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局内局外:中国历史中的游戏规则
2953500000007

第7章 黑与白的平衡(1)

在围棋的枰上世界中,无论黑棋贴五目半还是六目半,绝大多数棋手还是希望自己猜到黑棋。这不仅因为黑棋有先行之利,而且,在长期实战中黑棋的确占据一定的优势。现在,尽管棋界已把多数大赛都改为黑贴六目半,但黑棋的优势依然明显。因为执黑棋者有先手之利。

中国人的智慧是“后发制人”、“后来居上”,但是在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智慧游戏里,先手之利却是非常的明白。人生如棋,先人为主,刘邦先进关,无论他是否曾经约法三章,他已经占了先手;刘备是汉室之后,所以刘备无论到哪里都说自己是正统,他占了血脉上的先手。在中国几千年的朝堂史中,先上台者总要竭力把持自己的权柄,但同时也要承受更多的积弊;后进者虽然开始时势力不济,但年龄优势却不可撼动。所以黑与白之间的平衡,对属于黑方和白方的人,都一样的要紧。

棋局之后,众人归而禽鸟乐。棋如人生,人生如梦。没有胜负心的人不会人局,而胜负心太盛的人又会迷失在局中。所以,人要不卑不亢地、有坦然面对胜负的心态就如晚上做了梦,白天还有必要对那梦境揣摩寻思吗?在黑白之外,其实天地大得很,即使不下这一局,也还有其他的局。即使没有被磨成棋子,那顽石在世间也照样存在。

黑占优势

人生就像一盘棋,但各个人在这盘棋中的位置却不一样,有人是弈者,有人是观者,有人是棋盘上的“棋子”。观棋者是局外人,弈者是局中人。“棋子”呢?半是局中,又半是局外,因为他既在棋盘上,参加着搏杀,又在对局结束后回到匣中,对局胜负其实已与他无关了。

但大多数的人一旦入了局,就已经失去自我。身虽在局外,心却在局中,就像足球比赛中的那个球一样虽然最后的胜负对他们并无意义,他们都只是工具罢了。

有几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在三国时代,你会投靠曹操、刘备、孙权中的哪一方?楚汉时代呢?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投到曹操和刘邦的手下吧,因为我们对那局的胜负已经了然了,而我们即使参与进去,也无法改变那结局的。

然而问你:如果有一局棋要下,你要做黑子还是白子呢?一般人还是要选黑子,为什么呢?因为不能确定的输赢,就是一种赌了。赌当然要选获胜几率大的,黑棋几率大,所以要选黑棋。一般的棋手,也都喜欢下黑棋。因为只要用黑棋你来我往地下到终局,仍然可以赢半目。同时,黑棋可以从容选择自己要厚势还是实地(以自己擅长为准),却逼得对手去选另一种下法。

萧规曹随

汉惠帝即位第二年,萧何病重。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问他将来谁可以接替他的相位。

萧何不愿意表示意见,只说:“谁还能像陛下那样了解臣下呢?”汉惠帝问他:“你看曹参怎么样?”

萧何和曹参早年都是沛县的小吏,跟随汉高祖一起起兵。两个人本来关系很好,后来曹参立了不少战功,可是论功行赏的时候他的地位却比萧何低。于是两个人就不那么友好。但是萧何知道曹参是个治国的人才,所以汉惠帝一提到他,他也表示赞成,说:“陛下的主意错不了。有曹参接替,我死了也安心了。”

曹参本来是个将军。汉高祖封自己的长子刘肥做齐王的时候,叫曹参做齐相。他治理齐地,依从黄老学说,清静无为,让老百姓过安定的生活。他做了九年齐相,齐国所属的七十多座城都比较安定。

萧何一死,汉惠帝马上命令曹参进长安,接替萧何做相国。曹参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有些大臣看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着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帮他出点主意。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总是把话岔开,弄得别人没法开口。最后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么也没有说。

汉惠帝就此当廷质疑曹参治国的能力,曹参说:“请问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位更英明?”

汉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皇帝。”

曹参说:“我跟萧相国比较,哪一个能干?”

汉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说:“好像不如萧相国。”

曹参说:“陛下说的话都对。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定了一套规章。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照着办,不要失职就是了。”

曹参用他的黄老学说,做了三年相国。由于那时候正是长期战争的动乱之后,百姓需要安定,他那套办法没有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因此,当时有人编了歌谣称赞萧何和曹参。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萧规曹随”。曹参的高明在于,他不求己功,专心打谱,把萧何已经下得非常好的一局棋,本本分分地维持下去,所以他这样的人适合下黑棋,萧何的政绩被曹参当做了自己“先手”的资本,他可谓最厉害的“摘桃”高手(摘桃还不忘种桃),而要试探他乱中取胜的本事,他恐怕就要露怯了。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这个李林甫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在他不懈的努力下,唐朝的中央政权迅速地开始腐败、解体。到杨国忠当宰相时,天下已经暗藏巨大危机李林甫将张九龄主政的朝廷夺占到自己手里,凭借的是他十分善于把握朝廷的风向。也就是说,他与张九龄下了很多盘棋,其中双方各有执黑执白的时候,但因为李林甫实在善于把握黑棋,善于将皇上对自己的信任加以最充分地利用,而摈弃了仁义理智信的做人原则,所以,正直的张九龄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他想,天下太平无事,政事有宰相管,边防有将帅守,自己何必那么为国事操心。于是,他便声色犬马,追求享乐。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挺着急,常常给唐玄宗提意见。唐玄宗本来很尊重张九龄,但是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

李林甫,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他什么事都不会,专学了一套奉承拍马的本领。他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唐玄宗在宫里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先摸清底数。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么事,他就对答如流,简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样。唐玄宗听了挺舒服,觉得李林甫又能干,又听话,比张九龄强多了。

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升为宰相,跟张九龄商量。张九龄看出李林甫不是正路人,就直截了当地说:“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要遭到灾难。”

这些话传到李林甫那里,李林甫对张九龄恨得咬牙切齿。

朔方(今宁夏灵武)将领牛仙客,目不识丁,但是在理财方面,很有点办法。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张九龄没有同意。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说:“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才是宰相的人选;张九龄是个书呆子,不识大体。”

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张九龄还是不同意。唐玄宗发火了,厉声道:“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做主吗!”唐玄宗越来越觉得张九龄讨厌,加上听信了李林甫的诽谤,终于找个借口撤了张九龄的职,让李林甫当了宰相。

李林甫一当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把唐玄宗与百官隔绝开,不许大家在玄宗面前提意见。有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旨意办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看到立仗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声,就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家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谁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见了。

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掉。他要排挤一个人,表面上不动声色,笑脸相待,却在背地里暗箭伤人。

有一个官员严挺之,被李林甫排挤到外地当刺史。后来,唐玄宗想起他,跟李林甫说:“严挺之还在吗?这个人很有才能,还可以用呢。”

李林甫说:“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听一下。”

退了朝,李林甫连忙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说:“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我倒有一个办法。”

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这样关心他哥哥,当然很感激,连忙请教该怎么办。李林甫说:“只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说他得了病,请求回京城来看病。”

严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着奏章去见唐玄宗,说:“真太可惜,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不能干大事了。”

唐玄宗惋惜地叹了口气,也就算了。

像严挺之这样上当受骗的还真不少。但是,尽管李林甫装扮得怎么巧妙,他的阴谋诡计到底还是被人们识破了。人们就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口蜜腹剑”,还有人说他“腹有鳞甲”。

李林甫当了十九年的宰相,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了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都受到了重用提拔。就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从兴旺转向衰败,“开元之治”的繁荣景象消失了,接着出现的就是“安史之乱”。李林甫的聪明,在于他一心把宝押在皇上那里,在皇上主持的局面中,他始终执黑棋,而且对方还要让子,但他实在是朝臣中的独夫他的失误在于没有任何政绩,起码是善政之举,一心只是作恶,不像后来的司马光。后者的打法虽然与李林甫相似,但毕竟还干了一些好事,而且编撰了后来的帝王教材《资治通鉴》,所以名声与李林甫相比就有天壤之别了。

白占优势

与黑棋代表世界初生时的混沌相比,白棋代表光明。下白棋者当然喜欢乱局,因为在乱局中变数很多,有很多机会去破掉黑棋的先手优势。如果有一局棋,选择当白子的人,都会有点投机的心理,或者是事先知道了对弈双方的底牌。

一百年来,天下用白棋的顶尖高手,莫过于吴清源和李昌镐两人。但这两人的棋风却全然不同,前者如同高山流水,棋风鬼斧神工,棋理变幻多端,不可思议;后者如江河大海,棋风力大无穷,棋理质朴能人所不能。然而两人在下白棋时却有一处共性:把棋局引入乱战。吴清源用天才的布局和中盘,将对手引入玄中,跟着自己走,设计胜之;李昌镐官子天下第一,他先与对手展开苦战,在不断地转换中为后面的侵削埋下伏笔、这两个人思维方式不同,取胜的目的却一致,使用的规则也一致所以,选白棋者,其实是选那个执白棋的弈者。

李斯不辨黑白入迷局

居高位者的大忌,就是为了小利而冒大风险。比如,明朝的胡维庸,就为了与朱元璋对抗,欲分享其禁腐而遭遇后者的铁腕清洗。无独有偶,秦朝的名相李斯就因为分析局势不明,而堕入赵高的骗局,最终误国误己。

秦始皇刚刚即位为秦王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

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楚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了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