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民国,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长汀与瑞金相邻,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相关史事,于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中多有表现。如《清平乐o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再如《蝶恋花o从汀州向长沙》:“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豪情满怀,写来极有气势。然正如伟人所说,为有牺牲多壮志,干革命就会有牺牲。瞿秋白被捕后,便就义于长汀城西的罗汉岭上。其绝笔诗是这样的:“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景象不堪,但更重要的是心持半偈。偈为佛家了生死之时的感悟,可比于心中的信仰。心持偈语,万缘俱空,可见还是信念最重要。
(原载于《名城汀州》2008年10月30日)
纪晓岚与汀州古柏
《四库全书》的集存,是乾隆文治武功的一面。然正如鲁迅所说,既是保存旧籍,却也不无删改,为的是更便于统治。而将许多读书人聚在一起,有点事做,也便于约束。作为清代的大学者,纪晓岚编著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但他又是一个不无情趣的文士,写作了《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视为清代笔记小说的两个代表,却是不同的趋向。纪晓岚笔记小说的写作,也可谓一种闲情偶寄,却不似蒲松龄那样愤世嫉俗。
就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么一则:“福建汀州试院,堂前二古柏,唐物也,云有神。余按临日,吏白当诣树拜。余谓木魅不为害,听之可也,非祀典所有,使者不当拜。树柯叶森耸,隔屋数重可见。是夕月明,余步阶上,仰见树杪两红衣人,向余磬折拱揖,冉冉渐没。呼幕友出视,尚见之。余次日诣树,各答以揖。为镌一联于祠门曰:参天黛色常如此,点首朱衣或是君。此事亦颇异。”纪晓岚是儒生,虽不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但站在儒家的立场,是不必向树神下拜的。至于其笔下所写,究竟是什么,也不必过于深究。因为就笔记小说的内容而言,且不管它是神是怪,反正不离志怪。让我感兴趣的是纪晓岚笔下写到的柏树,至今青翠依然。两棵柏树相距不远,峭然直上,却又相依相伴。那两棵柏树是唐代就有的,即便在纪晓岚所处的时代,也早已是黛色参天了。古柏森森,显出一副苍然,这是经历风雨而不被摧折的神态。树色总是阴阴的,笼罩着庭院深深,映衬得瓦色流碧。就在柏树密匝匝的年轮里,有一圈可以表明纪晓岚曾经来过。且不管他当日究竟看到了什么,那月光之下闲庭信步的情趣还是可以领略的。流连于其中,自有一种文士的意趣。时光如流水,尽管年代久了,但古柏尚在眼前,给人的感觉或许是一切并非那么遥远。
《阅微草堂笔记》中,篇章甚多,这样一则志怪文字很容易没于其中。而将其打捞出来,自是不无一种地域的因素,或者说就是基于地域的人文关怀吧。纪晓岚走过的地方不少,采集来的见闻更多,如此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都可从中有所发现。若将此种发现与现实参照一下,不无意趣。这既足以丰富地域的文化特色,又可以寄托情怀,其实就是一种走近的方式了。当然,有的轶闻掌故不见得都已记在书上,仍可以口耳相传的。还有一则与纪晓岚有关的掌故,就是如此。据说他当日视学到此,在款待的宴席上,菜是很讲究地端上来的,有白斩鸡、麒麟脱胎、甲鱼游江等。而由菜名引发,便展开谈话的话题。其中,有一盆汤是上甜点前用来洗汤匙的。为了好看,面上洒了一些葱段。纪晓岚不明所以,舀了起来就喝,并问是什么菜。接待的官员不便说破,情急智生,就说成“青龙过江”。于是小城宴席上,这一碗供洗匙用的汤就有了一个别致的名称“青龙过江”。往后,纪晓岚也就成了宴席上的一个话题。每逢端上这碗汤来,打趣的人就要说一句:这是纪晓岚喝过的。纪晓岚喝过一口洗汤匙的汤,可以说于其人无损,但却让许多没有从文字中体认到的人也识得了纪晓岚,一个大学士、大人物。
走近又走远。走近,是一团人文的氤氲;走远,则又散入历史的风烟。回望中,没有不散的筵席,古柏则愈见苍老。日日走过街头巷尾,感觉总有几分陶然不无惆怅。
(原载于《作家笔下的龙岩》,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年出版)
汀州八景
“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州城四面环山,一水环绕。四面的山连接起来,且山外有山,自是无有穷尽。但城中还有一山,因山形如龙,便叫卧龙山。山上多是松树,长得郁郁葱葱。晨昏阴雨,山上时有雾气漫起,叫“龙山白云”,为汀州八景之首。此景的特点是:“云在青山外,山在白云内。”云山雾罩,一团氤氲。城墙依山而筑,然后沿江南伸,再折而向西,这便大致可以画出昔日城池的轮廓来。城墙与江流的交会处有一潭,叫龙潭。龙潭边多有巨石古木,上建一阁,为云骧阁,布成“云骧风月”一景。宋代的陈轩在《云骧阁》诗中说:“瓦流双涧碧,帘压乱山青。佛刹盘深崦,渔蓑散晚汀。”诗中所说的瓦流涧碧,于今隐约可见。再如明人胡祖熹的《题云骧阁》:“风月谁为主,江山此胜场。泠然轻两腋,会欲与云骧。”诗以表意为主,颇有超然飘举之思。
登上龙山,举目而望,则六景都在江的对面,即在环城而绕的青山中。与卧龙山隔江相对的,也有一座山,但低于卧龙,似有朝拜之义。因之“拜相青山”,也成一景。此山多巨石,仿佛劈削而成。传说古时曾有幽人炼丹于此,石室中尚留丹灶。于是“霹雳丹灶”,又成一景。往南看,有朝斗岩,景为“朝斗烟霞”。清代人黄冲天在《朝斗岩》诗中说:“一汀胜景倩盘桓,剧爱幽岩辟大观。”此景与龙山白云对照,颇有可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黄慎也写有《游朝斗岩》:“难分苦竹青千个,细数浮花红一溪。”翠竹浮花,写景如画。最南边的宝珠峰,则有“宝珠晴岚”一景,仍与山岚相关。宋代人张宪武写有《龙珠山》诗:“万叠崇岗揖卧龙,一峰珠顶翠凌空,西溪潺湲汇江口,流入山峡南转东。”山临江边,江水即由山脚绕弯而过,流向远方。
往北看,“苍玉古洞”在东北方向,宋代即有名,当时人多有题咏。如陈轩的《苍玉洞》:“截断苍天百尺崖,峥嵘相倚洞门开,天生只隔红尘路,不碍浮云自往来。”又如郭祥正的《苍玉洞》:“片片冰崖裂,淙淙雪浪深。举头看白鹭,相伴洗尘心。”再如蒋之奇的《苍玉洞》:“苍玉门径阔,白云庭院深。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于诗中可见江流绕着山崖,洞中景象清幽,惜乎此景毁于抗战时日寇的飞机轰炸。再往上就是“通济瀑泉”,明代人胡祖熹的《题通济瀑泉》中说:“谁将一片玉,挂壁鸣清琴。看山此得意,流水是知音。”可见此景的特点是悬崖飞瀑,流水清音。再如周烜的《通济岩》:“一派寒流万壑秋,峻飞通济有源头。夜凉遥缠西岩月,仿佛珠帘下玉钩。”写山岩月色,甚有画意。
旧时许多地方都有八景或十景之说,本意或许是将地方上的景致提炼出来,以便暇时有个登临去处。汀州也不例外,且八景于城中都视野可及,甚为紧凑。登山临水,胜景盘桓。若懂得一些背景,有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及修养,还有助于延伸或拓展观照的角度。
(原载于《闽西日报》2009年8月27日)
龙山松
汀城中这座山,蜿蜒如龙,便叫龙山。龙山上,松树居多。满眼望去,几乎可说清一色的都是松树。晨昏阴雨,山上时有白雾漫起,叫“龙山白云”,为小城八景之首。这景点是从前就有的,大可表明一种延续。虽说树木也有新陈代谢,但山上尚有不少古木。只要是老树,尤其是年老的松树,便天然地具有画意。树干不尽是直的,但弯得恰到好处。树枝盘旋开去,如墨画成,却显得遒劲有力。枝上的叶子不多,愈显古朴。
半山上有一亭,叫千松亭。放眼这满山的松树,说是千松,一点都不为过。尽管不会有人认真地数,再说要数也数不过来。最初到千松亭来,看亭前的松树还多是纤细的小松,当时真担心它们长起来,会太密。好些年过去,山上的松树长高了,仍然各有空间,不能说谁妨碍了谁。龙山上有那么多松树,就如小城中有许多人一样,挨挨挤挤的。人都各有活动的空间,但免不了又有些关联。这就如树一样,本是各自长着的,却又会枝叶交错。看那山谷里长上来的松树,颇惊诧于那高度,风一吹,树干都会晃动。那些树的分杈较少,少了些旁逸斜出,为的就是尽可能地往上长。虽是出于地势使然,但那种生长的劲头,真值得赞扬。当然,争高直指,为的是争得阳光雨露。生存,是免不了竞争的。相比之下,原本长在坡上的树,就没有那种高度了。至于平铺开去的枝条,另有一种舒展,好像是一种享清福的样子。
山上有那么多松树,正可听涛。沿着修复的古城墙,又设了一座烽火台,便叫“西倚听松”。取景就在眼前,想必也是合于听涛的。其实人在山上,每当停下步来,或是坐于石上,便可听闻一派风涛的清韵。风本无声,却触物有声,听来便尽是风声。风声响时,可见树杪的晃动。但涛声只在树梢上略作停留,就渡过去了。人的脉搏不可能应和上那种节奏,便只有倾心地听。听着听着,声音远去了,心中有点怅然。究其实本不过是空气的激荡,但声音愈响愈清,愈清愈远,便直吹到尘外了。那涛声似是来自很远的地方,但要去的地方则更加遥远。
不在山上,没有涛声可听,日子也就那样过。这会儿人在山上,却真想好好地听一听。为的是那种声响来自天外,让人觉得很远很远的地方,或许也有系念。且细听之下,其声呜呜,似有所诉。人是在听涛,还是在听心?心语如诉,只管呜咽开去,便是发舒了心意。此外再不费什么语词,甚而一言半语都是多余。下得山来,接通的又是街市了。回望山中,黛色如旧,而涛声不再。
(原载于《闽西日报》2009年12月3日)
梅林
古时,汀州城附郭一带多植梅树,如此文人雅士就多了游憩之所。而从所咏的诗句来看,也可见出。比如清代丁潍的《东庄探梅》:“寒香吹不尽,并作一林春。托我清翛梦,迟君冷僻身。花魂能瘦雪,画影却宜人。何逊今将老,扶节破绿尘。”梅花凌寒开放,缕缕幽香随春风而来。但诗人还想象是梅花托梦而来,这才有探梅之举。梅花之魂,清高傲雪,梅枝扶疏,可堪入画。从诗中所写看来,那梅花不是一株两株,而是连成片的。梅林之说,自在情理之中了。
再看华喦的《梅林书屋》:“卧此梅花窟,谁知玩月心。虚窗吞夜气,香梦入寒林。”华喦,号新罗山人,是清代名画家。其书屋就在梅花丛中,且喜爱月夜赏梅。夜色里敞开窗户,为的是分得月色,再牵一怀幽梦缭绕于梅林中。此中意趣,自是寻幽访胜,不无诗情画意。还有伊秉绶的《汀州诗》:“不及寒梅曲涧开,水南流处绿如醅。芳馨满抱州名美,婉娈曾游古日回。继轨程朱扶正学,论兵漳赣救时才。谢公楼上青山色,怀古先须酒一杯。”伊秉绶是清代名书法家,进士出身,当过扬州、惠州知府。诗中称赞了汀江之美,有一湾江流,水流清澈,水边多植梅花,可临流观赏;至于水边之洲,不用说州名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