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建安七子阮籍曾经写过一句名言:“隋炀可怜为皇帝,安石不幸做相公。若使二人皆布衣,一为名士一文雄。”这句话,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找到自己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才有精彩与幸福可言。
的确,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甚至自暴自弃,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因此,如果你想要成就自我,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李辉初到南方时,曾为找工作奔波了好长一段时间,起初他见几个跑业务的同学业绩不俗,赚了不少钱,学中文专业的他便找了家公司做业务员,然而辛辛苦苦跑了几个月,不但没赚到钱,人倒瘦了十几斤。同学们分析说:“你能力不比我们差,但你的性格内向、言语木讷、不善交际,因此不太适合跑业务……”
后来李辉见一位在工厂做生产管理的朋友薪水高、待遇好,便动了心,费尽心力谋到了一份生产主管的职位,可是没做多久他就因管理不善而引咎辞职。之后,李辉又做过公司的会计、餐厅经理等,最终出于各种原因被迫离职跳槽。
最后,李辉痛定思痛,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不再盲目追逐高薪或舒适的职位,而是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凭借自己的中文系本科学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应聘到一家刊物做了文字编辑。这份工作相比以前的职位,虽然薪水不高,工作量也大,但李辉却做得非常开心,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几个月下来,他就以自己突出的能力和表现令领导刮目相看,器重有加。回顾以往的工作历程,李辉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应当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味地追逐高薪、舒适的工作,曾让我吃尽了苦头,走了不少弯路。事实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结合自身条件,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去选择相应的事来做。放弃那些不适合自己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
生活不是试跑,也不是正式比赛前的准备运动,生活就是生活。按自己的方式选择生活,放弃不适合自己的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生活的喜悦,才能享受自己生命的快乐。
2002年,梭罗博物馆通过互联网做了一个这样的测试,题目是: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为了便于不同语种的人识别和点击,他们在题目的下面贴出16面国旗。到5月6日(梭罗逝世纪念日),共有467432人参加了测试,其结果是:92.3%的人点击了“否”;5.6%的人点击了“是”;2.1%的人点击了“不清楚”。
这一结果出来之后,非常出乎主办者的预料。大家都知道,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没有像他的大部分同学那样,去经商发财或走向政界成为明星,而是选择了瓦尔登湖。他在那儿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原始而简朴的生活。他在世44年,没有女人爱他,没有出版商赏识他。生前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他写作、静思,直到得肺病在康科德死去。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世界上竟有那么多的人认为他的生活并不糟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羡慕起梭罗呢?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梭罗博物馆在网上首先访问了一位商人。
商人答:“我从小就喜欢印象派大师高更的绘画,我的愿望就是做一位画家,可是为了挣钱,我却成了一位画商,现在我天天都有一种走错路的感觉。梭罗不一样,他喜爱大自然,他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大自然,他应该是幸福的。”
接着他们又访问了一位作家,作家说:“我天生喜欢写作,现在我做了作家,我非常满意;梭罗也是这样,我想他的生活不会太糟糕。”后来他们又访问了其他一些人,比如银行的经理、饭店的厨师以及牧师、学生和政府的职员等。其中的一位是这样给博物馆留言的:“别说梭罗的生活,就是凡·高的生活,也比我现在的生活值得羡慕,因为他们没有违背上帝的旨意,他们都活在自己该活的领域,都做着自己天性中该做的事,他们是自己真正的主宰,而我却在为了过上某种更富裕的生活,在烦躁和不情愿中日复一日地忙碌。”
这个测试反映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永恒的矛盾: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与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之间的矛盾。一个人只有在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遵循自己内心的意愿生活,他才能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快乐,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
作家周国平在《碎句与短章》一书中写道:我相信,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人的禀赋和能力的基本性质是早已确定的,因此,在这个世界上必定有一种最适合他的事业,一个最适合他的领域。……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真正的生活就是全心全意做你喜爱的事,没有任何矛盾,不必在你所做的事及你必须做的事之间交战。文学家胡适先生有一个比方:譬如一个有做诗天才的人,不进中文系学作诗,而偏要去医学院学外科,那么,文学院便失去了一个一流的诗人,而医疗界却添了一个三四流甚至五流的外科医生,这是国家的损失,也是他自己的损失。这真是一个妙喻。显然,一个人没有客观地评估好自己,就不能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也就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停下来,问问自己——“你在忙什么”
也许我们每天都很忙,忙着工作,忙着生活,但有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究竟在忙什么,这样忙碌究竟值不值得?一位著名的时间管理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次讲关于时间管理的课上,这位专家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他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真的吗?”专家笑着问。然后又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又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专家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再问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学生们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好极了!”专家再一次称赞他的学生们。然后,专家从桌底下又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进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专家问他的学生们:“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可以得到什么重要的启示呢?”
课堂上一阵沉默,后来有位学生站起来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挤一下时间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专家听完,点了点头,微笑道:“说得很好,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这位专家有意停顿了一下,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视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的话,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再把它们放进去了。”
“鹅卵石”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我们的人生就好像装水的罐子一样,如果放了太多琐碎的东西,就很难再放进去重要的东西了。因此,在每天忙碌奔波之余,我们不妨停下来,多问问自己究竟在忙什么?有没有忙于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才能够更充实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你懂得呵护自己的心灵,并与它时常对话吗?
这世上,每个人都有或这或那的缺陷,世间没有完美的人。这样想来,不是为自己开脱,而是使心灵不会被挤压得支离破碎,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美好认识和执著追求。
别跟自己过不去,是一种精神的解脱,它会促使我们从容走自己选择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真的,假如不痛快,就要学会原谅自己,这样心里会少一点阴影。这既是对自己的爱护,又是对生命的珍惜。
曾有人问古希腊大学问家安提司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什么呢?”他回答说:“同自己谈话的能力。”
同自己谈话,就是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人生是由一连串无聊的符号组成。”的确,我们生活大多很普通,有时,看似很正常的生活,感受上却似走进生活的误区。有点儿浑噩,有点儿疲惫,有点儿茫然,有点儿怨恨,有点儿期盼,有点儿幻想,总之,就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绪、感受占据了内心的思想、生活,而懒得去理清。
所以,我们总是在冥冥之中希望有一个天底下最了解自己的人,能够在大千世界中坐下来静静倾听自己心灵的诉说,能够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为我们开辟一方心灵的净土。“万般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
事实上,我们不就是自己最好的知音吗?世界上还有谁,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呢?还有谁比自己更能替自己保守秘密呢?朋友,当你烦躁、无聊的时候,不妨和自己对对话,让心灵退入自己的灵魂中,使自己与自己亲密接触,静下心来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问问自己:“我为何烦恼?为何不快?满意这样的生活吗?我的待人处世错在哪里?我是不是还要追求工作上的成就?我要的是自己现在这个样子吗?生命如果这样走完,我会不会有遗憾?我让生活压垮或埋没了没有?人生至此,我得到了什么、失落了什么?我还想追求什么……
这样,在自己的天地里,你可以慢慢修复自己受伤的尊严,可以毫无顾虑地“得意”,可以条分缕析地剖析自己、感动自己、征服自己。
与自己对话,是一种人生的成熟、一种心灵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