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掌故发现
2967900000002

第2章 考古探密(2)

相传在那个时候,有两位老人不甘心那些珍贵的书籍被付之一炬,便冒着生命危险携带了大量的书籍,来到了湘西的大山中。在沅陵西北15公里,有一座二酉山,在山腰的绝壁处,有一座二酉洞,两位老人便把书藏在了洞中,后来就有了“书通二酉,学富五车”这句成语,意思是读了二酉洞里的藏书就能够成为一个博学的人。但是至今并没有在此发现过任何书籍,可距此50公里的里耶镇的古井里,却发现了大批秦简,书通二酉,会不会指的就是这口古井呢?

那么这36000多枚秦简到底隐藏了多少秦王朝的秘密呢?

在秦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2200年以前的乘法口诀表,竟与现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诀表有着惊人的一致。其中,古人的乘法口诀表里还涵盖了“二半而一”这样的分数运算,这是不同于现代教科书的地方。

秦简中有一张迁陵县衙的罚款单据,其中的“一盾”、“一甲”是指数额,意思是让犯错的人缴纳一副盾牌或是一副铠甲。

“数耐”就是刮去胡子和鬓角,这可不是美容,在2200年以前,这是一种近似毁容的刑罚。把错误写在脸上,让别人都知道他是个受刑罚的人。许多出土的青铜剃刀至今仍然锋利,不知它们在当年刮去过多少人的胡子和鬓角。

秦简中还记载了迁陵县武器库里面弩的存量。沅陵的弩箭数量和库存的余量记载得非常详细。弩箭是当时战争中最先进的武器,射程可以达到300米,从青铜箭镞上做工精致的血槽上看,它的杀伤力是相当强的。

秦简中还有关于奴隶买卖活动的记录。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3年)二月的一天,迁陵守丞向上级政府请示买的奴隶数目是否合乎法律。这段文字说明了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这里仍有奴隶买卖的活动。

秦王朝在中国的历史中仅仅存在了15年,里耶秦简出土之前,想要触摸那段历史,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种奢望。如今,36000多枚秦简,几十万字的文献资料,让这段尘封了2000多年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6.揭开秦陵“文官俑”的面纱

秦兵马俑发现后,轰动了海内外,这个庞大的地下军阵所展现的2000多年前秦朝的国威与军威,令世人震撼。但令人遗憾的是,秦兵马俑皆属“武”类,所发现的六七千件秦俑中,居然没有一个文职人员。难道偌大的秦王朝真是“武夫”的世界吗?另外,秦王朝的中央机构在哪里?这些对于考古学家们来说,都是解不开的谜。

2000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秦陵封土西南角的石榴园里发现了一个神秘的陪葬坑。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古钻探,这个被编号为K0006陪葬坑的基本情况已经摸清:其平面略呈“中”字形,东西走向,由斜坡道和前后室组成的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陪葬坑,总面积144平方米。坑内壁面皆嵌厢木,地铺木地板,坑上则覆盖着长方体的棚木,其上再加盖芦席,芦席上覆土。斜坡道平面呈梯形,宽3米~4.6米,长12米;前室南侧有一长4米、宽2.9米的厢房;后室则呈矩形,长20.6米,宽3.8米。从钻探的情况看,前室里有彩绘的陶俑,后室发现马的骨骼。发现的这些彩绘的陶俑和兵马俑有什么关系呢?石榴园里的这个陪葬坑又是一个什么性质呢?为什么它离秦始皇陵这么近?

根据文献记载,秦始皇陵原有许多异常宏伟的地面建筑,但均毁于大火。截止目前,考古工作者在秦陵的附近已勘探出了180个左右的陪葬坑,其中陵园里面大约有60多个,根据现在发掘的情况看,均有火烧的痕迹。历史上关于秦始皇陵被焚毁有三种说法,普遍认为是毁于项羽之手。项羽入关后,由于时间仓促,虽未能对秦始皇陵进行大规模的盗掘,但纵火焚烧了秦陵的地面建筑;另外两种说法则认为是地下的沼气导致的自燃或是秦代的一种葬仪。考古工作者曾在秦陵一个陪葬坑的过洞里发现一个土坯的炉子,据说,这可能是引火的炉子。

然而,K0006陪葬坑的发掘使秦陵毁于火的说法多少有了一些反面的佐证。因为在整个发掘过程中,丝毫没有见到火烧的痕迹。这也是目前陵园已发现的惟一没有被焚毁的陪葬坑,它的结构遗迹保存较好。目前在这个陪葬坑的前室里共出土了12件陶俑,其中有8件文官俑,4件御手俑。这12陶俑皆戴红色的“臃颈”(围巾),穿交领右衽长袍,足登方口翘尖长履,从服装形制上看与兵马俑差别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12件陶俑全都戴着单板或双板的长冠,都是“当官的”。

秦俑坑出土的大批兵马俑则只有一部分戴冠,不同的冠式代表着不同的地位。秦代共有20等爵,但从秦俑目前的发现来看,现在只见到了4种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不戴冠、戴单板冠、戴双板冠和将军。按记载,7级以上就为上爵,而戴双板冠是8级爵位,可见这个陪葬坑中出土俑的级别是很高的。

这12件陶俑有10件是一字向北俯倒,一件位于前室的东壁,面西而立,另一件则独自站立于南侧厢房,这件俑戴双板冠,留着八字小胡,发式和其余11件有着明显的区别,显然是这个俑坑的“领导”,一个人独享着一间办公室。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领导”的表情极其特殊,从正面看,面色严肃,一脸的威仪。而侧面观之,则会发现他嘴角含笑,满心欢喜状。至于那些文官俑,也是表情不一,有的心事重重,似乎前途未卜;有的则暗自窃喜,像是刚刚得到了一点小利;有的满怀愤懑,是对小人得志的那种愤懑;有的则表情平静,一副超脱的姿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显然他们同朝为官,却是各怀心事。

在刚开始钻探时,考古工作人员认为这个陪葬坑仅是一个马厩坑而已,这里可能供养着供秦始皇乘御狩猎的御马。至于陶俑,就是饲马人。但随着发掘的不断深入,这一观点渐渐被否定。按《礼记》记载,古时西南为“奥”,这里往往是尊者或长者所居住的地方。从已经出土的文官俑看,他们的右腋下都挂着模拟的陶削(小刀,用以刮掉竹简上的字)和长方形的袋囊,里面用以放置磨刀石。而俑的左臂肘与腰间有一圆孔,原似夹有东西,应为竹简等物。这种形制的秦俑也从来没有发现过。出土的文官俑皆双手笼于袖中,做立姿态,整体看上去毕恭毕敬,一副随时待命的样子。皇上有什么旨意,他们马上就会拿出竹简记载下来,如果写错则立即会用“削”刮掉重写。

在南侧厢房,还发现了4件“铜钺”,刃部锋利,有竹柄的痕迹。“钺”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具“代表”和“象征”之意,仪仗队里经常可见斧钺之物,它往往象征君权神授、军事征伐。在执行刑罚时,有“钺”则可先斩后奏。此前,也仅在2号坑发现过一件“钺”。

秦始皇陵周围的陪葬坑均为某种机构的象征,经过专家认证,这个陪葬坑是秦代的三公九卿中的廷尉,是掌刑辟、主刑罚的要害机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备的官僚政治机构。秦代的中央机构以三公九卿为首脑。遗憾的是,自1974年秦兵马俑发现以来,就一直没有找到这些关键性的机构,直到K0006陪葬坑发现才有所改变。

秦始皇陵耗时30余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工程之一,地面上有高耸的封土,连绵的城垣,雄伟的宫殿庙宇,地下有穿三泉而建的地宫。虽然屡经世事更迭,往日盛况空前的陵园在地面上几乎荡然无存,但那深邃而神秘的地下世界始终对这个世界充满着诱惑。从兵马俑的发现到铜车马的出土,从铠甲坑的问世到百戏俑的露脸,秦始皇陵以它不断出土的绝顶文物令世界为之瞩目。

尽管还有一些专家对这个新发现的陪葬坑的性质持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可否认,这次K0006陪葬坑的发掘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秦俑永久的魅力,相信不远的将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秦始皇陵将不断掀起它神秘的面纱。

7.汉阳陵为何埋藏了千年的微笑

统一后的秦帝国仅仅延续了15年,就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一个亭长出身的下层军官,建立了像秦一样强大的汉王朝,史称西汉,它的都城长安在今天西安城的西北方向。长安作为西汉政治和军事中心的地位保持了200多年。

今天,在渭水北岸的咸阳原上,与汉代的长安城遗址隔河相望,排列着9座汉代帝王的陵墓。最东边的一座是汉阳陵,它的主人是西汉第四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历史上有一个被人称颂的时代——“文景之治”,正与这位皇帝有关。20世纪90年代,一个偶然的原因,迫使考古学家开始了汉阳陵从葬坑的发掘,从而有机会揭开这段埋藏了2100多年的历史。

当时,汉阳陵从葬坑出土了一些陶俑,这些陶俑让考古队员非常激动,因为过去没有见过这样的陶俑。不见了秦始皇兵马俑的剑拔弩张,多了几分恬淡平和、灵气十足的神采。从这些陶俑的脸上就能看出来那时的社会氛围以及人们的心理。他们大都表情愉悦,似乎内心有一种得意的感觉。有的方脸盘、颧骨突出,很明显是彪形大汉;有的就是一个英俊少年,是一种世俗化、很富有人情味的艺术品,让人一看就感到这些陶俑和我们没有距离。

即使汉代的历史学家对汉景帝时代也有不同的看法。司马迁说它正逢国家“安危之机”,100多年后的班固却赞美它是一派升平景象。其实他们所说的并不矛盾。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对农民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接连下令,让士兵恢复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并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这些措施,促使经济迅速恢复。汉文帝统治时期,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他连续12年全免田租,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他还减轻刑罚,废除肉刑。

然而,到了汉景帝时代,他从父亲汉文帝手中接过来的并不是一份安定的江山。秦末的战乱虽然已经平复,但经济却迟迟没有得到恢复。与此同时,当年汉高祖分封的刘姓诸侯王与中央的矛盾逐渐明朗化。对此,汉景帝在当皇帝的第三年就采取断然措施,削弱藩王势力,继而平定了汉高祖的侄子吴王刘濞纠集的七国武装叛乱。另一方面,他依然遵循汉文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把田租定为三十税一。他还进一步减轻刑罚,以至一年内,全国断案只有400件。西汉的社会开始趋于稳定。

史书记载,汉景帝是一个崇尚节俭的皇帝,这一点从这些陶俑身上得到了验证。这些俑身高60厘米,大约只有真人的1/3。由于埋藏年代太久,他们身上的衣服连同木制的双臂早已化做了泥土。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透过这些裸俑,去探究节俭的背后。

汉景帝还表现出了帝王们少有的宽厚。他临死前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是释放了所有的宫女,让她们与家人团聚。应当说汉景帝一生并不是没有遗憾,面对北方匈奴的入侵,他能做的只有一再忍让。西风残照下的汉家陵阙里也许就深埋着他的遗恨。而最能告慰他的是埋在这片陵区最西边的——他的儿子汉武帝刘彻。刘启死后,凭借几代人休养生息积累的巨大财富,刘彻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他开疆拓土、北拒匈奴,使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第一个鼎盛时期。

8.马王堆:令人惊叹的西汉丝绸宝库

“当人们对历史感到困惑的时候,考古总会给人以惊喜。”被世人誉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正是这样一个“给人以莫大惊喜”的考古发现。1972年因此成为中国丝绸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它开创了中国丝绸考古的新天地。

1972至1974年发掘的马王堆西汉墓,共分为1号墓、2号墓和3号墓。其地理位置在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外,距市区约4公里。马王堆是西汉侯家族的墓地。在三个墓中,2号墓早在唐代被盗,3号墓因白膏泥密封不严,墓主仅存尸骨。只有1号墓不仅规模最为宏大,且保存也极为完好。

马王堆之所以名满天下,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出土了一具历经两千年而不朽的西汉女尸。据《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记载,这位丞相夫人出土时,可谓花团锦簇,煊赫一时。脸上覆盖着酱色织锦和素绢,两手紧握绣花绢面、盛满香料的香囊,手上还有一副绣有“千金”字样的“信期绣”手套,足穿绢袜和青丝履,内穿“信期绣”罗绮丝绵袍,外套细麻布单衣,然后从头到脚包裹着各式丝麻织物共18层,横扎9道丝带,最后覆盖工艺精湛的敷彩黄丝绵袍和“长寿绣”绛红绢绵袍各一件,一共是20层包裹。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厚葬了。

在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数量极大,仅1号汉墓内出土的纺织品和衣物就多达200余种。墓内的竹笥中盛满了各类纺织品,成件衣物58件,且有遗册相随,其中有:衣裙、鞋袜、露指式手套、香囊、绣枕、镜袋、瑟衣等汉代贵族生活起居用物。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质量之高,都是过去罕见的。

轻薄如纸的素纱衣是一种没有里的单衣,以华美的绒圈锦作为衣襟的贴边,一般穿在长袍的外面。这件国宝级单衣仅重49克,充分体现了西汉高超的缫丝技术。目前现有的复制技术还达不到它的重量。

几种属于经二重提花物的绒圈锦也非常令人称道。这种锦花型层次分明,纹样极具立体效果,外观华丽。在墓中出土的衣物中,主要用于衣衾的贴边、瑟衣、竽衣和绣枕的两侧。从图案上看,这种锦其实是双色的大几何纹做地,高圈的散点几何纹做花的两个层次的结合,一明一暗,一主一次,风格一致,上下呼应,显示了当时高超的设计水平。

马王堆出土的“朱红杯纹四经绞罗”代表了汉初织制绞罗织物的高超技艺。汉代文献《释名》记载:“绮有杯文者,因其形如杯而称为杯文。”当时的耳杯为椭圆形,两侧带耳,方便手捧。将之反映到丝织品的纹样上来,耳杯的圆弧则变成了直线。从战国至西汉初年出土的墓葬,尤其是马王堆1号汉墓中发掘的绮织物(一种在平纹地上起花的织物)和罗织物来看,其中大量的由对称锯齿骨架组成的几何纹样,可能就是当时所称的杯纹。出土的这件朱红杯纹罗,用的是四经绞地上起二经绞花的复杂罗结构。这种结构的罗始创于商代,在战国、秦汉时得到广泛应用,并一直流行到唐宋时期。用以染色的朱砂是采用先进的研磨技术将其制成极细的颗粒,再敷在织物上的。十分可惜,四经绞罗与这种朱砂染色技术如今已经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