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掌故发现
2967900000004

第4章 考古探密(4)

关于朱元璋的地下宫殿建筑,由于史书失载,又缺乏必要的工程档案资料,加之在民间还有朱元璋葬于南京朝天宫或北京万岁山以及下葬时13个城门出殡等历史记载和传说,所以,几百年来,地宫一直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个谜。长久以来,民间还流传着一个说法,明孝陵的地下玄宫被盗了,一时间,各种猜测纷纭。

经过考古人员对明孝陵进一步开发研究,探索出一个惊世的发现:明孝陵布局呈“北斗星”型。

孝陵的神道弯曲幽长,有别于历代帝王的宽阔直接,一直使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并由此附会出很多传说。这一新发现解释了这一离奇现象: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宫、天象、星宿图的情况,意在“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的效果,而朱元璋尤其对天象崇仰,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设计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从平面图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与南北朝、辽代、唐代所绘制的“北斗七星”图是相同的。考古人员还发现,孝陵的地下玄宫也呈勺子状,而且朱元璋的安葬地确实在明孝陵,而非民间传说中的其他地方。

但是,这一说法遭到有关人士的质疑,其直接证据是弯曲的神道是明成祖朱棣所建,而非其父朱元璋亲为,“北斗七星”一说是巧合。还有学者提出朱元璋葬在明孝陵和灵谷寺中间。一时间难有定论。

但从明孝陵的选址情况来看在世界上特别是在我们中国的帝王陵址里面,孝陵是非常特别的。南京历来有金陵之称,明孝陵的地宫据说至今完好无损,它正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有朝一日它将让我们为它再度的辉煌而惊叹。

13.人去“楼”空的古城楼兰

对一个探险旅游者来说,新疆有一处地方是充满吸引力的。这就是被称为“沙漠中的庞贝”的神秘古城——西域古国楼兰。

古楼兰位于今新疆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是新疆最荒凉的地区之一。这里悠久的历史、天方夜谭式的传说是多么令人神往。它曾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又意外地出现,引起多少人的兴趣——许多中外游人和探险家都不辞辛劳地沿着丝绸之路向西进发,去一睹这座古城。

楼兰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枢纽,中西方贸易的一个重要中心。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这是文献上第一次记载楼兰城。西汉时,楼兰的人口总共有14000多人,商旅云集,市场热闹,还有整齐的街道,雄伟的佛寺、宝塔。然而当时匈奴势力强大,楼兰一度被他们所控制,他们攻杀汉朝使者,劫掠商人。汉武帝曾发兵破之,俘虏楼兰王,迫其附汉。但是楼兰又听从匈奴的反间之计,屡次拦杀汉朝官吏。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遣傅介子领几名勇士前往楼兰,设计杀死了楼兰王尝归,立尝归的弟弟为王,并改国名为鄯善,将都城南迁。但是汉朝并没有放松对楼兰的管理,“设都护、置军候、开井渠、屯田积谷”,楼兰仍很兴旺。东晋后,中原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无暇顾及西域,楼兰逐渐与中原失去联系。到了唐代,中原地区强盛,唐朝与吐蕃又在楼兰多次兵戎相见。“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可见,楼兰在唐朝还是边疆重镇。然而,不知在什么年代,这个繁荣一时的城镇神秘地消失了。

1900年3月,著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带领一支探险队到新疆探险,他们在沙漠中艰难行进。我国维吾尔族人爱尔得克在返回原路寻找丢失的铁斧时,遇到了沙漠狂风,意外地发现沙子下面有一座古代的城堡。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斯文·赫定。第二年斯文·赫定抵达这神秘城堡,发掘了不少文物,经研究后断定,这座古城就是消失多年的古楼兰城。

楼兰城的再现,引得各国探险家争相前往探险觅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国人亨廷顿、日本人桔瑞超先后抵达这座“有高度文化的古城遗址”,掠走了一批重要文物。

楼兰城从沙丘下被人发现了,但一个更大的谜团困惑着探险家们:繁华的楼兰城怎么会销声匿迹,由绿洲变成沙漠、戈壁呢?

1878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考察了罗布泊,发现中国地图上标出的罗布泊位置是错误的,它不是在库鲁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尔金山山麓。当年普尔热瓦尔斯基曾洗过澡的罗布泊湖水涟漪,野鸟成群,而今却成了一片荒漠、盐泽。也就是说,罗布泊是个移动性的湖泊,它实际的位置在地图位置以南2纬度的地方。

普尔热瓦尔斯基部分解开了这个谜。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学工作者对楼兰进行了几次详细考察,终于揭开了这个被风沙湮没1600多年的“沙中庞贝”之谜,使人看到了它的本来面目。

楼兰古城的确切地理位置在东经89度55分22秒,北纬40度29分55秒。它占地面积为108000多平方米。城东、城西残留的城墙,高约4米,宽约8米。城墙用黄土夯筑;居民区院墙,是将芦苇扎成束或把柳条编织起来抹上黏土。房屋全是木造,胡杨木的柱子,房屋的门、窗仍清晰可辨;城中心有惟一的土建筑,墙厚1.1米,残高2米,坐北朝南,似为古楼兰统治者的住所;城东的土丘原是居民们拜佛的佛塔。

那么,罗布泊怎么会游移呢?科学家们认为,除了地壳活动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积了大量的泥沙而造成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汇聚在罗布泊的河口,日久天长,泥沙越积越多,淤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觅新道,流向低洼处,形成新湖。而旧湖在炎热的气候中,逐渐蒸发,成为沙漠。水是楼兰城的万物生命之源,罗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楼兰城水源枯干,树木枯死,市民皆弃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楼兰终于被沙丘湮没了。

楼兰的消失跟人们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也有关系。楼兰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汉、匈奴及其他游牧国家,经常在楼兰国土上挑起战争。楼兰为了本国的利益,过度垦种,使水利设施、良好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公元3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在今尉犁东南改道南流,致使楼兰“城郭岿然,人烟断绝”、“国久空旷,城皆荒芜。”

就这样,楼兰由一个可人的绿洲,一个楼兰人世代眷恋的家园,突然人去“楼”空,成了一片荒沙掩埋的废墟。

14.中国的南方长城在哪里

大禹时代,为了治理水患,人们修筑了最早的长城堤坝。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堤坝的基础上修筑了长城,开始用于军事目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北方一线的长城并加以巩固,形成人们常说的“万里长城”。据史书记载,秦朝以后各朝代都曾对长城进行过修建而明朝是修建长城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单就明朝修筑长城所用的土石,若拿来筑成一道宽1公尺高5公尺的大墙就可以环绕地球一周而足足有余。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北方长城。那么,有没有南方长城呢?

蜿蜒于湘黔交界的千里苗疆边墙,被专家确定为中国南方长城。长城与一般城墙不同之处有三:长度在数百里以上;不封闭;由许多城堡、墩台、关门、敌台、敌楼、城墙等组成防御工程体系。从这三点来看,湘黔交界的苗疆边墙完全符合长城的标准。

在北方的明长城也称边墙,每一“镇”(军防区)的边墙有长有短,北京保卫明十三陵的“昌镇”,有200余公里,与湖南“镇竿”一镇(古时凤凰)边墙的长度差不多。湘西长城不仅其防御体系与北方明长城一样,而且其军事机构设置、官兵制度也都相同,其为明长城的一部分无疑。

湘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区,是唐宋以后逐渐形成的一块较大的相对稳定的苗族聚居区。这一带苗族人民富有斗争精神,在明朝统治期间因不堪忍受压迫和欺凌,不断爆发反抗斗争。被统治者视为化外之民的“生苗”区,当时划定其地域界限为湘黔川三省交界的“经三百里、纬百二十里、周千二百里”的范围。为了加强对“生苗”区的控制,明朝统治者每次进行军事征讨后,便选择要地,在“生苗”区修筑碉堡、哨卡,“扼其险阻”,逐步形成了军事封锁线,人为地把“生苗”同“熟苗”、汉人区隔离起来。

据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6年),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控制“生苗”区,曾耗银4万多两,上自贵州铜仁、下至湖南保靖,修筑沿边土墙380华里,而今看到的边墙则是清代嘉庆年间逐步修复为石墙的遗址。边墙一般高2.3米、基宽1.7米、顶宽1米,墙道以乱石填实,碉堡高10余丈,建有青色片石堆砌的兵房数间。

沿着湘黔交界苗疆边墙来进行探访,发现这里的地名冠以“营”、“卡”的极为常见,如“阿拉营”、“靖江营”、“拉毫营”等,一些地段的边墙、碉堡、兵营遗址至今保存完好。所以,初步结果已证实明代建的南方长城的确存在。

15.中国古代货币是怎样演变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5000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6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但是,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而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