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舰:世界王牌战舰暨海战实录(军事系列图书)
2961400000006

第6章 巡洋舰——航空母舰的忠诚卫士(1)

引言

迅猛发展的工业革命,为世界各国建造巨舰大炮提供了技术保障,此起彼伏的造船竞赛使战舰吨位越来越大,舰炮口径与日俱增。在主力战舰——战列舰不断向大型化发展的同时,作为警戒、护航、巡逻、侦察的巡洋舰,也开始朝着大型化、高速度的方向发展。这一切,都为战争的来临埋下了伏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从此,曾经宁静的海洋被巡洋舰重重划开,变成了血肉横飞、硝烟弥漫的战场。

1.巡洋舰的前世与今生

不同时期的巡洋舰有着不同的类型和区分标准。木质风帆时代,那些入不了大船纵队排列的专门负责巡逻侦察的快船被称为巡洋舰。进入蒸汽船时代初期,它又被称为明轮巡航炮船。直到19世纪60年代,人们才开始建造具有近代意义的巡洋舰。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重巡洋舰、轻巡洋舰、战列巡洋舰和辅助巡洋舰。

纵观巡洋舰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它的战斗使命的变化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受处于主导舰地位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支配和影响。在木质风帆阶段,舰船由木头建造,以风帆作为动力,用舰艏的铁撞角作为武器。随着各种口径的火炮陆续装上舰船,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海战拉开序幕,早期的巡洋舰也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

1783年7月15日,法国人居夫洛瓦·泰巴试验成功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船“庇洛斯卡夫”号,标志着人类造船史进入了一个革命性的发展阶段。20年之后,各国海军不失时机地把蒸汽动力船成功用于军舰建造,出现了挂着两架水车的军舰。1842年,美国建造的蒸汽动力、螺旋桨推进的“普林斯顿”号和1845年英国建造的“响尾蛇”号,才是近代巡洋舰的雏形。与此同时,各国海军为寻求自身防护,在巡洋舰上披上盔甲,这就是当时的装甲巡洋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巡洋舰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明显提高,出现了满载排水量3000—4000吨级的巡洋舰,动力装置以蒸汽轮机为主,以燃油代替燃煤,航速由25节增至30节,续航力增大,舰炮多为127—152毫米口径,个别达190毫米,已具备压制敌驱逐舰,引导和支援己方海上兵力进行作战的能力。为了弥补巡洋舰数量的不足,各国还用快速商船改装了一批辅助巡洋舰,装备一定数量的舰炮、鱼雷和水雷,甚至在战后一段时间内,各国建造的大型商船还预留炮座,以备紧急改装成巡洋舰。这期间,英、美、德、法、意、奥、俄7国约259艘战列巡洋舰、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投入海战,其主要任务是破坏和保卫海上交通线;袭击港口和海岸要塞;进行近海伏击作战以及主力舰队大决战。

1922年,英、美、日、法、意五国签订的为期10年的《华盛顿条约》,对巡洋舰的威力、吨位和数量等进行了严格限制。为了既不违反条约规定,又能迅速扩充实力,各签约国都搞了许多小动作。英国建造的所谓条约型巡洋舰按190毫米炮设计,均可先装152毫米炮以使之成为轻巡洋舰,以待条约失效后迅速改装大口径炮。日本建造的轻巡洋舰也是这样,虽按5座双联装203毫米炮设计,但装有5座三联装155毫米主炮以掩人耳目。另外,当时的巡洋舰普遍装备有水上飞机,一般每舰载2架左右,个别可载4架。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决定军事胜负的重要战争,遍及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和太平洋。二战爆发时,英、美、日、法、意、苏、德7个国家的190多艘巡洋舰出现在各个海战场上,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搏杀。此时由于巡洋舰五花八门、大小不一,人们便将其分成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重巡洋舰就是主炮口径在203毫米以上,排水量超过1万吨的巡洋舰;而主炮口径在152毫米以下,排水量在1万吨以下的巡洋舰则称为轻巡洋舰。由于战争的需要,德国后来用快速商船和辅助舰船改装成一种用于保卫己方海上交通线和对己方舰船进行护航的辅助巡洋舰。不久,各国发现这种用于巡航作战的辅助巡洋舰很有用处,于是纷纷效仿。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巡洋舰继续朝着大型化、高速度方向发展,不仅改善了自身的装甲防护,加强了防空、反潜火力,应用了雷达和声呐等新技术,而且出现了一批攻防平衡的新型巡洋舰。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登上“海洋霸主”宝座后,巡洋舰改换门庭充当起“卫士”角色。为了有效防御来自飞机和潜艇的威胁,保护航空母舰编队安全,巡洋舰加强了对空和对潜防御,出现了一批“攻守平衡巡洋舰”。诸如美国的“巴尔的摩”号、“克利夫兰”号巡洋舰,有很强的攻击和防卫能力。而雷达和声呐的使用,使巡洋舰可以及时侦测到来袭的敌机或舰艇,且不受夜晚或浓雾限制,就像为自己安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二战过后,大批巡洋舰开始退役。就连美国这样的海军大国,也仅存20艘重巡洋舰,而将另外20艘重巡洋舰和40艘轻巡洋舰转入预备役。在此基础上,各国都对巡洋舰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使它从动力装置、指挥系统、操作系统、武器攻击系统等方面实现更新换代,最终达到武器导弹化、技术指挥电子化和高功率动力装置的自动化。各国建造的巡洋舰可分为重、轻型或大、中型两类。所谓重型巡洋舰,其排水量为1—3万吨,多采用核动力推进,主要武器是巡航导弹、区域防空导弹、反潜导弹、反潜鱼雷和直升机等。这类巡洋舰主要用于为航母护航或自行编队,进行远洋作战。轻型巡洋舰排水量在1万吨以下,武器和重型巡洋舰差不多,主要区别是采用常规动力推进,舰型及总布置接近于驱逐舰。其主要使命也是护航,有时也作为编队指挥舰存在。

1953年,美国在其重巡洋舰“巴尔的摩”号上装了“天师星-I”导弹发射装置,使巡洋舰进入导弹化时代。1955年到1956年间,他们改装了两艘“波士顿”级巡洋舰,在舰上装备了导弹武器。1958年到1959年间,他们又对两艘巡洋舰进行改装,装备了高射导弹、反潜导弹,使之能应对空中和水下潜艇的攻击,从而从巡洋舰中分化出新型的巡洋舰——防空巡洋舰和反潜巡洋舰。加之直升机在巡洋舰上的应用,使得巡洋舰的耳目作用范围更加广阔,同时巡洋舰还保留了鱼雷发射管和舰炮武器。由于美国对巡洋舰的改装使巡洋舰作战能力提高很多,1955年,英国也开始对巡洋舰进行改装,在上面装备了舰对舰导弹和防空导弹。法国也不甘示弱,专门建造了防空巡洋舰,并把原有的部分轻巡洋舰改装成防空巡洋舰。此种防空巡洋舰以高炮为主要武器,舰上装有8门口径为127毫米双联装炮和其他辅助火炮,并装有1架直升机。

1954年,核潜艇的建成为水面舰艇动力装置的改进提供了途径,不久,核动力开始用于水面舰船。1957年12月2日,1.7万吨的巡洋舰“长滩”号开始动工,1959年下水,1961年正式服役。这艘美国巡洋舰不仅是首次使用核动力的海军水面舰船,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第一艘新式巡洋舰,它的诞生在巡洋舰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成功范例。在它与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和第一艘核动力驱逐舰“班布里奇”号编成世界上第一支核动力特遣舰队作环球航行时,根本没用任何燃料、食品或其他物资的中途补给,从而使这种巡洋舰能够远离基地长期在海上活动。

目前,拥有巡洋舰的国家有四个,分别是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和秘鲁,在役巡洋舰共有7级36艘,全部为导弹巡洋舰。其中美国是世界上拥有导弹巡洋舰最多的国家,拥有1级27艘,全部为常规动力导弹巡洋舰。“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是目前唯一在役的1级导弹巡洋舰,它是首次装备“宙斯盾”系统的舰艇,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海军舰队对空防御的难题,并在现代军事技术方面领先。“宙斯盾”系统由6大部分组成:相控阵雷达、指挥决策系统、武器控制系统、导弹火控系统、导弹发射系统以及战备检查系统。它的特点在于反应极快、具有搜索、跟踪和制导等多种功能,并能同时跟踪和处理空中、水面或水下近百个目标,是目前其他作战指挥系统望尘莫及的。除“宙斯盾”外,“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还装有一座远程对空警戒雷达、一部球首声呐、一部拖曳声呐,并有一套全集成的自动电子战系统,配有快速箔条诱饵发射装置。它的攻防火力很强,安装两座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垂直发射系统平时储存导弹,发射时,只要打开甲板发射口盖,接通发射电源,导弹即可腾空而起。因为发射口盖为塑料制品,紧急时不用掀盖也可发射,反应极快。两个导弹库按垂直发射方案装有122枚导弹,可混装“战斧”导弹、“标准-2”型对空导弹、“阿斯洛克”反潜导弹。舰艉有2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架。该级舰还装备2座新颖的MK45型127毫米舰炮,2座“密集阵”6管20毫米近程防御系统,每分钟可发射3000发炮弹。反潜武器有“阿斯洛克”导弹、2座MK32三联装鱼雷发射管,装备2架反潜直升机。由于作战能力全面,使其“具有划时代的战斗力和生命力”,被誉为“当代最先进的巡洋舰”。

美国导弹巡洋舰的成功刺激了前苏联人对导弹巡洋舰的研制,他们先后建造了7个级型的巡洋舰,分别为“斯维尔德洛夫”级、“肯塔”级、“克列斯塔I”级、“克列斯塔II”级、“卡拉”级、“光荣”级、“基洛夫”级。这7级中,只有“基洛夫”级是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其他级型为常规动力巡洋舰。“基洛夫”级是世界上最大的导弹巡洋舰,也是世界上第一艘装备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水面舰艇。它于1975年开工建造,1977年12月下水,1980年7月服役,这种核动力巡洋舰的排水量大约为2.5万吨,比美国新建成的核动力巡洋舰大一倍,采用核动力推进,使前苏联的巡洋舰发展到新的水平,从而能够在远洋持续航行单独执行任务,并成为航空母舰特遣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意大利和秘鲁还各拥有1艘导弹巡洋舰。意大利海军中的唯一一艘导弹巡洋舰也可称为直升机母舰,它担负着防空和反潜的双重作战任务。而秘鲁海军的导弹巡洋舰“德鲁伊特尔”级“格劳海军上将”号是目前世界上最老的在役舰只之一,它于1939年由荷兰建造,1944年下水,直到1953年才作为防空巡洋舰服役,1973年秘鲁购进该舰,并于1985年至1988年重回荷兰进行耗资1.4亿美元的大修和改装,在当时是作战能力较强的导弹巡洋舰。今天,它已经是一艘有着60年舰龄的战舰,即将成为历史。

从世界海军的发展趋势看,未来的巡洋舰在海军舰艇中的地位将不会改变,在航母编队中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巡洋舰的吨位将维持在目前水平上,并向精品化方向发展。另外,它的功能将与驱逐舰趋同,具有隐身、战区导弹防御、与航母和两栖舰协同作战和强大的对陆攻击功能。粒子束、激光、电磁炮等新概念武器,将优先在巡洋舰上得到应用,采用模块化设计后,它的信息化程度将会更高。

2.“理想型巡洋舰”——战列巡洋舰

在巡洋舰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中,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战列巡洋舰。那是具有科学幻想精神的英国皇家海军在20世纪初,以“理想型巡洋舰”为名义设计的。它是将战列舰的强大火力和巡洋舰的高机动力结合在一起,在装甲巡洋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功能性很强的新型战舰。战列巡洋舰与装甲巡洋舰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武装,它的主炮口径比装甲巡洋舰大,在主炮口径大小和威力方面可与战列舰相媲美,但其防护装甲比战列舰薄,这方面省下来的重量被用在更强大的驱动装置上,正是因为有了高战术机动性,它比任何巡洋舰级别的船只武力都强,而比更大的船速度更快。

这些战舰的设计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德两军的交战中,战列巡洋舰为英军立下了卓越功勋。1914年12月8日8时许,在福克兰群岛海域的德国“格奈瑟瑙”号和“纽伦堡”号向斯坦利港进军,搜索并用炮火拿下无线电台。与此同时,英国海军正在港内加煤准备南行,他们在信号塔上看到了两艘德国巡洋舰,但因准备不够充分,不能马上出击。9时20分,英舰“卡诺珀斯”号开始进行间接瞄准射击,但因距离太远打不到敌舰。不一会儿,驶向港口入口处的“格奈瑟瑙”号看到了英国战列巡洋舰的三柱形桅杆,马上用信号旗发出警报。就在英国人吹哨集合进入“临战状态”,轮机兵赶紧备好足够的蒸汽时,德国人已经退出15海里了。

这时,海面上风平浪静,能见度很好,所有因素都有利于英国军舰的追击。中午12时50分,处在德军队伍最后的“莱比锡”号已经处于英军射程之内。德军总指挥施佩认识到英国战列巡洋舰上占优势的12英寸炮很快就会开火,如果继续保持兵力集中,自己的处境相当危险。于是他决定牺牲自己的3艘主要军舰,以便让3艘较小的驱逐舰逃跑。于是,这3艘军舰分散着驶向南方,巡洋舰“格拉斯哥”号、“康沃尔”号和“肯特”号紧随其后。正如施佩所料,英国战列巡洋舰在追击战中保持大于敌舰最大射程的1000码距离,有条不紊地把2艘德国装甲巡洋舰打得动弹不得。当日16时17分,“沙恩霍斯特”号烈焰熊熊,向右舷严重倾斜,不一会儿就带着所有水手沉入海底。17时30分,“格奈瑟瑙”号的速度只有5节了,舰长命令打开海水门,使军舰很快沉入海底。但是,他们的牺牲是徒劳的,因为那3艘较小的德国驱逐舰有2艘很快就被赶上并摧毁了。英国人回到斯坦利港,他们的军舰只受了轻伤,人员伤亡也很少。在这次海战中,英国军舰消灭了德国海军在北海以外的最后一支主要水面部队。

当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战舰在与德国战舰交手的过程中,也并非没有贻误战机的时候,比如多格滩海战,由于英军指挥官和下级在配合上的失误,就使德国人的战舰逃过一劫。

1915年1月,德国将领希珀得到命令,要求于1月24日凌晨对多格滩一带进行侦察,截击和摧毁这一区域的任何英国侦察军舰。他手中的兵力是3艘战列巡洋舰和1艘装甲巡洋舰,并且有6艘轻型巡洋舰和20多艘驱逐舰的支援。按理说,这样的兵力已经足够强大。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英国人早已从苏格兰到多佛尔海峡一带分布的无线电测向台截获了德国人水面和水下的大部分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