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人背后的悬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200000010

第10章 将相名流篇(2)

当时的共和党人包括马略党羽、庞培的部下、克拉苏的,甚至是苏拉和安敦尼的党羽,他们幻想复辟旧的共和制度。共和国的倾覆以及在其废墟上建立起来稍加伪装的帝国元首政治,使共和党死硬派深恶痛绝。元老院成为对立情绪的核心,因为许多元老因权力在新政权下被剥夺而感到气愤。

当时,在上流社会中流行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例如奥古斯都女儿及外孙女朱理娅都以放荡行为恶名远扬,这为嘲弄皇帝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共和党反对派在宫廷丑闻中找到了资料。因此,政府查禁罗马一切写作活动,严格规定什么东西不可以发表。这种限制和压制政策一直延续到公元26年。

奥古斯都曾利用麦凯纳斯集团大肆网罗一批御用文人,慷慨地为他们提供各种物资帮助,让他们为奥古斯都尽情讴歌,用文艺形式颂扬他的文功武治。但是对于著名的诗人奥维德,因违背了屋大维“重整道德”恢复古老风尚的政策,在他50岁那年被放逐到黑海之滨。

总之,上述理由均认为奥古斯都的侄孙是共和党反对派所杀害。但是,还有另一种说法。

第二种意见,认为奥古斯都的侄孙之死是宫廷内部争夺权力,相互倾轧的结果。有人怀疑是提比略和他的母亲李维娅所为。

提比略是李维娅与前夫所生。屋大维与提比略关系一直不和,李维娅多次劝奥古斯都立提比略为接班人,但都为屋大维拒绝。直到奥古斯都的两个外孙不明不白地死去以后,屋大维不得不按自己的妻子李维娅的要求,把她与前夫所生的儿子提比略·克劳狄收为养子,确定为自己的继承人。多年来提比略一直拥兵在外,并且与奥古斯都的关系很不融洽,加上他在行省的军队中有很大影响,因此有人怀疑是提比略所为,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我们从提比略后来的行为中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公元19年,提比略的侄儿盖尔玛尼库斯在东方神秘地死去。据说为叙利亚使节所杀,但他的侄妻阿格里披娜怀疑是提比略所为。提比略听信禁卫军长官的谗言,流放侄妻阿格里披娜及其两子。不久,提比略的继承人德鲁苏在公元23年被禁卫军长官塞哲那斯杀害,塞哲那斯篡位阴谋败露,元老院宣布将他处死。提比略为了镇压塞哲那斯的军事政变,严厉地实施“叛逆法”。法律规定:“从事阴谋、诽谤、造谣、中伤反对皇帝或者与皇帝家族一成员通奸,均处极刑。”从提比略开始,不设检察官,专门依靠私人告密者。由于提比略的鼓励,这些告密者使许多人丧生,受害者大多数是无罪的,在罗马人人自危。

在罗马宫廷中为了夺取最高权力,互相开杀戒的也屡见不鲜。例如皇帝克劳狄统治时期最坏的事件是他的妻子麦萨林娜的放荡不羁。她为克劳狄生了两个孩子:不列塔尼乌斯和屋大维娅。但是当麦萨林娜卷入推翻政权的阴谋时,克劳狄将她处死。后来他同他的甥女阿格里披娜结婚,她同前夫生了一个儿子叫多尼提乌斯,克劳狄收养了这个孩子,改名为尼禄,并且允许他在15岁时与继父同前妻所生的女儿屋大维娅结婚。公元54年,为了保证她的儿子就职登极,阿格里披娜毒死丈夫克劳狄。尼禄登极后命令他的野心勃勃的母亲自杀,没多久又迫使他的妻子死亡,与其情妇萨比娜结婚。尼禄许多行为表现罗马道德和情趣上的堕落,用塔西佗的话说:“罗马已经成为这样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所有丑陋和淫猥东西,在这里都找到了中心并且得到流行。”

关于奥古斯都的侄孙连遭杀害的原因,还须进一步研究探讨。

尼禄是纵火者吗?

尼禄是古罗马帝国时代克劳狄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他在公元54年还未满17岁时就被推上帝王之座。而在以后的岁月里,其因残酷的统治、骄奢淫逸的生活等劣行而成为罗马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

罗马大火发生在尼禄在位期间。那是公元64年7月18日,在罗马城内圆形竞技场附近,大火突然发生,并酿成一场可怕的大火灾。由于当时正刮着大风,于是火借风势迅速蔓延。肆虐的大火持续了整整9天,故被后人称为罗马历史上空前的大灾难。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吞噬了城内成千上万的生命财产,许多宏伟壮丽的宫殿、神庙及公共建筑物被烧成灰烬,而罗马人在无数次战争中掠夺来的奇珍异宝以及典章文集等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也毁于此劫。这场大火使全城14个区仅保存下来4个。有3个区被化为焦土,片瓦无存,其余各区也只剩下断瓦残垣、一片废墟。谁是这场大火的纵火者呢?古今的学者们对此问题颇有争议。

据当时流行的传闻,尼禄这个素有恶名的皇帝成为众矢之的,人们认为大火是尼禄下令放的。人们从他母后的行为,他登基后的所作所为及其火灾时的表现中寻找可证实这一点的依据。尼禄幼年丧父,由其母亲阿格丽品娜抚养成人。阿格丽品娜是个阴险毒辣、酷好权势的女人。出于虚荣和野心,她毒死了第二个丈夫而嫁给她的舅父即年事已高的皇帝克劳狄,从而成为皇后,此后不久又依仗其亲信近卫军长官布鲁斯的支持,迫使克劳狄废其亲生子布列塔尼,而立尼禄为帝位继承人。由于这一缘故,再加之年纪尚小,初登帝位的尼禄慑于其母后阿格丽品娜的权势。而稍长则对其母渐生怨恨,而且母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公元55年被废太子布列塔尼突然死亡,人们认为很可能是被尼禄指使毒死的。公元58年,尼禄结识了罗马一贵夫人波培娅·萨宾娜,这是个轻狂、毒辣的女人,塔西佗说她“美丽、聪明、财富,样样俱全,可就是缺少一颗真正的心”。由于这个女人的出现,尼禄提出与其妻奥克塔维亚(克劳狄之女)离婚。公元59年尼禄派人害死了其母阿格丽品娜。在此之后,尼禄的朝政日趋腐败,他在位初年的两大辅佐大臣近卫军长官布鲁斯和老师塞涅卡非死即离,其他一些有经验的官员不断受排挤,并渐为一批奸佞之臣所代。这些人投尼禄之所好,使之整日不务政事、纵情享乐、挥金如土,从而致使罗马国库积存耗损殆尽,财政枯竭。为扭转危局,尼禄增加赋税、巧立名目,肆意没收、掠夺富人的财产,从而在帝国范围内的各阶层中引起了普遍的不满。

从火灾发生时尼禄的表现,人们也认为他难以摆脱唆使纵火之嫌疑。据说他当时坐视不救,当罗马变成一片火海时,他却怡然自得地登上自己的舞台(一说是花园的塔楼),在七弦琴的伴奏下,一边观赏烈焰涂炭生灵财富等的情景,一边还高声吟诵有关古希腊特洛伊城毁灭的诗篇。并且大火过后,尼禄乘机在废墟上(帕拉丁山下)营造自己的“黄金之屋”。在这座“金屋”里,一切都竭尽奢华,不仅有宫廷建筑中早已司空见惯的金堆石砌,而且有林苑、田园、水榭、浴场等。宫殿内外装饰华贵、设备齐全。对此,尼禄方感满意,赞叹说:“这才像个人住的地方。”

根据尼禄的恶劣名声及传闻中其在火灾前后的行为,一些古代史家就认定:尼禄是罗马大火的罪魁祸首。古罗马史家塔西佗写道:尼禄利用罗马大火的废墟来修造一座新的宫殿。他还描写道:“当大火吞噬城市时,没有人敢去救火,因为许多不许人们去救火的人不断发出威胁,还有一些人竟公然到处投火把。他们喊着说,他们是奉命这样做的。”史家苏埃托尼乌斯的记述更为详尽:“他(指尼禄)以不喜欢难看的旧建筑和曲折狭窄的旧街道为借口,竟然如此公开地点着了这座城市。以致几位前任的执政官在他们自己的庄园上发现尼禄的侍从拿着麻屑和火把时,竟然不敢拿捕他们。而在他特别想占用黄金房屋附近的一些谷仓时。是先用作战器摧毁后才付之一炬的,因为它们的墙壁是石头的。”许多后代的史家却接受塔西佗等人的观点,比如美国学家杜兰·威尔就承认:塔西佗、苏埃托尼乌斯及加西阿斯都指控尼禄为重建罗马而纵火焚城。

然而,尼禄是否罗马大火纵火者历来也有不同的看法。前苏联学者科瓦略夫就不同意前一说法,他认为:“人民中间都传说,城市的被烧是出于尼禄的意思。他仿佛是不满意于旧的罗马并想把它消灭以便建造一个新的罗马。另一个说法是,烧掉城市是为了使元首能够欣赏大火的场面并鼓舞他创造一个伟大的艺术品。显而易见,这些说法是和事实不符的。”科瓦略夫认为火灾是偶发事件,因为自称为艺术家的尼禄不应在满月的日子里(7月18日)欣赏大火,因为这时“它的‘美学’效果是不怎么大的”。

另外,在大火灾发生以后,尼禄为了平息民众中的不满情绪,曾下令逮捕纵火嫌疑犯。据塔西佗所记,这些人都是因为作恶多端而受到憎恶的一群被称为基督徒的人。对这些“罪犯”,尼禄施以最残酷的刑罚,他们被蒙上兽皮,为群犬撕裂分噬;或被钉在十字架上,天黑后被点火燃烧,以做灯火照明。据说,这些“嫌疑犯”是第一批受迫害的基督徒。不管大火与这些被害的人是否有关联,但尼禄的暴行令人发指,故而非但没有使人们相信他抓住了纵火者,反而使得更多的人把怀疑的矛头指向他。

然而,这一罗马城的灾难性事件到底是因何而起,是天灾还是人祸?我国学者多数是转述尼禄为营建新宫而故意纵火毁掉民房的民间传说,从未加以肯定或否定,因而这仍然是个悬案,也许它将成为永远的谜,或者将来有一天人们会从历史的陈迹中找到新的线索,得以探明真相,这也未可知。

安世高何许人也?

在中伊两国人民友谊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像张骞、班超一样长期受到人们重视的伊朗人,他就是东汉后期来华的安息(当时伊朗称安息)高僧安世高。据专家们考证,安世高是我国汉译佛经的创始人,对佛教文化在我国内地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长期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近年来,随着我们和世界各国友好往来日渐频繁,作为伊朗人民的友好使者,安世高的名字也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但是,关于这位伊朗人民友好使者的身世,即安世高到底是什么人,目前却还是个谜。

安世高到底是什么人?目前国内外共有3种不同说法:安息王太子;木鹿地区安岛宗室旁支;木鹿地区来的高僧。

安世高为安息王太子之说,最早明确见于吴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其中说到安世高为“安息王嫡后之子,让国于叔,驰避本土,翔而后进,遂处京师”。其后,经过道安等人的提倡,到慧皎编《高僧传》时,就把他说成是“安息王正后之太子……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并把他加以神化,说成是一个能知过去未来、广有神通的大神仙。延至近代,我国著名中西交通史专家冯承钧先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安世高是安息王满屈二世之子帕萨马里里斯。冯先生学贯中西,其说一出,响应颇多。于是,安世高为满屈之子在国内似成定论,其实这种说法显系误会。

根据古罗马史家所载,满屈确有二子:长子名埃西达里斯;次子名帕萨马里里斯。公元100年,满屈未经罗马同意便擅自任命埃西达里斯为亚美尼亚王。罗马向安息宣战,双方开始一场漫长的战争。公元110年,满屈突然去世。安息贵族鉴于埃西达里斯年少无谋,选举满屈之弟胡斯洛为王领导全国抗战。但胡斯洛继位后屡战屡败,不得不对罗马作出让步姿态,他废黜引起战争的埃西达里斯,建议由罗马皇帝图拉真给帕萨马里里斯加冕,双方结束战争。但图拉真蓄意兼并亚美尼业。公元115年,他攻入亚美尼亚后,将新任亚美尼亚王帕萨马里里斯骗入罗马军营加以杀害。由此时至148年安世高来华之时,安息王位例由王太子继任,不再有兄终弟及之例。因此,安世高不但不可能是捕屈之子帕萨马里里斯,也不可能是后代安息国王之子。

作为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安世高的身世在国外学术界也引起强烈的兴趣。匈牙利学者哈马达认为安世高伊朗名字是Arsa(r)kao。其前半部分Arsa(r)(安世)是安息王朝称号,后半部分kao是伊朗语和粟特语中常见的中亚统治者的称号。因此他认为安世高很可能是安息宗室。前苏联学者科谢连柯根据哈马塔的考证和木鹿考古结果,提出安世高是木鹿地区安息宗室旁支。哈马塔的意见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哈马塔中文程度大概很有限,所以把安世高误成支世高。他大概也不了解我国古代翻译外国人姓名的规定是前面一字表示国别,后面部分表示名字。按照他的译法,Arsa(r)kao就只能译成“安高”了。而且,安世高的名字是个彻底汉化的名字,企图从其名字中推断其身世,无异水中捞月。科谢连柯根据他的考证作出的结论,当然可靠性就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