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人背后的悬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200000009

第9章 将相名流篇(1)

他们或出身名门,或通过自我奋斗而站在历史的浪潮之巅。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何种作用,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关于他们的故事会广为传颂。人们不断窥探他们,也窥探着历史。

伊尹是贤是奸?

伊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名伊,官名尹,一说名为挚,后官名为阿衡。据《尚书》、《墨子·尚贤下》、《楚辞·天问》、《孟子》、《吕氏春秋·本味》和《史记》等古籍记载,他是夏朝末年有莘氏(今山东省曹县)的家奴,富有谋略,作为陪嫁之臣,随同有莘氏女去到商汤处。汤先任其为司厨小臣,后其运用才智为汤所赏识重用,委以国政,替汤出谋划策,最后经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一战,攻灭夏桀,奠立了商朝的基业。

汤去世后,伊尹先后扶立并尽心辅助汤的儿子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他又扶立汤的孙子太甲为王,并以汤的功绩和夏桀昏暴亡国的事实教导太甲务必勤于政事,治理好国家。但是,太甲即位后却一味沉湎于歌舞酒色,不理政事,还带头破坏汤立下的法规。伊尹屡次苦口婆心地劝谏,太甲均无动于衷。眼看太甲愈演愈烈,将成为夏桀第二,伊尹就在汤于桐(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的陵墓旁建造宫舍,毅然将太甲送往该处居住,让他反省,伊尹自摄国政。这件事,史称“伊尹放太甲”。太甲思前顾后,终于悔悟。三年后,伊尹亲自携带君王的冠冕服饰,去桐宫迎他回都城,归还国政,自己仍作相,悉心辅佐。自此,太甲勤政爱民,谦虚谨慎,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民大悦”,伊尹也十分高兴,作了《太甲训》等三篇文章夸奖他。

《帝王世纪》说,伊尹一生辅弼了商朝五代帝王,直到太甲的儿子沃丁在位时才寿终止寝,终年100余岁,去世时天降大雾三日。沃丁为了报答他始终尽忠、扶持商王室的丰功大德,特以天子之礼将他葬于毫。据《史记·正义·括地志》说,毫即偃师县西北(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北)。

依据上述记载,因伊尹助汤灭夏建商,又改造了太甲,既不愚弄荒唐的君王,也不乘机图篡王位,赤诚为国,所以,后人将他尊崇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贤相,将他与其后的吕尚(姜太公)、周公、管仲并列一起。但是伊尹究竟是贤相还是乱臣贼子。这一问题,历代的文士们争辩不休。

一派意见认为,《竹书纪年》叙述夏、商等朝史事,经考证,颇为可信,史料价值甚高,“太甲杀伊尹”之说当是可信的。伊尹改造太甲、归还国政之说只是儒家崇古的说法而已,伊尹是篡位后被杀的逆臣。

另一派学者则引经据典,极力反驳,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史学家崔述,他在《商考信录·辨太甲杀伊尹之说》中辩解道:《孟子》中有“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毫。”“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这说明太甲是经伊尹训导后悔过才返都的。《左传》中有“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卒无怨声”,指的是太甲复位后仍用伊尹为相,对伊尹毫无怨言,说明他并未杀伊尹;沃丁礼葬伊尹后,奉为人臣的楷模,称道不衰。

哪知伊尹去世1000多年后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间,在汲郡的战国墓中发现了一部古籍《竹书纪年》,其中有这样的记载:“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伊尹即位,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三分之。”这一下掀起了轩然大波,历来被推崇备至的伊尹原来并非圣贤,而是逐君篡位的巨奸逆贼。《尚书》中留有《沃丁》篇,赞颂伊尹的功德,说明伊尹系善终;《竹书纪年》中所载太甲杀伊尹后,又任其子伊陟、伊奋为相,杀其父又立其子为相,实属不可信。崔述认为,战国之时弑君杀主之事屡见不鲜,世风败坏,人都见利忘义,《竹书纪年》受此风气影响,才将伊尹放太甲之举演变成伊尹夺位被杀之说,他甚至怀疑《竹书纪年》的作者是否将伊尹放太甲这段史料抄错了。他坚持认为伊尹是“心广大若天地,光明若日月”的“圣人”。

自西晋出土《竹书纪年》至今1700年来,两种观点各执己见,然而又拿不出有力的旁证,谁也难以说服对方。看来,伊尹究竟是还政太甲后善终,还是废主篡位后被杀,究竟是圣贤还是巨奸,只有等待史学家深入发掘史料,进一步考证论定了。

苏拉为什么突然引退?

苏拉出身于古代罗马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自小喜爱文学艺术,善交际,爱风流,终日混迹于优伶、小丑和娼妓之中,对人生、对社会很有一番阅历。他既羡慕祖先的官运亨通,家道繁荣,又不满意自己无所作为的地位。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渐渐养成了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恶习,也形成了他的个人野心。

而立之年,苏拉还是无所作为,生活依旧。但这时,连续几个偶然的机遇,为苏拉实现个人野心开辟了道路。首先是一个富有的名妓早年夭折,临终时将其财产悉数遗赠给他,继而他又继承了继母的遗产。两笔巨额遗产,使苏拉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人们开始对他刮目相待,他也由此跻身于社会上层。适时,阿非利加发生朱古达战争,苏拉随统帅马略出征。战争中,又一个机缘,苏拉俘获朱古达,结束了罗马人深感头疼的朱古达战争。这一切,使苏拉在罗马身价倍增。从此,他大显身手,无所顾忌,用联姻的方式拉帮结派,用贿买平民的手段竞选行政长官。在荣誉和权力上,他一路凯歌,青云直上,终于与当时权势最大的马略力量相当,分庭抗礼。

苏拉50岁的那一年,东方的本都国王反叛。元老院决定出兵,但在派遣军队统帅问题上,苏拉与马略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凭元老院的支持,苏拉当选为执政官,取得军队的统帅权。但他一离开罗马,马略便夺得了政权。苏拉闻讯,半途回师,进攻罗马城。马略虽战败,但当苏拉重去东方时,他又在罗马推翻了苏拉的势力。苏拉急于赶回罗马,慌忙在东方结束战争,率领4万大军赶忙回师罗马,与马略派开始了一年半的血战。整个罗马城血流成河,10万多人死于非命。最终苏拉夺回罗马,马略兵败外逃。

为了维护在罗马的统治,苏拉实行恐怖政策,颁布“公敌宣告”,对马略党人大肆捕杀。整个罗马人人自危,朝不保夕。他为了终生掌握国家权力而强奸民意,取得终身独裁官职位,集军政财权于一身。以前,独裁官一职是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才选举产生,任期不得超过半年。而现在苏拉变独裁官为终身制,表明他要永坐江山,直至归土黄泉。而且,苏拉为了确保自己终身的独裁统治,进行了种种的所谓“宪政改革”。他取消了民众大会的否决权,削减了保民官的权限,以自己的亲信300名补充元老院,使元老院由原来的300人增加到600人。

然而,令人不可理解的是,苏拉在获得独裁统治的第三年,突然宣布辞职,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隐居到他的一介海滨别墅。他曾为争夺最高权力含辛茹苦、赴汤蹈火,不惜以道德的堕落、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生命为代价。而当他的愿望得以实现,权势如日中天之际,却又自动把它放弃。他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而且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一大批死党爪牙,他完全有力量、有信心控制整个罗马。然而他却自愿放弃了这种最高权力。至于引退的原因,苏拉本人没有说过。据说,在他放弃权力时,曾在广场上发表过一次演说,在演说中,他提出,如果有人质问他的话,他愿意说明辞职的原因。当然,在那种情况下,是没有谁敢冒着生命危险去质问他的。辞职以后,一个青年曾当面辱骂他,奇怪的是,这个“一半是狮子,一半是狐狸”的苏拉竟然忍受了这个青年的辱骂,但他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个青年将使以后任何一个掌握这个权力的人不会放弃它了。”

由于苏拉本人没有说明引退的原因,这个问题便成了历史之谜,古往今来,众说迥然。或说他在三年独裁统治后还政于民是明智之举;或说是他改革无望而急流勇退:或说是他在满足权力欲望后厌倦战争、厌倦权力、厌倦罗马而向往田园生活;或说是他患了严重的皮肤病,无法亲理朝政而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政权。不管怎么说,苏拉的引退是令人惊异、令人难以理解的。

奥古斯都侄孙连遭杀害之谜?

公元前27年1月16日,罗马元老院正式赠给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奥古斯都把国家一切大权都集中于一身,建立了元首政制。这种元首制披着共和国外衣,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君主制。屋大维成为罗马第一个皇帝,从此,罗马进入奴隶制帝国时代。

在当时形势下,屋大维可以有三种选择:

(1)他可以独断独行地统治,但他不希望遭到恺撒的下场。

(2)他可以隐居,但作为政治家,他根本不能放弃权力。

(3)他可以发明和设计一种新的统治制度,即保持基本权力在自己手中,而不去触动共和国统治的外表。

通过一系列努力,屋大维断定自己的地位已经相当稳固,便决心采取进一步行动。公元前27年1月13日,35岁的屋大维在元老院发表了洋洋洒洒的长篇演说,出人意料地宣称要放弃一切权力,把共和国交还给元老院和罗马人民,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公民退隐林下。屋大维投石问路,果然激起了巨大反响,元老们惴惴然如履薄冰,弄不清屋大维此举究竟是何用意,他们纷纷恳求屋大维收回成命,以免国家和人民重遭劫难。经过一番紧张的磋商和劝说,屋大维终于答应为了全体罗马人民的利益继续执政。1月16日,元老院接受穆那齐乌斯·普兰科斯的提议,授以屋大维以“奥古斯都”(至尊至圣之意)称号,同时还决定在元老会堂中设置一面金盾,镌文称颂屋大维的“英勇无畏、宽厚仁慈和公正笃敬”。

奥古斯都在公元前18年,对元老院实行了第二次改组,把元老人数从公元前28年的800人消减为600人,元老院成员名单由元首亲自确定。屋大维名字列在元老名单之首,为首席元老。在改组会议上,奥古斯都身穿铠甲,暗藏利剑,元老们在他面前鱼贯而入,事先受到严格搜查。不言而喻,这次改组表面上是为了清除“不够格”的人,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清洗那些反对奥古斯都的可疑分子。

奥古斯都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一再强调,他是“凭借自己的影响,凭借自己的威望超越众人”的。然而他却讳言了他的无限权力的真正来源是军队。屋大维虽然拒绝了独裁官的称号,放弃过执政官的职务,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大权。早在阿克提乌姆战役后(公元前29年),屋大维获大元帅的称号。在共和国时代,这个称号纯属是荣誉性的,由军队授予得胜的统帅。但只能保持到举行凯旋式之时。现在,屋大维却把它永久地纳入了自己的正式名号之内,以表示他对于军队的特殊领导关系。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他当时绝大部分军队的“行省军务督察权”为期10年,后来这个期限又得到延长。奥古斯都使军队的指挥机构完全听命于元首个人。所有的军队必须意识到,只有奥古斯都才能统帅军队,只有他才能决定每个人的升迁黜徙。所有在职的军官都是他的下属,他把最重要的高级军职或者留给他的亲属,或者让那些领有执政官和行政官头衔的人去担任,因为他们大都是文官,在军队中没有深厚的基础,不会构成潜在的威胁。公元前19年以后,元首家族以外的人无论战功如何卓著都不再授予凯旋式。在凯旋式中不再欢呼取得战争胜利的实际指挥者的名字,而欢呼奥古斯都的名字。

屋大维晚年时,最使他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安排继承人,这是奥古斯都始终关心的一个大问题。按照奥古斯都的意志,想保证和平继承,但他没有男性子嗣,只有一个女儿优莉娅。他长期为物色继承人而殚精竭智。他想通过指派自己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如果需要时收某人为养子,并让他同自己家族成员结婚,以后选他为继承人授予他适当权力(担任保民官或代执政官),但他的大位继承计划竟一再受挫。开头他的侄子玛尔凯鲁斯将继承他,让玛尔凯鲁斯与优莉娅结婚。但玛尔凯鲁斯结婚不到3年就死了(公元前23年)。第二个女婿是阿格里帕,他死于公元前12年,留下两个儿子——盖乌斯·恺撒(8岁)和卢基乌斯·恺撒(6岁),被奥古斯都收为养子。为了把两个外孙培养为元首接班人,奥古斯都煞费苦心。公元前5年,15岁的盖乌斯·恺撒被任命为执政官。公元前2年,满15岁的卢基乌斯·恺撒也得到与哥哥同样的荣誉。正当一切循着奥古斯都的安排顺利进行时,重大的变故突然接踵而来。公元2年,卢基乌斯死于马西里亚。2年后,盖乌斯也在吕基亚不明不白地死去。屋大维不得不按自己妻子李维娅的要求把提比略·克劳狄乌斯(她与前夫所生之子)收为养子,确定为自己的接班人。

公元14年9月14日,75岁高龄的奥古斯都在巡视意大利途中,病逝于坎佩尼亚的诺拉城。

关于奥古斯都的侄孙连遭杀害的原因,一直是历史之谜,有种种不同的猜测:

第一种意见,认为是拥护旧共和制的反对党人所杀。

他们认为,屋大维破坏了共和时代民主选举最高行政长官的制度,公开搞王位继承制,这是倒行逆施的行为。尤其是屋大维晚年对社会舆论大肆压制,特别对罗马著名的天才作家更是加紧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