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
2939800000013

第13章 黑色开发:是建设还是破坏?(4)

在这段时间内,从两国发射的探测器调查结果看,基本上可以肯定火星上不存在生命。但也有许多科学家认为,探测器所探测的范围有限,功能有限,可能遗漏了一些生命的线索和信息。他们认为火星有可能曾经是一个"适宜生命存在的,有流水和温泉的世界。"而且他们对于改造火星充满信心,他们打算用一种强有力的温室气体--氯氟烃来解决火星上大气稀薄、表面温度低的问题。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类都擦亮了自己的双眼,看谁先登上火星。

列强争霸

对于火星这样一块处女地,虽然要占领它颇费功夫,但是对于资源即将被瓜分殆尽的地球,仍具有无比的诱惑力。列强中谁能抢先登上它,谁便能占有其的全部资源。所以,在科学家们宣布火星可以被改造之后,"登火星计划"相继在列强中上马,谁也不愿坐失这样一块肥肉。

1996年8月6日,美国宇航局科学家从一块来自火星的陨石上,发现了一种可以证明火星存在过生命的物质。这块编号为ALH84001,0的陨石中,含有某些与生命现象有关的化学成分。瞬间全球的科学家都卷入了这场世界性的大辩论,但意见难以统一。美国总统克林顿随之宣布:"美国太空计划将倾所有人力和科技力量,支持这项探索任务,为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结论寻找进一步的证据。"

1996年11月升空的"火星全球勘探者"探测器将环绕火星飞行,勘探其地质特征。它需经过10个月的旅程抵达火星飞行的轨道。l2月发射的探测器名叫"火星探路者",在1997年的7月4日于火星上着陆并开始搜索这个星球表面曾经存在生命的证据。

目前,"探路者"已发回大量照片,包括全景照、立体照和高精度照片,以及利用2一质子一x射线谱仪和其他传感器探测到的关于火星上大气、岩石、土壤等的详细数据。初步分析就取得了令人兴奋的结果:

(1)火星上曾经存在过液态水;

(2)火星上的岩石成分与地球上的岩石很相似。

火星上曾经存在过液态水,这些水是怎样形成的,又是如何消失的?火星上是否存在(或曾经存在)类似地球上的生命?火星的岩石成分与地球相近,它是否经历了与地球相似的地质过程?它比地球古老还是年轻?"探路者"引发了人们对火星更强烈的兴趣。研究表明,建立一个依靠能源和物质循环而维持运行的太空站所需的一切原料,包括氧、氮、二氧化碳、各种金属和太阳能均可由火星得到。这次"探路者"采用的自由下落着陆、缓冲气囊的使用和微型智能探测车"旅居者"的应用,为人类登上火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除了在火星上寻找生命的影子外,科学家还拟对其自然环境进行探测。被称为来自火星的陨石不能说明有生命存在过。如果有生命存在,它应深埋在地下,或有温泉的地方,能在此找到痕迹。

除了美国外,意大利也计划于1999年发射一颗火星的卫星,用于它与火星表面及地球之间的通讯。

日本拟于l998年8月用M-S火箭发射一颗重540公斤的火星卫星--行星B,用于探测火星大气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俄罗斯当然也不甘落后。1996年1月,俄发射火星一96探测器,预计10个月以后进入火星轨道。届时它再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留在火星表面,考察火星大气层的成份和温度;另一部分向火星表面释放两个着陆站,用以汇录火星表面几米高度内的大气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情况;第三部分是两个能刺入火星土壤的锥形穿入器,用于分析火星土壤成分及探测地震。

俄柯罗列夫"能量"宇宙火箭集团自1963年以来,一直进行火星方面的研究。最近,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火星探险方案。在把地球使者送上旅途之前,先要向火星发出未来的行星际飞船模型,然后对实际使用的飞船全部系统进行无人飞行试验,最后送出第一个载人行星探险飞船。这是探险计划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送飞船模型,即火星探险飞船的子飞船,并用它检查方案中制定的基本技术措施。载重飞船"进步号"把它的零件运到轨道站上安装起来,展开太阳能电池。子飞船的"首脑"是重达1.3吨的科学仪器。

第二阶段是对即将到来的探险进行总彩排。一种方法是向火星发送探险飞船的精确复制品,用自动控制技术完成所有的过程。另一种方法是让宇航员于居住舱中留在近地轨道上进行试验,用另一个火星着陆艇代替居住舱加入火星飞船。这样,红色火星的表面将落下两个着陆艇。起飞火箭将其中~个送走,另一个则留在火星上,继续探测。当进入第三阶段即发射载人飞船到了火星时,就可直接飞到着陆艇发现的有研究价值的区域去。

探险飞船要适应行星际飞行的需要。科学家们认为,行星际航行得用电喷气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经济、可靠且使用安全。俄罗斯、美国和欧洲均已有这种发动机。其中俄罗斯的最适用于火星探险。

在准备工作方面,方案中也有详细的论述。运载零件的是已核准的"能量"火箭和"土星513"火箭。用这两种火箭各发射6次,然后在太空中把零件安装起来。"礼炮"号空间站和"和平"轨道站上的自动对接系统,可以保证这种安装工作。总的来说,在原则上这个方案能满足所有的要求。第一,它是各方案中最便宜的一种。据专家计算,总投入不超过5000万美元。第二,保证人类飞往火星的技术装备在完成操作规程之后可以使用多次。第三,能使专家们在过渡阶段就获得大量关于火星的信息。

看起来俄罗斯对前途似乎已充满了信心,而美国却领先一步公布了下个世纪的具体计划:2003年,美国将发射"观察者号"系列飞船--"观察者2003号",其目的是测试从火星采集土壤样本所必需的各种技术手段,为进入第五阶段作准备。2005年,美国将发射"观察者2005号"宇宙飞船。这艘飞船是可返回地球的登陆飞船,它将派遣机器人登上火星,采集土样,并将这些土样带回地球。

列强之间俱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争斗着。火星,这颗灿烂的红色星球,在他们的眼中仅仅意味着丰富的矿藏、源源不断的燃料以及未来的太空基地。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抢先登上了火星,会将自己几十年来投入了巨额资金与人力才获得的成果拱手让与他人吗?可以想象,决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让我们先来看看如今的世界。每个国家都在利用一定的资源作为生产资料,或是矿产或是土地,通过劳动者的加工和劳作制造出更多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来养活本国的人民并使他们过上好日子。而且任何当政者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越强大越好。不同国家之间原料与成品的流通只能靠买卖来实现,很少有免费赠送的情况出现。

那么,假设火星已经被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成功地实现了登陆并开发,试想一下,这些资源会属于全人类共有吗?不会的,火星将作为一块殖民地被他们占有和瓜分,谁也不会将到手的肥肉献出来与大家共享。他会说:"我出的力,理应我得到它。"其他的国家没有丝毫办法,一无力量与之争夺,二无技术自己开发(因为技术是保密的,发达国家决不轻易外泄)。开发火星与中世纪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情况非常相似。当时欧洲仅少数几个国家掌握了航海技术,这在当时是属于先进技术。随着哥伦布向西探险,准备绕地球一周到达当时誉为人间天堂的东方时,美洲被当作印度发现了,这一帮探险者欣喜若狂,将新发现的美洲称作印第安。等到哥伦布回国,向世人公布了这一惊人的消息后,殖民者们纷拥而至,倾刻间便将富饶的美洲东部瓜分掉,可怜的印弟安人被全部赶到了西部。火星,这块"21世纪的美洲",相信也难逃厄运。只是我们目前还难以下结论:究竟由谁来充当哥伦布

6. 巴赫怪圈

人类自出现在地球上的第一天起,就从未间断过对它的建设与开发。希望把自己的家园打扮得更美丽,这种想法是值得尊敬的。可是,在开发的同时,人们有意无意地,或主观或客观地造成了一些副作用;此刻,他们又怀恋起过去的美好景象来。于是,局部地区或具体领域反倒开始趋向过去的"土法子"。这并非历史的倒退,却有些像"巴赫怪圈"般,当调子一步一步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时,能够自然地回到原来的位置,进行循环往复运动。比如,服装制造业愈来愈发达,人们倒喜欢家织布与手工品;别看"最新款式"功能先进,模样时髦,据说其化纤等成分对人体有损。又比如,酿酒业愈来愈科学,可人们害怕其中的工业酒精与另一些有害成分,便迷恋起了老家的糯米甜酒。还比如,欧洲大陆中部一些靠近阿尔卑斯山麓的国家,不希望自己的优美自然风光受到污染,加之国小路短,便大量使用轻捷小巧的山地车,而控制机动交通工具的生产,那当初又何必发明汽车呢?

这一切情况,虽不能说明我们的发展是在兜圈子,但足以值得每个人深思了。

"大哥大"也会危害我们吗?

当今,电磁波已经成为公众特别关心的问题之一。有关电磁波危害健康的报道,不仅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连在美国发行量高达3350万份的星期日版报纸《USA》周刊也对此加以报道。美国的《消费者》杂志特刊以"保护你的家"为题,用大版的篇幅报道了有关电磁波所产生的问题。

最近日本的广播、电视播放的还只是关于高压输电过程中的电磁泄漏问题。但是,在欧美各国,电磁波已经发展成为家庭问题。l990年前后,欧美各国关于降低电磁波的专利数开始急剧上升,家用电器的电磁波对策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非常明显,家电在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电磁波。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局(0TA)在1989年的年度报告会上就提出过,输电线路、配线及家电制品能释放出大量的电磁波,并说明了电磁波与距离的关系:近距离的家电制品的电磁波释放量要高于输电线路的电磁波。距离越远接受的电磁波越少。根据测试得知,电动开罐器的电磁波量为20000毫高斯,微波炉从背面释放的电磁波量约为2000毫高斯,除尘器为1~15毫高斯,洗衣机为1~20毫高斯(约50厘米),电热毯为20~100毫高斯(10厘米),电吹风为100~1000毫高斯,电剃须刀为200~100000毫高斯,电视机为20~14毫高斯(1米以内),住宅区室内配线释放的电磁波量均为0.4~1毫高斯。最近,《科技日报》还发表了一篇《微波炉:现代化的背后》。

以洗衣机为例。由于机种不一样,电磁波的释放量也会产生数十倍的差别。如果在洗衣机的马达上附加一个定时器,电磁波的强度会大增,因为它的电磁波大大高于马达电磁波的强度。使用铁制品对电磁波可起屏蔽效果。耗电量越大的电器制品,其电磁波的漏电量就越多。

人体电磁波接受量的计算方法是:电磁波强度×使用时间。即便是电磁波强度大的机器,若使用时间短,接受量也少。人体电磁波接受量还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经常乘坐电车远道上下班的人,电磁波的接受量要高于不乘电车的人;位于高压线附近学校的师生员工,每天会接受不同剂量的电磁波。1992年,加拿大梅达博士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了电器使用时间影响着人体接受电磁波的强度。他告诫人们,如果离电器近,即使使用时间短,其局部的电磁波量也很大。受电磁波辐射的身体部位如果是手脚问题还不大,若是头部将会引发不良影响。目前看来最接近头部的是手持电话。使用手持电话最多的是美国,有880万台。欧洲、非洲650万台。中国拥有的手持电话数也呈急剧上升趋势。

电磁波已成为各国广为关注的问题。人们在集中探讨电磁波辐射与白血病及肿瘤的关系的同时,开始对手持电话的安全性提出怀疑,也对通信革命势不可挡的发展势头和便携式电话可能诱发脑瘤的问题产生忧虑。

手持电话产生的电磁波能引发脑瘤

目前,手持电话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它。手持电话同时也带来了电磁波公害和窃听等问题。手持电话产生的电磁波使医疗器械失灵的事件不断出现,其危害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手持电话使用的电波是一种被称为微波的l000兆赫左右的电磁波。这一范围的电磁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早就是人们关心的话题。

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微波炉。20年前,家用微波炉在美国普遍应用后,一些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深感不舒适,有的起搏器失灵骤停,引起了医学界的注意。经过多年的研究,原来这是"电子污染"所致。微波炉利用微波辐射虽可使食物快速加热,但是人们却忽视了它产生的副作用。首先是微波对眼睛的影响。把活鱼放进微波炉后打开开关,眼睛马上变为白色,眼睛特别容易受电磁波的影响。为防止眼睛患白内障,人们曾对微波的使用加以限定,但还没有考虑它与脑瘤的关系。

随着微波的利用不断扩大,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摩托罗拉等公司的研究案例多达10000余件。但从已发表的报告看,尚未发现它对身体的不良影响。不过这类研究都是微波在短期内对身体的影响,并没有进行过长期的跟踪观察。

进入80年代,大量的研究报告都指出,手持电话容易对人的大脑产生不良影响。使用手持电话时要靠近脑部,光是接电话危险性较小,但如果往外打电话就需要拉出天线,天线会释放出电磁波,对近距离的脑部产生极大的辐射伤害。1983年瑞典的瓦格洛报告,从事电气产业的工作人员患脑瘤的概率是其他行业的3倍。l984年,美国的莱特斯报告,住在机场附近受雷达辐射的人多患脑瘤。1989年英国的密尔哈姆指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易患白血病。1986年美国的享德森指出,住在檀香山广播塔附近的居民多发癌症。紧接着,美国的广播塔、军用雷达、军警用雷达对人体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1986年,美国的环保局曾提出限制使用电磁波的提案,但当时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

担心电磁波影响自己身体健康的民众越来越多,以至于从1989年起,美国佛罗里达州独自对电磁波的释放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l992年,出现了第一起由手持电话引发脑瘤的诉案。居住在佛罗里达州的一名叫苏珊的主妇及其家人控告美国NEC公司和佛罗里达的GTE电话公司。苏珊使用的是NEC生产的P9000型手持电话,2年后发现了脑瘤,起初是左眼失明,1992年5月即死于脑瘤。苏珊死后,她的丈夫继续起诉,在社会上一时引起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