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庇塔乌斯:“最理想的家居是什么样子?”庇塔乌斯回答说:“既没有什么奢侈品,也不缺少必需品。”不过分追求奢侈品,满足于必需的生活品,这其实是说智者应该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必需的东西,不要为了追求什么奢侈品而弄得闷闷不乐,不知足的人是很难得到满足的,对自己的生活不满足的人又怎么会有快乐呢?
所以,知足常乐是一种很好的人生态度,不要因为暂时的困难、贫穷而悲伤,止步不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持乐观的心情。因为,知足的人并不贫穷,有了热情一切就都有希望。
给心灵建一间憩息的房子
哲学家马卡斯·奥里欧斯说:“人们为自己寻找退避之所:乡间、海边、山上的房子,你们也一定非常希望得到这些房子。殊不知这是一种平凡人的做法,因为无论何时你想退避独处时,其力量是在你自己手里。一个人想退到更安静、更能免于困扰的地方,莫过于退入自己的灵魂里面,特别是沉潜在平静无比的思绪里。我敢肯定地说,除了宁静是心里的最好状态外,别无他物。那么,马上退避,重整你自己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几天,有人说杜鲁门总统比以前任何一位总统更能负荷总统职务的压力与紧张,认为职务带来的很多难题并没有使他“衰老”或吞蚀他的活力,认为这是很不简单的事。杜鲁门的回答是:“我的心里有个掩蔽的散兵坑。”他又说,像一位战士退入散兵坑以求掩蔽、休息、静养一样,他也定时地退入自己的心理散兵坑,不让任何事情打扰他。
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需要有一间恬静的房子,像是海洋深处不受侵扰的安静中心,无视海面兴起的惊涛骇浪,安然地享受自己宁静的天地。
安德鲁·杰克逊,1837年曾任美国总统,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客之一,这里是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
他妻子死后,杰克逊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变得非常担忧,家中已经有好几个人死于瘫痪性中风,杰克逊因此认定他必会死于同样的症状,所以他一直在这种阴影下极度恐慌地生活着。
一天,他正在朋友家与一位年轻的小姐下棋。突然,杰克逊的手垂了下来,整个人看上去非常虚弱,脸色发白,呼吸沉重,他的朋友走到他身边。
“最后它还是来了,”杰克逊乏力地说,“我得了中风,我的整个右侧瘫痪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朋友问。
“因为,”杰克逊答道,“刚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几次,一点感觉也没有。”
“可是,先生,”和杰克逊下棋的那位姑娘说道,“你刚捏的是我的腿啊!”
有时候,我们就会因为太紧张而对生活进行一些错误的判断。所以我们需要修建一座内心的恬静房子,适当地让自己放松和休息,它的功用就像消除心理压力的一间厢房一样,消除你的张力、忧虑、压力、迫力与拉力,使你清新焕发,让你平常日子的世界里,更充分地准备应付第二天。
相信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处恬静的中心,从不受外扰移动,像轮轴的数学中心点一般,永远保持固定不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发掘这个内心安静的中心点,并且定期地退到里面去休息、静养、重整活力。
平常心,拓展人生的宽度
做人如登山,每个人都是从山底出发,仰望着那看似高不可攀的峰顶。只要心怀一颗平常心,勇敢地在人生的旅途中开拓进取,在某一时刻蓦然回首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到达人生的顶峰,可以“一览众山小”。
做人常怀一颗平常心,如果没有平常心,行走在人生中就会患得患失、自私自利、心灵难有真平静。修平常心,是为了更好地进取,否则人生将在原点打转,永远看不到山顶的风景。
平常心让幸福成为一种沉淀心底的感觉,随时随地都可以漾起微波,在人的心底荡起层层涟漪。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做小吏,于城东开荒种地,在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苏轼写下了一首通透的小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中描述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特别是其词注更是有几分禅性:“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余独不觉”表现出诗人旷达超脱的胸襟。面对人生的沉浮、利害得失、情感的忧乐,他的理解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就是一种对人生深度理解后心灵的回归,心与天地同呼吸,与万物共命运,和谐共存,从而达到的平常心境。
当然苏轼的平常心并不是对命运的妥协,并不是丧失进取,即使仕途失意,他依然在文学路上不断前行,最终达到顶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星。
苏轼就是在平常心中不断进取的典范。为人具有平常心,他就能不以物喜,不以己忧。波澜不惊,生死不畏,利不能诱,邪不可干,就能潇洒地活在世界上,不为物累,不为人忙,只求心中的一份安宁与惬意。
拥有一颗淡定的平常心,也并不是让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人其结果是身心的怠惰与生命的枯萎,而平常心绝不是让生命枯萎,它更是让生命之花在惬意、平和中傲然绽放。
因此,在平常心这份土壤中,生长着一份淡然的心境,也只有在生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平常心的可贵。如果你持一种悲观颓废、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你就会如苍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随时可能迷失方向,甚至还会颠覆、夭折。
如果你以轻松、明朗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以勇锐盖过怯懦,以进取压倒苟安,你的人生将阳光普照、鸟语花香。是的,我们不能决定人生的长度,但我们可以用平常心拓展人生的宽度。
除了内心的喜乐,一切得失都不重要
我们每天都要经历不同的事情。随着事情的好坏,我们的心情会跟着起伏。于是,从表面上来看,是事情在影响着心情。但是,事情的存在是客观的,不论你心情好坏,你都不可能让已经发生的事情消失或者发生改变。所以,我们所谓的“好”与“坏”,不过是通过自己的心里给事物下的定义。好的程度,坏的程度,也是按照你的心情来衡量的;事情对你产生的影响,也是你通过自己的内心来判断的。你内心的判断,决定了你的态度、心情和命运。
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同样,生活可能反馈给我们的影响,也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如果内心是悲观的、消极的,那么我们从生活中接收到的一切信息都将是伤感的、带着痛苦的;如果内心是乐观的、积极的,那么不管生活给予了我们什么,我们都能感觉到同样的幸福和快乐。
有一位哲学家,当他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总是觉得自己很快乐,很幸福。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这样的生活也能算是幸福吗?”哲学家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哲学家一个人,但是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这样的生活你还觉得幸福吗?”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让人觉得幸福呢?”
几年后,哲学家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幸福吗?”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费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些花,种些菜。这些乐趣呀,数之不尽啊!”
后来,那人遇到哲学家的学生,问道:“你的老师总是觉得自己很幸福,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学生笑着说:“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福由心生。我们的心灵就如同一块磁石,积极乐观的心灵,吸引过来的总是幸福和快乐;消极悲观的心灵,吸引过来的总是伤感和悲痛。幸运的人,并不是命运的天平总是倾向于他,而是他在内心里不停地呼唤幸运,所以他最终获得了幸运;不幸的人,一遍又一遍地诅咒生活,本来并不悲惨的生活,却因为悲观的心灵而将生活弄得乱七八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