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月光光
2927200000005

第5章 散文(5)

“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用这两句诗来概括汀城的山水及轮廓,很是恰当。汀城四面环山,一水缠绕。四面的山相连,便把城围了起来。山有高有低,看去起伏连绵。且山外有山,自是无有穷尽。但城中还有一山,因山形如龙,便叫卧龙山。山上多是松树,长得郁郁葱葱。晨昏阴雨,山上时有雾气漫起,叫“龙山白云”,为昔日小城八景之首。松林中多有既高大且苍老的松树,或夭矫,或盘旋,那样的松树颇有画意。尤其掩映着瓦色琉璃的寺庙,也就有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味。山的位置,有如一道屏障。小城人大多依山而居,这样不管从哪个位置看去,眼前都可见一片山色。人家房屋的窗户若是朝向山那边的,即可在窗前挂起一幅图画来。先前,城的一个标志就是有环绕的城墙。城墙依山而筑,起于山顶,再朝东西两面伸展开去。这样筑起的城墙,沿着山势而下,有观音挂珠的美称。沿山而筑的城墙,原本不存在了,但在一些热心人的倡导下,又得以恢复。且一东一西,还筑起了两座烽火台,东边的叫东翅舒啸,西边的叫西倚听松。舒啸是意气的飞扬,听松则就在眼前,但也多有逸趣。

城墙沿江南伸,正当流水的转弯处,有一潭,叫龙潭。潭水幽深,岸边多是老树,阴阴的,一片森森。树木掩映间,可见一座古色的阁楼,为云骧阁。地点临江,得风得月。那云骧风月,也是小城八景之一。南伸的城墙再折而向西,这便大致画出了昔日小城的轮廓。城墙向西延伸,为的是将小城围起来。如今的发展早已突破原有的格局,那就是城门外也建有许多房屋。墙外流水,墙里人家。若干年里,沿江城墙的作用几等于一道防洪堤。也许就因为这个缘故,城墙才得以保留。那墙体几经修复,但只要沾上苔痕,就很容易牵起一缕思古之幽情。江的一边有城墙,先前是以此来区分城内城外的,江流便是天然的护城河,而今江流也在城中了。城墙上挂了许多红灯笼,写着百家姓。入夜,红灯笼幽幽地映入水中,等距离地悬挂着。还有那成束的光柱,倒映在流水间。至于缠绕的彩灯有如藤子花一般,一串串牵入河中,随流水而荡漾。

一条河汇起溪流,缓缓流过山城。河水那样平缓,就如流走的日子一般。清早,雾还未散去,就有人蹲在河边的石级上洗衣,砧杵声此起彼伏,好似从过去一直回响到今天。“不及寒梅曲涧开,水南流处绿如醅。芳馨满抱州名美,婉娈曾游古日回。”江的命名,在于水向南流,而南方为丁位。合起形旁与声旁来,就是“汀”江了。至于汀州,自然会让人联想起在河之洲或在水一方来。水汩汩流去,随水延伸的,是堤上的绿树。树有疏有密,但给人的感觉是疏密相间。那疏落的树,往往自成风景。若是密密地长在一起的,则连成了一条绿化带。碧绿的不只是树色的浓翠,还有水底的藻类。水藻也是密密地长着,宛如一棵棵的小树,随水波而漾动。时有捞水藻的,一掏就是一大把。出水时,看去油绿绿的。但不用多久,就蔫了。这是水里的植物,移动不得。看水鸟贴着水面飞,不时戏水一下,便会叼起一条鱼来。鸟儿得了鱼,要么窜上高树,要么飞进芦苇丛中。水边芦苇丛生,风起处,便拉下苇叶来,眼看就要触着流水了,却又反弹回去。噢,削一节芦苇,便可做成芦笛。芦笛的声音脆脆的,也好似流水一般,从心中淌出……

本来,四围青山圈起一块平地,平地上又有一山垒起,此种格局就好比一个巨大的盆景。盆景的主体是山,各样的房屋大都依山而筑。房屋多了,便需要分割,或者说贯串。起贯串作用的,无非是街巷。大街连小街,小街串巷子。虽说纵横交错,但各有来龙去脉。其实有山的依托,感觉便很平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叫路易o艾黎的新西兰人将长汀与沈从文的家乡凤凰誉为中国最美的两个小城。这或许是出于一种观感,但显然与山川城郭及风土人情相关。彼此都是一条江与一座城的格局,却演绎出许多故事。这一条江一座城的故事是说不尽的,还是回溯源头吧。汀江的源头在龙门,那个鲤河跳龙门的传说,原本多用来比方士子的中举。那是艰难的,也是美好的。此一象征内涵预示着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时得付出艰辛,也只有付出艰辛才会迎来美好生活。汀水穿城而过,又一分为二,恰如李白诗中所说的“二水中分白鹭洲”。尽管分出的小洲也盖满了屋舍,但那形状仍如一条船,一条准备在母亲河上起航的船。这个比方的象征内涵是无尽的,表明于不同的时段中都在作起航的准备,继而扬帆破浪,去开拓新的天地。

“盈盈江水向南流,铁铸艄公纸做舟。三百滩头风浪恶,鹧鸪声里到潮州。”这是邑人康泳的一首《由汀往潮舟中作》,于此可见先前的水流,滩多浪急。这滩多浪恶,才有了纸船铁艄公的说法。然泛舟江上,见得两岸连山层峦叠嶂,其中多有山花烂漫鸟鸣喈喈,又可抵去一些行舟之苦。沿着汀江,由闽入粤,是广东的潮汕,再下南洋,走欧美,足迹就这样遍布了世界。然而天涯海角的游子啊,不管你走到哪里,都难以忘怀流水的承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事实就是这样,一叶生命的小舟,是沿着故乡潺潺的流水漂向远方的。随流水而回望,便自然有了一个母亲河的比方。南来北往,聚散依依,走近母亲河吧,那是一种依恋的情怀,如同偎依在母亲的身边。这样的比方是很贴切的。因为母性,有着天然的同情与牵挂。山是父性的,河才是母性的。父性的山在阻断视线的同时也隔开了彼此的生活,不像水的流动,不管源自哪里,总会汇聚在一起。一水南流,且不管君住江之头还是我住江之尾,都是共饮一江的水。如水的牵挂,将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如此守望相助,才能众志成城。回望中,似水流年,也许许多影子都模糊了。然山环水绕城郭人家,早已剪切成一幅幅风景画片,粘贴在记忆的时空中。

(原载于《名城汀州》2010年11月30日)

最美的小城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叫路易o艾黎的新西兰人将长汀与凤凰誉为中国最美的两个小城。这或许是出于一种观感,但显然与山川城郭及风土人情相关。那山川城郭,就是四围山色,层峦叠嶂,一条河蜿蜒如带,缓缓流过小城。河水那样平缓,就如同流走的日子一般。清早,雾还未散去,就有人蹲在河边的石级上洗衣,砧杵声此起彼伏,好似从过去一直回响到今天。回过头来,可见一列矗立的城墙。城墙沿江而筑,那河也就成了护城河。墙外流水,墙里人家。人家由窄窄的街巷贯串起来,却都可通向那条大街。大街好比主题,街巷则是许多细节。走在小城的街巷里,触目的是不失古朴的画面及淳朴的人情。彼此都是一条江与一座城的格局,却演绎出许多故事。这一条江一座城的故事是说不尽的。众所周知,凤凰的大山里走出一个沈从文,他用一支笔描绘出湘西独特的地域风情及许多传奇故事,从而表达出对人性美的礼赞。而长汀,则成了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展开的是如火如荼的革命事业。一代伟人及许多先烈都在这里战斗过,并留下光辉的足迹。

而今硝烟烽火早已远去,但让目光抚摸一下革命的古迹,仍会感到心灵的悸动。辛耕别墅是一座精致的宅院,为红四军司令部及政治部旧址,毛泽东、朱德等在这里分析形势及制定行动方针;中华基督教堂是传教者留下的,有别于传统的古建筑,却为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周恩来、刘少奇曾在这里工作过;汀州试院,本是旧日士子应试之所,则为福建省苏维埃旧址。汀州福音医院,是中央红色医院的前身,院长傅连暲是士绅阶层的人,却举家连同医院一起参加了革命。张家祠属于姓氏祠堂,也成了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刘少奇及陈云曾在这里指导工会工作。云骧阁,其建筑是古色古香的,则是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旧址,表明革命的行动已落实到基层,或者说要从基层做起,才能发动民众。这些古建筑,本身自有价值,却在特定的年月里承载了革命的内涵,从而赋予了新的意义。还有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在罗汉岭下。当年的瞿秋白,带着一身病痛走进囚室。他回首生平,留下一卷《多余的话》。其实话并非多余,乃是一个革命者真实的内心表白,既不隐瞒人生的矛盾,又重申了信仰的坚定。由囚室到临刑前小酌的秋白亭再到行刑之地的罗汉岭,三者大致在一条线上,那几百步的路程,瞿秋白是高唱着《国际歌》走完的。相连起三点一线来,便浓缩了一段革命之旅。

登上城中高处,举目而望,山南山北的楼房层层铺排开去,表明格局的扩大。而在城市化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是拔地而起的工业区。想当年,革命者不忘生产与建设,因之小城还有红色小上海的美誉。这个最美的小城,不会停留在时光深处,仍会赶到时代的潮头。诗人艾青写过一首《出发》:

我们起来得这么早--

甚至月亮

还在墙边留有长枝的疏影

甚至繁星

还闪烁在高阔的夜空

躺在月光下的

中国的小城啊

你宁静而美

显得多么可爱……

没有独轮车

没有驴子

背起了包袱

唱起了《祖国进行曲》

直到我们渡过了河

在那以丛密的乔木排成的林子里

才听见惊醒的鸟群

拍击翅膀的最初的鸣叫……

小城,不管沐着月光还是迎着朝阳,都为了出发,即投身于时代的改革浪潮中。而将个体的生命融入时代的潮流,无疑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汀水穿城而过,又一分为二,恰如李白诗中所说的“二水中分白鹭洲”。尽管分出的小洲也盖满了屋舍,但那形状仍如一条船,一条准备在母亲河上起航的船。这个比方的象征内涵是无尽的,表明于不同的时段中都在作起航的准备,继而扬帆前进,去开拓新的天地。

(原载于《闽西日报》2010年3月30日)

名人与汀州

从古到今,有不少名人来过汀州,且留下许多吟咏,于此也可见一方水土的人文特色。先说唐代的张九龄,其《题谢公楼》诗:“谢公楼上好醇酒,二百青蚨买一斗。红泥乍擘绿蚁浮,玉盎才倾黄蜜剖。”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为开元年间的大学士及名相。至于诗中写到的醇酒,那就是客家人自酿的米酒。酒香之醇厚,可谓历史悠久。诗中用了绿蚁及黄蜜的比方,从而表达出对醇酒的激赏之情。

宋代的陈轩在《汀州诗》中写道:“居人不记瓯越事,遗迹空传福抚生。地有铜盐家自给,岁无兵盗戍长闲。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花继腊梅长不歇,鸟啼春谷半无名。”诗中写到州治的来历,地方的物产及风光。尤其是“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状山川形胜,形容恰当,常被后人引用。陈轩是个好官,即昔日的名宦。黄庭坚有诗赞曰:“平生所闻陈汀州,蝗不入境年屡丰。”可见颇有治绩,而从其所写的诗中即可读出一派平和。朱熹也来过汀州,《汀州府志》中记载:“朱熹,字元晦,建宁人,尝卜居往来过汀,邑人杨方亲受业其门。”则理学一派,即传入汀州。至今城中仍有朱子祠,用以纪念。文天祥号文山,是江西吉水人。“宋端宗时,开府南剑,募兵至汀,驻节数月,汀人祠祀之”。其《赴汀州道中诗》:“雷霆驱精锐,斧钺下青冥。江城今夜客,惨淡飞云汀。”诗中所写,正与战事有关。又有《莘氏夫人庙留题》:“百万貔貅扫慧芒,家山万里受封疆。男儿不展撑天手,惭愧明溪圣七娘。”诗中写到的莘七娘为五代时人,从夫征讨。文天祥在诗中表达了对她的敬仰,也写出了抗元的决心。

明清之际,吟咏较多,这里略为列举。比如王守仁的《龙潭夜坐》:“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王守仁治心学,讲良知,其格物致知,大多出于静观默思,这从夜坐龙潭也可看出来。诗中还以兰写意,幽思绵长。再如周亮工的《汀江舟中》:“穷岩绝壑尽烽烟,鸟道遥看瘦岭连。几处梦魂明月路,一林枫泊夕阳船。即教白下书能寄,那识榕城客更迁。此地西通章贡水,归心日夜大江边。”诗意是表归心的,然诗中写到的穷岩绝壑及晚泊夕阳,也可见出舟行之状。又如伊秉绶的《汀州诗》:“不及寒梅曲涧开,水流南处绿如醅。芳馨满抱州名美,婉娈曾游古日回。继轨程朱扶正学,论兵漳赣救时才。谢公楼上青山色,怀古先须酒一杯。”诗中写到一湾江流掩映于绿树丛中,碧绿清澈。汀江之名,原本在于南方为丁位,故名汀江。汀州之美,于此也可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