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2935700000014

第14章 现代粮谷种植技术(1)

§§§第一节小麦

一、小麦种植准备

(一)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要想使小麦优质高产,必须选择高产优质的品种,良种必须经过国家审定或者本省审定,并在试验、示范中表现优良,广大农民可根据自己的生产实际和品种简介选择种植。选择品种的一般原则是:早中茬(如玉米、大豆、芝麻等),中上等肥力地块宜选用增产潜力大、抗寒性能优越的半冬性品种;晚茬(如棉花、甘薯等),中上等肥力的地块最好选择稳产、高产性能好、适宜晚播早熟的弱春性品种;水肥条件较差的地块宜选用适应性强、稳产性较好的品种。

早中茬主推周麦18、周麦22、矮抗58、众麦一号、郑育麦9987,搭配推广周麦16、丰舞981以及新麦18;晚茬主要是太空6号和平安6号;优质强筋麦主要是西农979、郑麦366、郑麦7698以及郑麦9023。

(二)培肥地力,配方施肥

亩(1亩约为667平方米,15亩为1公顷。全书同)产千斤的小麦,必须具有较高土壤肥力基础以及科学施肥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是科学施肥以及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根据监测,目前30%的耕地0~20厘米耕层肥力水平已达到有机质1.1%、全氮0.08%、速效磷15毫克/千克、速效钾100毫克/千克,属中上等肥力。要满足小麦单产超千斤对养分的需求,一定要底肥充足,一般每亩应施有机肥料2000千克、氯化钾5~10千克、普通过磷酸钙50~70千克、尿素15~20千克、农用硫酸锌1千克,或者是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施含氮25%、含磷10%、含钾5%以上的复混肥40~50千克,有条件的农户要进行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为小麦的高产打下坚实的肥力基础。

二、小麦种植田间管理

“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冶,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对产量和品质都是十分重要的,优质小麦的田间管理措施如果不当,产量无法达到理想目标,品质无法合格,更无法达到预期增效的目的。优质小麦的田间管理必须以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为主要依据,并遵循因地、因时、因种制宜的原则,做到看苗管理。

生产优质小麦应该遵循保证产量、提升品质的原则,赢得高产高效。发展优质小麦就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的总收℃来提高农民的收入,生产出产量高、品质好,既适应市场要求又容易让农民接受的优质产品。

根据生理学或者生物学的特征,小麦一生有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按照生育进程进行划分,可分为3个生育阶段,即前期、中期和后期。因此优质小麦管理也按照3个阶段分期管理。

(一)冬前管理

优质小麦的冬前管理主要是通过加强管理促根增蘖,保护麦苗安全过冬,实现苗的齐、匀、全、壮等目标,其主要措施如下。

1.麦苗的

查漏补缺小麦自身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当种植密度低时,小麦单株营养面积大,分蘖发生多,个体可以得到充分的发育,补偿群体,保证单位面积内的植株数达到一定水平。然而,种植的密度太低,出现严重的缺苗断垄或疙瘩苗时,小麦自身的调节能力就难以补偿,这时就需要人为进行补种和移栽。缺苗是指小麦一行中有10厘米左右的空隙没苗;疙瘩苗是指小麦行内呈明显的丛状分布。如果播种的密度过大,就会对小麦分蘖产生抑制作用。群体的总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但播种量过大时,小麦为了争水争肥,就会发生徒长,形成假旺苗,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的发生,在播前要整好地、造好墒,擢种时要根据肥力水平、土壤墒情和预期的产量水平,对摺量进行严格控制,保证精量匀播。

对缺苗断垄的麦田,补种进行的越早越好,可先催芽后补种,以缩小幼苗之间的竞争和不必要的营养浪费。需要移栽的麦田,要视气温和土壤墒情而定,气温高、土壤墒情好可以早一点进行移栽,如果气温低、土壤墒情差可以等到小麦分蘖3~4个以后再进行。

2.田间施肥施肥和浇水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人为调控手段,也是对产量和品质作用最大的两个因素。生产优质专用小麦应该选择肥力较高、底肥充足,可以满足小麦前期生长的基本需求的田块。优质小麦的生产还要适当控制前期的施肥量,因此,生长正常的麦田前期一般不追肥,但对缺肥造成的弱苗田、群体总数达不到要求的麦田,要根据底肥施用情况、土壤养分状况和产量目标进行适量、适时的追肥,施肥后需要注意及时浇水。

3.麦田浇水在优质小麦生长前期阶段的冬春季节,降水偏少,当土壤水分降低到影响小麦正常生长时应该及时浇水。为了保证苗能够安全越冬,需要进行冬灌(尤其是冬季寒冷的年份)。冬灌的时间最好选在气温降到夜冻昼消时进行,这样可保证水分充分下渗,又能起到冻融作用,对疏松土壤、保持土壤水分十分有利。浇得过早,水分散失得快,起不到保苗越冬的作用,还会致使土壤板结,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浇水太晚,气温降低以后,水分容易在下渗之前结冰,导致死苗。

春季灌水要以当时的苗情、群体状况和土壤墒情来决定是否灌水、灌水的时期和灌水量。对于群体达到目标要求,土壤墒情不影响小麦生长的麦田可把灌水移至拔节后,以水控肥,防止春生分蘖的发生以及生长,控制基部节间伸长过度,还可以防止倒伏。一些弱苗以及群体不足的麦苗,为了增加春季分蘖,补偿群体的不足,只要土壤墒情不足,就要结合施肥及时浇水。

4.中耕松土及镇压中耕可以改善土壤中的通气状况、保墒、提高地温、控制旺长、破除板结、除掉杂草。俗语说的“锄下有水,锄下有火冶,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浇“蒙头水冶后、播种后遇雨、苗期浇水、返青期浇水后都要及时进行中耕;对因晚播形成苗小、苗弱的麦田,可进行浅中耕,用以改害低温状况,加速生长发育;对于群体较大,生长过于旺盛的麦田,可以采用深中耕的方法,切断部分小麦根系,抑制群体的增长。

镇压可以改变表层土壤通气状况,使深层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上升到表层,供小麦利用,可帮助小麦生长以及安全越冬。镇压生长旺盛的麦田,可以调节群体结构,抑制其生长,不过在镇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土壤墒情,土壤水分过高,不宜镇压,以免造成土壤表层严重板结。

(二)中期管理

从开始拔节到抽穗、开花期间的管理被归为小麦的中期管理。

在中期阶段,小麦生长发育速度最快,形成和出现的器官最多。从产量要素的形成来看,此阶段单位面积成穗数和平均穗粒数基本确定,所以,此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管理的关键时期。

1.中期管理目标

(1)塑造合理的株型,使秆壮穗大良好的株型要求旗叶小,向上举,穗下节较长,基部节间短而粗壮,株高适中,有效分蘖占总分蘖的比例为一半左右,有效分蘖整齐度高,单株间相互影响小,利于发挥群体的生长优势,提高产量。株型指标方面,旗叶大小和态势、基部节间的发育情况以及穗下节的长度是比较重要的性状。

如果旗叶过大而下披,容易影响下方叶片的受光,并使单位面积的穗容量受到限制;基部节间长,发育充实度低,对小麦抗倒伏不利;穗下节短,落黄不好。

在正常情况下生长的小麦应该尽量控制其基部节之间过度地生长,主要的措施有控制拔节期的水肥,适当蹲苗。小麦春生叶片的大小可以判断小麦长势的强弱。通常情况下,春生第三、第四叶大,稍甩开而不披是生长健壮的标志,预示着穗大粒多。叶片大而披是生长过旺的现象,这样的生长趋势容易发生倒伏。在生产上应该根据生长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控制措施。

(2)科学控制群体,获得合理穗数小麦生长的中期阶段,分蘖进一步增加,而后开始逐渐减少,进行两极分化,大分蘖成穗,小分蘖死亡,最后达到一定的数量。对于群体比较大,肥力水平比较高的麦田,应该控制水肥量,否则容易减慢小分蘖的死亡速度,从而和大分蘖争水争肥,引起田间通风不畅,基部发育不良,易造成后期的倒伏。对于群体较小的麦田,应加强水肥管理,促使更多的大分蘖成穗,保证较高的单位面积成穗率。

(3)协调营养关系,增加穗粒,提高品质小麦拔节以后,随着温度的上升,植株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器官增多,生长量增大,光合产物不足以完全满足生长的需要时,小麦自身就会进行调节,保证一部分生长,其余部分生长缓慢,甚至停滞。此期如果管理不当,就会使地上部位过旺地生长,地下部位生长过弱,穗粒减少。

氮素的营养多,将促进茎叶快速生长,最后形成植株高,叶片大,成穗粒数少,田间郁蔽,对抗倒伏不利,也不利于高产。

小麦生长的中期,穗的分化已经基本结束。在穗分化的过程中,小麦分化的小花数和小穗数远大于最终实际结穗数,其中一部分小穗以及小花已经退化。

强筋小麦生育后期的需肥量高于普通小麦,但施肥时期应推迟到倒二叶露尖至旗叶展开这一段时间,此期追肥可增加穗粒数,提高面筋含量和质量。

2.中期管理措施

(1)诊断麦苗中期管理一般是依据群体的大小以及发展趋势确定相对应的措施,如施肥浇水的时期和数量。对于群体总茎数过多的,无论个体生长壮或旺都要控制肥水,采取蹲苗措施;如果群体适宜,旺长麦田就蹲苗,控制旺长,以防基部节间过度伸长,后期植株过高,使倒伏现象加重,但若属于壮苗则不适合蹲苗;如果麦田的群体明显不足,也不适合蹲苗。判断群体大小的标准是:开始两极分化时的适宜群体应是预计单位面积成穗数的1.5~2.5倍,高于这个指标为群体偏大,低于指标为群体偏小。对群体过大的麦田,蹲苗时间可以长点,蹲苗可以达到两极分化后期到旗叶露尖期;如果麦田群体总茎数比较多或者生长过旺,蹲苗可达到两极分化的中期。

蹲苗有两个作用,一是控制群体,二是降低株高防止倒伏。如果单是为了防止倒伏,要在基部第一节定长后再进行水肥管理。也可使用镇压以及深中耕的方法防止倒伏,这时候镇压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尽早采取措施,如果基部节间已定长或长度比较长时最好不要镇压。另外,防止倒伏还可以用生长调节剂。此类生长调节剂大都是生长抑制剂,对小麦的各个生长部位都具有抑制的作用,因此,使用的时候需要根据调节剂的使用说明,掌握合理的使用量,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调节剂的使用时期一定要掌握在小麦起身前,最好在返青期喷洒。在小麦拔节后需要使用抑制性生长调节剂的,要选用抑制作用比较温和的调节剂,但在小麦的基部第一节间定长之后就不需要再次喷施抑制生长调节剂。

目前,常用的抑制生长调节剂有:多效唑(MET)、矮壮素(CCC)、缩节胺(DPC)、稀唑醇等,其中多效唑的作用比较温和。

(2)施肥与浇水小麦中期管理采取的蹲苗措施主要是为了调节群体结构,帮助小麦的后期生长有一个良好的群体结构和生长条件,而蹲苗后的施肥和浇水是非常重要的。

小麦的追肥一定要结合浇水进行,施肥、灌水量要大一些。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提出了采用“氮肥后移冶的施肥新方法来增加每穗实际的结粒数,增强抗倒伏的性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改善品质。技术的核心是:把全年计划施氮肥量分出一部分在春季追施,春季追肥的时期也要根据群体状况向后推移。追肥的比例一般在全生育期施氮肥量的40%~60%。这项技术能够运用,要求土壤能有一些肥力基础,氮肥量不影响前期小麦的生长。该技术主要用在高产田中,对肥力基础较差的麦田,首先要保证小麦前期的正常生长.

形成应有的群体数量,然后再考虑追肥。优质小麦在灌浆期间,不是特别干旱一般不浇水,因此,此次灌水量应该适当的多一些,保证小麦在接下来相当一段时间里不会因为干旱而对生长造成影响。

春季可视小麦苗情和墒情,采取一次或分两次施肥和浇水。

(三)后期管理

从抽穗、开花到成熟期的管理属于麦田的后期管理。这一时期会出现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干旱、高温、干热风、冰雹、连阴雨等,还常有病虫害,造成小麦千粒重不稳,年际间变化大,影响商品性能和品质。后期管理要围绕防灾、减灾这条主线,以养根护叶、防止早衰作为目标,保证粒重得到提高,花和粒的数量增加、品质得到提高,产量增加。

1.适当控制水分小麦进入乳熟期,是叶片制造光合产物和茎秆贮存的碳水化合物向籽粒快速运送期,也是产量和品质产生的高效期。在小麦乳熟期到收割的阶段,控制浇水量可以使小麦的角质率以及光泽度得到提高,明显减少“黑胚冶现象,也可使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所提高,并延长面团稳定时间,而对产量影响不大。因此,在拔节后只要保证一次较充足的灌水,完全可以满足灌浆前期需要的水分,在后期控水的时候就不会减少产量,同时还可以防止浇水之后因大风天气导致的大面积倒伏现象。所以,除非在特别干旱以至严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在小麦抽穗后一般不再浇水。习惯上浇麦黄水主要是为下茬的播种作准备,但后期浇水会使土壤通气性降低;如果浇水之后气温升高,会使小麦加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