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什么样的女人命运最好
2953700000006

第6章 成为好命运女人的历程(2)

很多指导女性如何获得好命运的书籍都教导我们 “摆脱烦恼”、“寻找快乐”、“保持乐观”,这些方法固然符合追求好命运的一般原则,但是其中却隐含着这样一个逻辑:隐藏在我们心中的那些负面的、黑暗的情绪都是不好的,我们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消灭这些不好的情绪。我们发现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行事,表面上看,负面的情绪是不见了,但是实际上,它们正在以很多不同的方式继续存在着。比如,你明明对一件事情感到很愤怒,但是你觉得愤怒不好,于是你压抑了愤怒,表现出和善,但其实愤怒并没有走远,它一直被压抑在心中,突然有一天,因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便使你积攒的愤怒被爆发出来,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又比如,你最近一段时间感到很焦虑,但是你觉得焦虑是不好的,于是你尽量屏蔽自己的焦虑情绪,表现得一切正常,但是不久之后,你可能发现自己得了胃溃疡,或者偏头疼,你的焦虑不会因为你刻意的屏蔽而消失,相反,它以躯体病变的形式重新被表现了出来……

没错,我们天生希望追求幸福,传统的方法也教导我们这样做,但实际上,不管我们自己是否承认,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灵魂的黑夜”总是与我们相伴而行。享誉全球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一切问题都源自我们拒绝真相。为了拒绝真相,我们刻意向相反的方向走,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就会陷入‘反向’的泥潭之中。”拒绝承认“灵魂的黑夜”就是拒绝真相,我们越抵抗它越会发现我们陷入了无尽的黑夜。尝试着去拥抱这些伴随我们成长的“灰色”朋友,我们会发现,黑暗的反面,常常有光明的力量。

4.越想控制命运,好命运离你越远

2001年的9月11日,美国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须臾之间,近三千人失去了生命。直到今天,9·11事件的影响都没有消失,其中一个新的现象就是,很多见证了悲剧性一幕的女性都决定不会或不再生育孩子,因为9·11引发的灾难让她们觉得:这个世界已经完全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中了,巨大的失序每天都在发生,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我们自己,连同我们的孩子,都不会获得好命运。

毫无疑问,我们从作出这种决定的女性身上看到了焦虑的影子,这种焦虑,来自于不能控制生活的巨大失落。实际上,从我们出生到长大,每时每刻都会有失控的事情发生,于是,我们的控制欲望应运而生,我们控制自己,是为了压制一些令自己不能忍受的体验。但是,控制得越多,我们的生活就会越好吗?

清晨,梅子像往常一样走进办公室,她的脑袋里面一团乱,昨天晚上她被五岁的儿子搞得大发雷霆,直到早上脑子里面还感觉嗡嗡的。一进门,发现办公室同事脸上的表情都有些诡异,原来大家密谋为公司的同事小华庆祝生日。

不一会儿,小华走进了办公室。“生日快乐!”一屋子的人都大叫起来,小华显得又惊又喜:“天哪,谢谢,我都忘了今天是我的生日了,好感动啊!”

“嘿,小华,不会吧,你肯定记得你的生日。”梅子说。

“我真的忘了,最近事儿太多。”

“得了,你肯定知道的,你知道上个月大家刚刚为小勤庆祝过生日的。”梅子坚持说。

“我发誓,我真的忘了。”小华说。

“别装了,快承认吧!”梅子还是不依不饶。

“别废话了,赶紧给小华切蛋糕吧!”同事中有人没带好气地说。

所有同事的注意力都转向了蛋糕,但是,小华脸上的不快和同事们的尴尬情绪还依稀可辨。梅子心中也不痛快:“前几天她还记得自己的生日,今天偏说不记得了,真会装。”她想起了昨天晚上和儿子的对话,晚饭后散步时,五岁的儿子看见了路边的冰激凌,于是停下了脚步。

“想吃什么口味的,儿子?”梅子问。

“草莓。”儿子回答。

“你不是一直都爱吃香草口味的吗?”梅子一边说一边要了一个香草口味的。

“我想吃草莓的。”儿子说。

“你一直都爱吃香草的。”梅子边说边把冰激凌递给了儿子。

儿子没有说什么,接过冰激凌吃了几口,忽然将它摔到了地上,还大哭了起来。梅子大发雷霆,赏了儿子一巴掌,愉快的散步变成了一场吵闹。

办公室里一阵喧闹之后,吃完蛋糕的同事们都各就各位开始工作了,梅子一边想今天回去要好好教育教育儿子,一边开始了工作。

像梅子这样的女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和同事小华以及儿子的冲突在她的生活中出现得很频繁,尤其是儿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梅子发现儿子越来越难以管教,这让她很烦恼,其实,这只不过是控制欲很强的人的一贯表现,不论是对儿子还是对待同事小华,梅子表面上是在听取他人的意见,其实根本没有把对方的感受放在心上。像梅子这种控制欲很强的女性总是怕生活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所以她们总是试图让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但往往事与愿违,以至于像“冰激凌事件”那样的小事也会让她们大发脾气,她们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了,只是感觉生活变得越来越糟糕。

梅子为什么感到不愉快?其实是因为她陷入了几个控制的误区。

误区一:我控制,是因为我爱你

现实生活中,有数不清的女性像梅子对待儿子一样,以爱的名义在对他人进行控制。这种控制,经常是以“我这样做是因为我爱你……”、“我还不是为了你好”这样的语句开头,在她们看来,他人的行为中有太多可能会引发失序,于是她们努力地控制,保证一切万无一失。这种以爱的名义在实施控制的女人可能是妻子、母亲、女儿或是朋友中的一方。诚然,对人对事的适度控制,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但是,过度地控制只会让被控制者有筋疲力尽的感觉。因为对于那些像梅子一样控制欲强的女人来说,她们自己的舒适感受是建立在被控制者的独立性被剥夺的基础之上的。比如梅子对儿子所谓的“爱的控制”就是建立在儿子独立意识被剥夺的基础之上的,长此以往,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么儿子完全变成丧失独立意识的傀儡,要么他选择叛逆成为一个梅子眼中的“坏孩子”。两种情况无论出现哪一种,梅子美好生活的愿望都会化为泡影。

误区二:我控制,是想和你不分彼此

“不分彼此”这个词经常被看做是褒义的,它被用来形容两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是否分彼此,是很多女性判断和他人的关系是否亲密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实际上,“不分彼此”的关系里面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混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精神边界。克里希那穆提曾说:“只有当你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经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也就不需要掌控了。”我们每个人长大成人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身体和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开始定义自我、塑造自我,同时也创立出了属于自己的精神边界。所谓的精神边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对我们却非常重要,精神边界决定了我们的个性,如果一个人缺少了精神边界,就很容易淹没在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中,丧失真正的自我。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女性喜欢用各种方式控制他人,或者因为各种原因被他人所控制,这些控制关系带有很大的迷惑性,表面上看,我们可能因此而和别人亲密无间,但实际上,在过度亲密的关系中,我们和他人的精神边界不是混淆就是模糊,比如一些和父母关系过于亲密的女性,在恋爱结婚之后经常会发现,因为和父母之间的边界模糊,这种过于亲密的父女、母女关系经常会为她的婚后生活带来麻烦。

5.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个精神小孩

《心理月刊》杂志的专栏作家,广州某心理医院的心理咨询师荣伟玲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在医院的办公室里有一个礼盒,礼盒里总是放着一些美味的糕点,但是她从来不吃,她会把这些糕点留给单位一个同事的儿子。荣伟玲非常喜欢这个九岁的小男孩,总是会拿一些好东西给小家伙吃。有几个星期,她的工作非常忙,一天晚上下班之后,她想纵容自己一下,于是打开了那个蛋糕礼盒,但是在一刹那,荣伟玲的脑海中闪过一句话:“这么好的糕点给我吃,太浪费了吧。”最后,她去家边的小吃店随便买了些蛋糕犒劳了自己一下。荣伟玲说,蛋糕事件后,她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些糕点是为小男孩而留的,但是,那个小家伙真的爱吃这些糕点吗?”她的答案是不知道。在一瞬间,荣伟玲忽然明白了,这些糕点的口味是她自己喜欢的,其实,精美的糕点是为自己心中那个“内在的小孩”而买的。

其实,每个女人的内心中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小孩”,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前者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后者是我们对自己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这两个“我”同时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一直伴随我们直到生命的终结。意大利儿童教育专家蒙特梭利有个很著名的观点,她认为“任何一个孩子都不是一张白纸,相反,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天然的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我们心灵成长的秘密”。比如,很多教育学家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同的心理敏感期,有些孩子会对特定的某项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且在一段时间里痴迷于这项事物,蒙特梭利认为,这就是精神胚胎指引的结果。如果我们足够幸运,孩提时期父母给予了足够的空间支持精神胚胎的发展,那么我们最终会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创造力的人。不过,很多人却没有那么幸运。

立文是一个25岁的女孩,从小到大,立文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在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她一直都是老师眼中的完美学生。大学毕业之后,立文在家人的要求下回到了家乡,进入了一家知名外企工作,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立文就得到了多次提拔,她是父母心中的骄傲。但是立文却总是有一种恐慌情绪,尽管她工作得很出色,但她却总是担心工作中出问题。最近,立文的妈妈给女儿安排了几次相亲活动,相亲的男青年都经过了妈妈的严格挑选,但是立文一个也看不上,为此和妈妈发生了剧烈的冲突,立文因此感到非常焦虑,来到了咨询室寻求帮助。

在咨询的过程中,立文回忆到,当妈妈第一次因为立文相亲失败和自己有争执时,她心里十分恼火,但在恼火的同时,她心中马上有一个念头跳了出来:“妈妈一切都是为了我好,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于是,立文和妈妈和解,答应继续相亲,可是在下一次相亲中,立文依然持抵抗态度,进而和妈妈发生冲突,冲突后再和解,和解后再相亲,相亲后再冲突……

在咨询室中,当心理咨询师引导立文回忆第一次和妈妈冲突的情景时,立文爆发了,她大声地诉说着自己的情绪,因为妈妈对自己的安排让她感到窒息。

立文这样的女孩在生活中绝不少见,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只有文静、乖巧的女孩才能受到他人的喜爱,才有可能获得好命运,而文静、乖巧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是否听父母的话。立文从小就是一个乖巧的女孩,所以父母对她一直很满意,她的人生看上去似乎也很完满。但是,立文内心里的两个“我”却是不平衡的:“内在的父母”过于强大,完全压制了“内在的小孩”发展,所以,立文的一切生活目标,都是以“内在的父母”的标准而进行的。

按照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只有我们内心的“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地位均衡,我们的内心才会和谐,任何一方过于强大,都会导致内心的冲突。立文就是这样,尽管她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可她还是高度焦虑,尽管她每次都顺从母亲的意思去相亲,但她却下意识地用种种方式来反抗母亲的安排,这是立文“内在的小孩”在奋起反抗,只有释放了“内在的小孩”的冲动,立文的生活才可能真正和谐。

任何一个女人,只有在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只有“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之间相互尊重,我们才会有爱的能力。立文的幸运在于,她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冲突,重视了自己“内在的小孩”的需要,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从而获得了真正成就好命运人生的可能。但是,很多女性终其一生都没有使自己“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达成平衡:“内在的父母”过于强大,“内在的小孩”被严重忽视,这样的女性会逐渐变成一个能爱别人却不能爱自己的人;“内在的小孩”过于强大,“内在的父母”得不到尊重,这样的女性最终可能变成杨丽娟式的人物——只懂得病态地宠爱自己,丧失了爱别人的能力,不仅自己不会获得好命运,也会摧毁周围人的生活。

6.压抑的愿望越多,离好命运越远

每当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人们总会习惯性地为这一年许下愿望,这些愿望能否实现成为了我们考量生活满意度的一个标准。我们许下的愿望和我们所追求的好命运生活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曾经在其短篇小说《再劫面包店》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夜里,新婚不久的小两口突然醒来,两人都感到无比饥饿,于是把家里所剩无几的食物扫荡一空,但是大吃了一通之后依然感到饥饿、空虚。这个时候,妻子说:“我从来没有这么饿过。”

丈夫却莫名其妙地回了一句话:“我曾经去抢劫过面包店。”

“抢劫面包店是怎么一回事?”妻子追问道。

原来,丈夫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和一个最好的朋友计划去抢劫一家面包店,抢劫的目的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面包。出乎意料的是,抢劫进行得十分顺利。面包店老板非但没有反抗,还邀请两个抢劫面包店的人和他一起欣赏瓦格纳的音乐。这两个劫匪犹豫了半晌但还是答应了。于是,在陪着老板听完了瓦格纳的音乐后,两个劫匪“如愿以偿”地拿着面包走了,当然,因为陪伴老板听了音乐,拿走面包就变成了“交换”而不是“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