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收藏指南(现代生活百科)
2949700000003

第3章 玉器类(3)

良渚文化玉器运用细密阴刻线的技法十分娴熟,在放大镜下观看,那些细如发丝的线纹,显出短线切割连缀的痕迹,跳刀贯气,极为精密严整。此外,抛光工艺考究,也是良渚古玉的特点。良渚古玉器表平整光洁,但仍能感受到手工打磨,长久搓磨的痕迹。用现代机器快速切割、抛光,器面和轮廓转折则显得生硬,而且在细微处往往加工不到位。琢磨纹饰也粗重生硬,图案结构松散,笨拙。

3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另一重要玉器代表是黑龙江流域,分布在辽宁、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目前发现的玉器,不但类型很多,反映了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巫灵崇拜的联系。

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价值。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材多为岫岩玉(蛇纹石)硬度4-6,呈油脂光泽,有黄绿或淡黄色。少量的墨玉、青玉、玉髓、玛瑙和煤玉。

器类有装饰品玉环、串饰、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箍、竹节玉饰等;动物形象的佩玉、艺术品最多:有玉龙、鹰、鸮、燕、蚕、鱼、龟、猪首兽、猪龙形兽等。器型一般较小,但采用大块面塑形手法,造型概括、简练,质朴。装饰纹饰简洁,疏朗多为抽象图案。一般多着重大块面抛光,仅在眼、口部作精细雕琢。器形多为扁平体,无论单面或双面雕琢均有厚薄变化,常将器物外轮廓琢成薄形钝刀状。琢制工艺擅长以磨碾手法制作类似泥塑刮削效果的沟槽,如勾云形玉佩的纹饰;压地隐起的阳纹和斜面棱线,如玉龙、玉鸦的装饰有的棱线触之有感,视之不见,说明琢磨很精细。后期才在隐起图案上加刻阴线纹。阴刻线无起止痕迹,入“刀”浅,若断若续,但能出现曲线流畅,转折圆润、直线挺拔的效果。因为大多应用于悬挂、佩带,几乎所有的器物都琢有孔洞。

一般为单面钻孔,两面孔径大小不同,剖面呈倒梯形,俗称马蹄孔。可能出于减少钻孔难的设想,有的孔洞打到一道凹槽上,有的打在磨薄的平面上。有一定厚度的大形器物则采用双面打孔,孔径两端大,中间小,俗称蜂腰眼。有的对穿孔对接有误差,因而孔径有台阶式痕迹。这两种琢孔方式商周时代仍沿用。另有三种为红山文化玉器特有,一为在一面打两个孔,斜入“刀”在深处穿通,俗称象鼻眼,这种打孔方式唐代以后才又采用;一为在高超的脊棱上斜刀对穿,另一为在先磨出的两道横向沟槽内斜向对穿。这三种穿孔方式可统称为双眼穿洞单面成孔法是红山文化琢制工艺的独特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的仿制品,在本世纪三十年代陆续出现,已发现的有玉鸦、三联璧、丫形器等,除了玉质、光泽,沁色火爆生硬的破绽,由于使用高速运转切削工艺割料,琢制纹饰,所以扁平体器物作成无厚薄变化的平板,所琢凹槽和阴刻线都较原作生硬、呆板。孔洞洞壁平直,显出刻意加工的痕迹,很少有象鼻孔,近年来,河南以当地所产烁石、粗玉仿制勾云形刀、小形玉龙,从材质和工艺上都比较容易识别其伪。

4.黄河流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玉器。大汶口文化玉器多为佩戴的小型玉装饰品--头饰,颈饰和手饰--珠、环、镯、佩、坠、筓、指环、束发器等。龙山文化玉器数量较大汶口多,除装饰用的玦、镯、环、璜、珠等。过去,因缺乏确切的地层关系考察,往往误认为商周文物,应重视结合考古发掘成果,认真的对照、识别。

5.商周玉器商周玉器:重视选材,大量使用新疆优质软玉,色淡绿或白中泛绿,玉质细腻,抛光后表层呈柔和的玻璃光泽。

商周玉器多为扁平体造型,大多是先将玉料切割成板块状毛料,再加工切削成圆形玉坯,其中规整成形的进一步加工为壁、瑗、环等,不具备深加工条件的玉坯,则割圆形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琢为块、璜或动物、禽鸟形玉佩。玉鸟、玉鱼、玉兔等均是以块形外缘琢刻头颅及弯曲的背廓;内缘则依次刻琢前脸,下颌或啄、前胸腹和前后足的轮廓。雕琢虎形佩,则把玦状玉材翻转使用,以内廓为背部,外廓琢下颌、前扑的前爪,胸腹部、后蹬的后爪及拖卷的尾巴,于是形成昂首挺胸张牙舞爪的凶猛姿态。

王礼器壁、璜、玦等,商代有厚薄两种形制。壁多光素平整,边缘轮廓圆润,无棱角。西周大型璧多平素无纹饰,小型璧琢饰精美的龙、凤、鸟纹,龙凤纹身加单环或重环鳞纹。商代玉凤长尾羽内卷,周代凤纹高冠长尾,尾羽向上翻卷披及头顶。玉琮多为光素的单节柱体,以致清代末期释名时,有“杠头”之称。商代早期的玉仪仗,特点是在器物边缘琢出脊的齿牙,齿牙呈平直或柔和的凹形,连续排列四齿至六齿,有如后世的女儿墙垛,兼有加固和装饰功能,商后期逐渐消失。周代玉仪仗,器形趋于细长,小型化。商代后期出现商周玉器中罕见的立体圆雕玉人,玉龙、玉象等,商代玉人面部特征为额头高、鼻根及眼内凹、下额上翘的“月牙脸”形,鼻、眼、嘴均宽大,厚嘴唇上翘。周代玉人面部扁平、中分发、戴大耳环,形象夸张变形,装饰趣味浓厚。

商周玉人、动物有禽鸟玉饰都很重视头部眼、嘴、耳的刻划。

商代多用双撤阳线琢“臣”字型眼、早期形状线纹方正,晚期线纹圆润眼形细长。西周时“臣”字形眼的眼角或眼梢伸出长线卷勾。在动物鸟纹、鱼纹中,参用菱形或橄榄形眼和双阴线重环纹眼。

商周玉琢工艺技法特点:

琢制线纹的方式①勾撤法:商代创用,双刻阴线,相向斜琢形成减地凸起的阳线纹效果,周代演变为半撤,即平行的两条线纹,一条阴线平直琢刻,另一条斜磨,形成凸起感,有“一面坡”之称。

②阴刻凹线。商代多用双钩阴线,晚期及周代多用单阴刻线。

商代线纹转折平直,周代追求流畅的曲线变化。仔细观察所有线纹都是由断续连接的短线组成,时出相接不准的毛刺。

钻孔方式有单面打孔的“马蹄”孔和两面对穿的长孔,孔壁多不加修整,有的留有螺旋式旋转的痕迹。

6.春秋战国玉器春秋战国制玉重视选料,流传下来的玉器,很少有质次或有疵伤的劣质玉材,常见的玉质为白玉、青玉,器型以佩玉最为发达,出现以璧、珩、璜等成套组合的“组佩”;玉具剑剑饰;玉带钩等佩饰玉和少量的玉玺及葬玉。

各诸侯国都有生产玉器的机构,琢制工艺,艺术格调各有特色。至战国时代已形成鲜明的时代风格,其特征概括如下:

①平片状器型,如璧、佩、璜等,器形较薄(径尺大璧厚度1公分左右者有之)立面平直,流行在边缘勾勒出极细窄的凸线,手感极锋利,器物外廓不求平齐,往往有不规则的脊齿或出廓的龙、螭纹造型。

②琢玉工艺特征:常见为阴刻线,起止痕迹明显;创用一种粗细阴线并列的形式,粗细差距大,有的呈10∶1对比,形成特殊的装饰线纹效果。

镂空技术纯熟,发明快捷的镂孔技法,即先将镂空部位钻出若干小孔,再用丝锯类工具将小孔连缀成线。镂刻纹饰面不加阴线刻,为此期透雕特点;③主要纹饰:

谷纹:谷钉密集,排列整齐。其琢刻方式为先琢刻深浅一致等齐的方格线,将格线及格内底面找平磨光,保留格中心谷钉,再加严格精细打磨,谷粒圆润饱满。战国以后流行出芽谷钉,即圆钉一侧留出细长的螺形尾纹,又称卧蚕纹或蝌蚪纹。

蒲纹;以交错的斜方格线组成六角形图案纹;连云纹:有圆头连云,如意云头、朵云、勾云头等组成的纵横穿插二方或四方连续的图案;凤鸟纹:以适合图案出现,尾羽细长向后拖;龙和兽:躯干细长呈S形大弯曲,口大张唇齿相对呈钳形,下颌如钺,尾细长镂刻绞丝纹,眼圆鼓,外廓微呈菱形,眼角带梢。

组合纹饰:凤鸟兽面组成条带适合图案,各装饰带间以弦纹、绞丝纹分隔。

人像雕刻数量不多,以装饰手法造型,面部五官用短阴线示意,服饰华丽、多琢S形,滴水形纹饰。

春秋战国玉器琢刻精巧绝伦,动物造型妙趣自然,非计较工时、造价的赝制者所能追仿。宋代及明、清、民国以来都有战国玉器的临仿品,很少有兼达精细生动者。如战国谷纹璧、谷钉颗粒饱满又兼底子平净抛光精细,赝品邯郸学步急工近利往往不能兼擅。现代河南有仿制战国玉器作坊,由于聘请了技艺高超的退休技师,又有印刷物提供清晰的图样,在器型纹饰上有一定水平,但玉质、抛光、工艺技术,特别是战国玉中的螭虎形象,那富有生命力的气质,赝制者绝难乱真。

7.汉唐玉器:

汉代盛行佩饰玉,薄型的玉璧多采用水苍玉,外皮玻璃光极亮,器型较战国时厚,立面平直,边沿平宽。新出现的鸡心佩、出廓璧等,多有浮雕或立体鸟兽形象,玉舞人、玉翁伸等坠饰多为白玉,随形构器器形也较厚,唐代薄平形佩饰除玉璧多为方型带板,无边廓,剖地留出浮雕面琢刻纹饰。玉人物形象特征:脸型长,面部五官仅以短阴线示意表现眼、口,长衣拢袖不露手、足,尖足、长裙,下裙内收呈笼形,作坠饰用打人字眼,即从头顶下通腰部横贯的通孔。唐代玉人物形象多为“胡人”,粗眉、高鼻、大眼。眼睛只有眼眶或只勾下半眼珠,上面露白大而无神,面部轮廓清晰,额、鼻、腮结构交待分明,强调表现神情韵致,紧身衣、宽袖管,琢出条缕状皱折,无论胡人或飞仙均着飞帛,飘带,身下铺毡毯,有的放置执壶,乐器。

玉兽特征:汉代玉兽躯干弯曲度大,呈飞腾奔跃状,多有双钩卷式肉翅飞翼;眼睛圆形、圆形两端加梢、椭圆形和与鼻准相连等样式。眼珠圆润凸起似半球形,炯炯有神。耳小,耳轮厚且内卷,有的装饰云头纹。尾有单梢秃尾或尾端分岔大卷曲两种。汉玉兽的独特标志是在颈部、背部、臀部、腿弯处阴刻细密的短平线纹,表示茸毛,排列规则呈眉形称“卯头刀”。

唐代玉兽躯干有两种形式:肢体粗壮平素琢出脊骨轮廓,身躯细长的满饰阴刻斜方格纹。耳呈花叶形。尾似蛇尾,尾尖光秃。

眼睛有三刀阴线组成的三角形(角度锋利)四至五条阴线组成的菱形眼或带梢不带梢的圆眼。

纹饰特征:汉代谷钉个体较战国时大,组合稀疏,底子往往留有格框线等制作痕。唐代谷钉细小柔和,几乎与底子平齐若有若无,但磨光精致。唐代纹饰题材扩大,出现了云纹,常作为龙兽辅助纹饰,也有的以四朵云纹构成玉璧的主题图案。唐代云纹有长梢短梢的变化,短梢云似飞翔的小鸟,长梢云结构似如意形,在两大朵卷云中,有用三至五道短阴线纹刻出扇形花芯包在云头中或与云头平齐,宋代以后花芯渐变为三角形花蕾,突出于云头之上。

雕刻技法:汉代透雕纹饰加勾勒轮廓的阴刻线,此为不同于战国的重要特征。汉代阴线纹细若游丝,由许多短线连缀而成被称为跳刀,虽若断若续但线条流畅遒劲,有的阴线还以极细微的圆圈陪衬。跳刀法为汉代玉独有。另有一种线纹粗重、简炼、刀锋犀利用以琢刻翁仲、玉蝉、玉握等,有“汉八刀”之称。

唐代阴刻线纹极浅,起止痕迹明显,常将粗细线组合,粗线勾轮廓,细线表现结构,参差变化,丰富了纹饰的变化层次,唐代也喜欢用成组排列的短阴线加在人物、动物外轮廓部位,以显示体积转折或用以表现毡毯的图案。与汉代不同之处是线纹较粗壮,而且沿外轮廓线向内运“刀”,无茸毛感。

汉唐玉器,作为汉唐盛世的物质文明,引人珍爱缅怀,临仿汉玉之风历代不衰。除上述琢玉技法特色及造型特色外,鉴别汉玉要注意观察细部造型的琢刻特点,汉代各种动物鸟兽阴刻方眼框后沿框廓向内碾磨,使眼球突起如球形。鼻翼处刻一阴线表现嘴唇上翘。前腿腋下、大腿分裆处有卷云纹角插入躯体内。爪细小。尾秃,拉得很长。临摹品在把握形象神采及细部刻划上易露败着。宋代时有仿汉玉璧,对螭虎形象和连云纹的细部即摹仿走形。汉代玉雕的兽眼的眼珠多呈圆润的半球体,宋仿汉玉做成以阴刻方框加重圜纹。仿连云纹的回转弯度较汉代夸张。

唐代多以温润细腻的和田玉为材,使赝仿者望而却步。但在明代也有仿唐玉器出现。其特点是阴线纹粗重,接刀误差较大,造成线条意气不贯。尤其在纹饰格调上缺少唐代华贵蕴秀的韵味。

8.宋辽金玉器:

传世宋玉多为优质的白玉和青玉。品种以陈设品,佩饰为主,兼有实用功能的玩赏物:文房用品,玉童子坠是这时的新创。

玉器的装饰纹饰和艺术效果,成功地借鉴花鸟画的形式。唐代兴起的花鸟纹饰题材更为扩大,并出现写生花样式。

明清时代艺术品收藏家十分崇爱宋玉,但着眼点在宋玉“碾法如刻、细入丝发、无隙败矩”。这类长于精细琢刻的宋玉虽也不乏实例,如有一高5.9厘米,外径1.5厘米八角形玉勒,竟刻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文、译经者姓名、琢刻纪年、作坊等292字,游丝般的线纹比发丝还细,字形比芝麻粒还小。但宋玉的艺术成就在于造型和装饰的优雅、含蓄、富于艺术意匠。宋玉纹饰在写实基础上提炼概括,使纹饰形象,具有生动感和装饰美。在琢制上,镂空、琢磨,抛光等技艺结合运用,使纹饰组合整体感强,外轮廓鲜明,又能刻划出花瓣、枝叶翻卷的形态和质感。花叶常琢出蔷薇类植物锯齿状外廓。整体温润圆厚(触摸起来“肉头”)局部外廓细巧,这是宋玉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