掌北平都司事,又命都督宋忠屯兵开平,再命其他各路兵马守山海关,保卫金陵。部署已定,建文帝便又分封诸王。朱棣知道建文帝已对他十分怀疑,为了打消他的疑忌,便派自己的三个儿子高炽、高煦和高燧前往金陵,祭奠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正在疑惑不定,忽报三人前来,就立即召见。言谈之下,建文帝觉得除朱高煦有骄矜之色外,其他两人执礼甚恭,便稍稍安心。等祭奠完了朱元璋,建文帝便想把这三人留下,作为人质。正在迟疑不决之际,朱棣早已料到这一手,飞马来报,说朱棣病危,要三子速归。建文帝无奈,只得放三人归去。魏国公徐辉祖听说了,连忙来见,要建文帝留下朱高照。原来,徐辉祖是徐达之子,是朱棣三子的亲舅舅。他对建文帝说:“臣的三个外甥之中,唯有高煦最为勇悍无赖,不但不忠,还将叛父,他日必为后患,不如留在京中,以免日后胡行。”建文帝仍迟疑不决,再问别的人,别人都替朱高煦担保,于是,建文帝决定放行。朱高煦深恐建文帝后悔,临行时偷了一匹徐辉祖的名马,加鞭而去。一路上杀了许多驿丞官吏,返见朱棣。朱棣见高煦归来,十分高兴,对他们说:“我们父子四人今又重逢,真是天助我也!”

过了几天,建文帝的朝旨到来,对朱高煦沿路杀人痛加斥责,责令朱棣拿问,朱棣当然置之不理。又过了几天,朱棣的得力校尉于谅、周铎两人被建文帝派来监视朱棣的北平都司事张呙,谢贵设计骗去,送往京师处斩了。两人被斩以后,建文帝又发朝旨,严厉责备朱棣,说朱棣私练兵马,图谋不轨。朱棣见事已紧迫,起事的准备又未就绪,就想出了一条缓兵之计:装疯。

朱棣披散着头发,在街道上奔跑发狂,大喊大叫,不知所云。有时在街头上夺取别人的食物,狼吞虎咽,有时又昏沉沉地躺在街边的沟渠之中,数日不起。张呙、谢贵听说朱棣病了,就前往探视。当时正值盛夏时节,烈日炎炎,酷热难耐,但见燕王府内摆着一座火炉烈火熊熊,朱棣坐在旁边,身穿羊羔皮袄,还冻得瑟瑟发抖,连声呼冷。两人与他交谈时,朱棣更是满口胡言,让人不知所以。张、谢二人见状,相互对视了一下,就告辞了。

张呙和谢贵把这些情况暗暗地报告给了朝廷,建文帝有些相信,便不再成天琢磨着该怎样对付燕国了。但朱棣的长史葛诚与张、谢二人关系极好,告诉他们燕王是装疯,要小心在意,张、谢二人还不大相信。

过了许久,燕王派一个叫邓庸的百户到朝廷去汇报一些事情,大臣齐泰便把他抓了起来,严加拷问,邓庸熬不住酷刑,就把朱棣谋反的事从头至尾说了一遍,建文帝知道后大惊,便立即发符遣使,去逮捕燕王的官吏,并密令张、谢二人设法图燕,再命原为朱棣亲信的北平都指挥张信设法逮捕朱棣。

张信犹豫不决,回家告诉母亲,母亲说:“万万不可,我听说燕王应当据有天下,王者不死,难道是你一人所逮捕的吗?”张信便不再想法逮捕朱棣,可朝廷的密旨又到了,催他行事,张信举棋不定,就来见朱棣,想看个究竟。

但朱棣托病不见,三请三辞,张信无奈,就便服前往,说有密事求见,朱棣才召见了他。进了燕王府,但见朱棣躺在床上,他就拜倒在床下。朱棣以手指口,呵呵而言,不知所云。张信便说:“殿下不必如此,有事尽可以告诉我。”

朱棣问道:“你说什么?”张信说:“臣有心归服殿下,殿下却瞒着我,令臣不解。我实话告诉你,朝廷密旨让我逮你入京。如果你确实有病,我就把你逮送入京,皇上也不会把你怎么样;如果你是无病装病,还要及早打算。”

朱棣听了此话,猛然起床下拜道:“恩张恩张!生我一家,全仗足下。”张信见朱棣果然是装病,大喜过望,便密与商议。朱棣又召来道衍、王拱等人,一同谋划,觉得事不宜迟,可以起事了。这时,天忽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暴雨,殿檐上的一片瓦被吹落下来,朱棣显得很不高兴。道衍进言说:“这是上天示瑞,殿下为何不高兴呢?”朱棣谩骂道:“秃奴纯系胡说,疾风暴雨,还说是祥瑞吗?”道衍笑道:“飞龙在天,哪得不有风雨?檐瓦交堕,就是将易黄屋的预兆,为什么说不祥呢?”朱棣听了,转怒为喜。

于是,朱棣设计杀死了张、谢贵两人,冲散了指挥使彭二的军马,安定了北平城,改用洪武三十二年年号,部署官吏,建制法令,公然造反了。经过三年的反复苦战,朱棣终于打败了建文帝,登上皇位,并迁都北平,成为中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皇帝。

中国人历来讲究时运,时运不来,那就是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遭虾戏,一旦时来运转,那就是虎入深山,龙腾九霄了。但是,中国人又不一味地等待时运到来,而是积极地创造条件,促成时运的到来或是做好迎接时运的准备。因此,守株待兔的方法历来就是被中国人所嘲笑的,因为那是一种完全被动的,把命运交给偶然机遇的懒汉的方法。

的确,中国人少有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无益而为之的精神,但中国人却有极强的耐性,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他们善于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找机会求得发展,用句成语说,大概就是“坚韧不拔”的意思,上面提到的装疯、装病、装傻以求生存发展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说明。虽然这样一来少了一些壮美和超越的色彩,但对于“成功”来说,却很有实用价值。

这是什么“实用价值呢”?也就是说,机会只会给有准备的人,“成功”只会给那些善于自我保护的人!糊涂厚黑学的道理也如此。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假糊涂,糊涂是为了求生,这样的糊涂本身也就是厚黑之术也。

4、韬光养晦:刘备装糊涂蒙曹操自救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好结交豪侠,与关羽、张飞结拜。以镇压黄巾起义有功,授安喜尉。旋投靠公孙瓒,代领豫、徐两州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冬,袁术与吕布联合进攻徐州,刘备战败,失去了栖身之地,只得前往投奔曹操,随曹操回到许都。汉献帝认他为刘皇叔,封为左将军,宜城亭侯。曹操对他礼遇备至,出同车,坐同席。可是曹操把刘备带到许昌的真实目的是要控制刘备。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有相当的号召力,又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辅佐,一旦放虎归山,怕后患无穷。但又不能杀掉他,怕给自己加上妄杀名士的罪名,所以只能软禁。

当时汉献帝眼见曹操越来越飞扬跋扈,心中大为不满。遂密写一诏书,置于衣带内,赐与国舅董承。诏中要董承纠合忠义两全之士,伺机除掉曹操。董承请刘备参与其事,刘备答应了,说:“既是奉诏讨贼,备敢不效犬马之劳。”这是一件关系身家性命的大事,如被发觉,必被曹操处死。从此后,刘备便以韬光养晦为谋略,故意做些碌碌无为的小事,在住处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关羽、张飞向他:“你不留心国家大事,而做这些小事,是为什么?”刘备不能明言。有一天,刘备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来园中,说是丞相有命,请刘备去赴宴。刘备心中忐忑不安,不得已随他俩去见曹操。曹操见刘备后第一句话是:“在家做得好大事。”刘备以为参与衣带诏密谋事发,吓得面如土色。曹操拉着刘备手,直到后园才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方才放心答道:“无事消遣而已。”曹操拉着他走至小亭,一盘青梅,一樽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饮酒间,曹操问刘备:“你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都有谁?”刘备推却说:“我肉眼怎能识英雄?!”经曹操再三催逼,刘备只好把那些并非英雄的人物如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称为英雄。当然被曹操一一否定。刘备说:“除此之外,我实在不知道。”曹操说:“袁术、袁绍等人都是碌碌无为之辈。所谓英雄,一定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量可以包宇宙,气可以吞天下的人。”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然后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只有使君和我。”刘备本来心中有鬼,一听这话,猛然一惊,手里拿的筷子,不觉掉在地上。正巧这时,风雨骤至,雷声大作。刘备便从容低头拾起筷子说:“这雷声一震三威,太可怕了。”曹操笑道:“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圣人听见惊雷疾风,都改变颜色,我怎么能不怕呢?!”把失惊落箸的缘故,轻轻掩饰过去。曹操也因此不疑刘备。这是有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想不到曹操竟指我为英雄,我怕不能蒙混过关,因而失惊落箸,又怕曹操看我吃惊,识破机关,幸而这时雷声大作,我借怕雷而掩饰过去。”至此,关羽和张飞对刘备的假痴不癫、韬光养晦的谋略才十分佩服。

由于刘备在曹操处一直扮演一个庸庸碌碌糊糊涂涂的凡夫俗子模样,曹操逐渐对他也就放松了警惕。其后,曹操打算派兵阻拦袁术北上,刘备乘机请求承担这一任务。曹操就派他与朱灵等人领兵五万去截击袁术。曹操的谋士郭嘉急忙入见曹操说:“刘备不可纵,不能放虎归山。”曹操觉得已有明令在前,不便更改。而刘备则急急离开许都。关羽和张飞问他:“兄长今番出征,为什么如此慌速?”刘备说:“我是笼中之鸟,网中之鱼,今此一去,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的羁绊了。”可见刘备的假痴不癫之计、政治韬晦之术,获得了成功。果然,刘备离开许都到达下邳后,不顾曹操让他返回许都的命令,突然袭击曹操委派的徐州刺史车胄,公开打出了反对曹操的旗号,曹操后悔无及。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董承等图谋反曹操的案发,在许都的同谋者,都被杀害。刘备曾参与此事,也被揭露出来。曹操大怒,对诸将说:“刘备是天下雄杰,今不趁他羽毛未丰而攻之,以后必成大患。”于是决定领兵东讨刘备。

在刘备寄曹操篱下时,身处绝逆之境,如果不是用假痴不癫的韬光养晦之计,那刘备难免不遭杀身之祸。韬光养晦这一谋略的积极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既定方针。刘备自参与衣带诏密谋后,即把消灭曹操作为自己的斗争目标。他韬光养晦,掩盖自己,是为了有朝一日消灭曹操。如果只为保护自己,虽然也有意义,但还不是实现这一谋略的真正意图。当然,消灭曹操后,恢复汉室是他的最终目的。终于刘备大勇若怯,韬光养晦,保存了自己,获得了成功。而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国号汉,都成都,年号章武。与魏、吴鼎足而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否则历史就更重写了。

5、假痴不癫,蔡锷危难脱虎口

在中国政治史上,运用假痴不癫之计,脱离虎口,转赴云南,发动护国战争的著名将军就是蔡锷。蔡锷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他在云南起兵响应,建立起云南军政府,被公推为云南都督。在此期间,他对省政有所兴革,恩威并重,颇受军民爱戴。由于他在军界享有很高威望,又倾向革命,所以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一直对他放心不下。1913年,袁世凯便以组阁为理由,调蔡锷进京。企图以明升暗降,严加监视,妥为控制等手段软化他。从此,蔡锷用假痴不癫之计与袁世凯周旋。

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职务之后,仍不满足,又加紧复辟封建帝制的活动,要当“洪宪”皇帝。他的倒行逆施,引起全国各界的公愤。但袁世凯的追随者们纷纷上劝进表章。当时蔡锷被软禁在北京,他不得不假意上劝进表,并通电云南,晓谕自己的部下拥戴帝制。他本来是倾心革命,反对复辟,醉心共和的人,一旦违背自己的信仰,加入到劝进者的行列,其内心隐痛可想而知。但为了麻痹衰世凯,1915年8月15日,蔡锷又特邀袁世凯的心腹唐在礼和其他一些在京高级将领,发起赞成帝制,拥护袁世凯的签名活动。他亲自写下“主张中国国体宜用君主制者署名于后”的题款,并签上了“昭威将军蔡锷”六个大字。不久,他还以经界局督办身份代表全局和陆军训练总监蒋雁行等八人联名上书袁世凯,敦促他当机立断,迅速变更国体,实行帝制。9月16日,蔡锷又在宴请各省代表八十多人的宴会上,再次发表同心协力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的意见。这一系列的假象,都是蔡锷韬光养晦的谋略,弄得袁世凯晕头转向。他怀疑蔡锷与他为敌,但又抓不住把柄。他怕蔡锷拥护帝制不是出于诚心,因此,在财政紧张之际,又给蔡锷所兼督办的经界局六百万经费。在袁世凯来说,他用的是收买英雄的手段,不能不说想得周到。但没料到,恰恰是为虎添翼,蔡锷把这笔钱秘密汇往云南,作为他日后举事的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