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人背后的悬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200000008

第8章 帝王元首篇(8)

鉴于他的接班人,仍是袁世凯北洋系统的老同事、老部下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之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因而对他的死因讳莫言深,据讣告说是病死的。但通常说是气死的,诸议不一。

说是病死的,佚名《袁氏盗国记》还作了详细说明:“五月二十七日,经中医刘竺笙、肖龙友百方诊治,均未奏效;延至六月初四日病势加剧,即请驻京法国公使馆医官博士卜西京氏诊视病状,乃知为尿毒症,加以神经衰弱病入膏肓,殆无转机之望。”佚名《袁世凯全传》也称袁世凯所患“相传为尿毒症,因中西药杂进,以致不起”。佚名《袁氏盗国记》、《袁世凯全传》都是袁世凯死后推出的出版物。自有其可信处,因而20世纪50年代刘厚生《张謇评传》说:“袁世凯患尿毒症,前列腺肿胀,如果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决无生命之虞。可是在医疗方案上,袁世凯的两个儿子意见分歧,大儿子袁克定相信西医,主张动手术;二儿子袁克文则竭力反对,相持不下,贻误时机,终致不治。”又说据当时形势,说他会被活活气死,这断然不可能。

此说以为袁是因医疗误时而致命的,与此相近之说,有袁世凯患病后不肯服药因而毙命的。据说,当年袁世凯归隐彰德时,有术士算命,称袁不得过58岁。袁问有何禳解否?日此事甚难,非得龙袍加身不可,袁默然无语。饮术士以酒,比出户,而毙,盖鸩之以灭口也。然自此遂怀异志。革命以来,适得称帝之机会,愈自喜,谓龙袍一加身,即安然富贵矣。谁知事不如愿,各省纷纷反对,不特称帝不成,抑且性命难保,于是积忧成疾;昏迷之中,恒见术士来索命。医者以药进,袁皆拒而不服,指之为鸩,盖其视药与当年饮术士之酒无异。左右颇知其隐,而不敢喧之于众,但改用针砭而卒无效,世所传信任针医出于袁大公子之意,不知其别有原因也!

但是,多家均以袁无论得病与否,症结还是因帝制失败、众叛亲离而气愤始成疾的。所以有说“袁世凯以称帝不成,中外环迫,羞愧、愤怒、怨恨、忧虑之心理循生迭起,不能自持,久之成疾”;“盗国殃民,丧权乱法,在中国为第一元凶,在人类为特别祸首,其致死固宜,益以年老神昏、兵亡将变、人心怨怼、体面无存,袁氏心非木石,顾后思前,能不自疚,此即袁氏病死之真相”。袁世凯子女也说,袁当时是患膀胱结石症,“内外交攻,气恼成病而死”。因为气愤,方致患病,连气带病,病中加气,恶性循环。那么袁世凯因何以气病死的?

通常的一种说法是,四川督军陈宦背向宣布“代表川人,与项城告绝,自今日始,四川省与袁氏个人断绝关系”,是促使袁世凯的一贴催命药。所谓“袁氏自遭各地反抗,忧郁成疾,逮四川警报至,疾益剧,至是殂”;“六月六日,愤疾而死”;“他这时羞愤交加,又恨又怕,就再也支撑不住,以至身死”。此说时人多无异词,白蕉说:“袁自南方独立,内政外交事务之纷扰,已昼夜焦虑,体力不支;帝制失败,更羞愤万状,迨其亲信川督陈宦、湘督汤芗铭反戈独立之报至,遂以忧愤死。”章炳麟也说:“陈宦以四川独立,世凯犹不信,见其露布,始怒,命秘书发电痛诋之,秘书不肯,世凯惭怖,呕血至碗许,渐不支。”

为什么陈宦背袁,导致袁世凯加剧病死呢?这是因为陈宦是袁世凯的亲信、帝制拥戴者,而且又有实力。据说,当袁派陈宦带兵入川前夕,他向袁辞行时,就行三跪九叩之大礼,“项城惊异道,何必如此。陈对以陛下登极大典,臣恐未必能躬预,故先行庆贺。项城即说,即改国体亦废跪拜礼了。陈又跪下,三嗅项城之足而退”。陈宦先是用臣子见皇帝礼节,而后又是学喇嘛拜叩活佛的最高敬礼,真可谓是阿谀奉承到了顶峰,果然使袁世凯对他感觉良好,以为只要陈宦坐镇成都,“倚以震慑,谓西南可无事,江上刘戍,亦自谓慎固也”。因而陈宦在这年5月22日宣告独立,对毫无思想准备的袁世凯是最大打击,“陈宦的叛离,最使他恼火”。此中还有一个原因是陈宦又为袁的其他亲信起到带头羊作用。他们就是5月26日宣告陕西独立的陈树藩和5月29日宣告湖南独立的汤芗铭。所以有人说:“袁世凯最后服了一贴‘二陈汤’以致送命,这3个人对他宣布独立是他所料不到的,因此活活气死了。”

但也有不同意袁世凯是因陈宦等背离而气死的。

有人说是袁世凯虽有野心,但其铤而走险,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做皇帝,源于接受杨度劝设筹安会、复辟搞洪宪帝制。由此使他悔恨交剧,在他患病时,“匿避天津之杨度回京,比至,项城已不能语,但怒目视杨,似自恨为杨所误者。……越六时而项城死”。并以杨度后来为袁送的挽联为证:“共和误中国?中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狱;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据说,章炳麟为袁世凯软禁于龙泉寺时,有一天,他要住持宗仰和尚向袁转达他的一个梦,梦中说是章做了阎罗王,迟早要审判袁;现正在试验一种刑具,就是像袁世凯那样的奸贼,到底让他心火自内烧死的好,还是采用铁床铜柱把他烤死得好,还没有最后决定,要他等待着吧!宗仰和尚即将此梦转告,袁世凯听了又惊又气,遂“一气成疾”,“袁后来真的因此被气疾而死”。此处所说,以袁世凯之一代奸雄,当然不可能凭这种鬼话所吓坏的。但出自口诛笔伐,正也反映时人对复辟者的厌恶痛恨。

在袁世凯本人,却始终没有向后来者交待他为何人而气出毛病、难以治愈的了。人到死时,其声必哀。可是,这个窃国大盗即使在咽气前,还不讲真话,只是喃喃地叫道:“他害了我!”他是谁?有人说是老部下冯国璋、段祺瑞,他们希望继任总统,所以对帝制态度暧昧;或者是陈宦、汤芗铭始从终弃,反而对他倒打一耙;也有说是“太子”袁克定,为了当上合法接班人,极力怂恿老子做皇帝;更有说是杨度等“筹安会”成员,以致是其他部僚、朋友。这句话所指是谁,语焉不详,且用意和含义令人难解,看来此时此刻的袁世凯的思维定势,仍在玩弄权术,正如有人说的:“他最后一句话没有指明‘他’是谁,这也是奸雄到死都在玩弄诈术的地方。他用这话减轻自己的罪责,又嫁祸于人,又用这句不明不白的话刺痛那些推戴他当皇帝,而后来又背叛他的人。”

袁世凯一生都在欺世盗名,这大概就是他最后留给历史的一个谜团吧!

爱德华八世因何“不爱江山爱美人”?

1936年12月11日,英国历史上出现了爱德华八世自愿放弃王位,而与一个曾两次离婚的平民妇女结婚的惊人之举。

20世纪30年代初的英国,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产生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外贸逆差,随之,政治、财政危机接踵而来。英国统治者要国民“勒紧裤带”渡过难关。当经济危机稍有缓和时,1936年1月英王乔治五世去世,由其子爱德华八世继任王位,人称爱德华八世,但爱德华八世坚持要与生于美国又两次离婚的平民妇女——沃丽丝·沃菲尔德(也称为辛普森夫人)结婚,而引起了一场“宫廷危机”。

沃丽丝·沃菲尔德并没有漂亮的容貌、超人的才华,和追逐王太子的众多美女根本不可相比。可是在1931年11月,王太子在伦敦第一次遇到虽人近中年,依然窈窕如初的沃丽丝时,却为她通晓事理、举止潇洒的风度所倾倒。王子与沃丽丝一见钟情,相见恨晚。王子很快把沃丽丝视为知音,并和她一同度假、游玩,如胶似漆,形同夫妻。但是王子的这一举动却遭到了父母、王室、内阁及各自治领政府上上下下的竭力反对。身患重病的乔治五世曾忧心忡忡地对首相鲍尔温说:“我死之后,这个孩子不出几个月就会毁掉自己!”

乔治五世病逝之后,王子登基,马上就宣布要与沃丽丝结婚。鲍尔温首相则说,立一个曾两次离婚的美国平民女子为王后,这“太荒唐了”。新国王身边的谋臣们也苦心劝他以王职为重,砍断与沃丽丝的情丝,而爱德华八世却回答:“我现在所知道的最高责任是考虑自己配不配当沃丽丝的丈夫,我所向往的幸福就是永远同她在一起。”他还坚决表示,如婚事不成,宁肯退位。而他的妈妈玛丽太后就气愤地说:“你不想当国王,你的乔治弟弟会当得更好!”1936年12月3日,新国王与沃丽丝订婚的消息就像暴风般卷过整个英国,全国舆论哗然。要江山还是要女人,这一严肃的问题,摆在新国王面前,要求他必须立即作出抉择,然而他断然地选择了要心爱的女人,并对鲍尔温首相说:“无论当国王还是不当国王,我都要结婚。为了达此目的,必要时我将退位。”

由于政治暴风骤临,性格刚强的沃丽丝在“存心勾引国王,妄想当王后的‘美国冒险家’”等各种诽谤、咒骂声中,悄然离去,不愿因自己的存在,而使国王遭到恶意中伤。于是她从国外写信给爱德华八世,表明愿作自我牺牲,劝国王割断情丝。可是爱德华八世却说:“即使我独自一人同你在一起,也比一顶王冠、一根权杖和一座御座更令我心悦。”这把爱情高于一切的誓言使沃丽丝在忍辱中得到了安慰。

1936年12月11日,在位不到10个月还未及加冕即告退位的爱德华八世,向国民发表告别演说,他满怀激情地说:“我的朋友们,没有我所爱的那个女人的帮助和支持,我感到无可能承担我肩负的重任。”在发表讲话几小时之后,他便登上了皇家海军的一艘驱逐舰离开了他统治不到一年的大英帝国,去寻找另一个“爱”的新天地。

1937年,他的弟弟乔治六世接任王位,封爱德华八世为温莎公爵。他同沃丽丝在法国结成优俪。从此,他们甜蜜地度过了35个春秋,还把他们幸福生活的重大时刻都刻在首饰上。沃丽丝尽管一生未曾得到英国王室授予的“公爵夫人殿下”的荣誉,尽管她的婆母拒不承认她这儿媳,尽管谨慎的新任国王乔治六世兄弟也拒不会见这位嫂夫人,但她觉得和公爵生活在一起是最大的幸福,万事不足为憾。她在暮年常对朋友说:“我这样一个女人,怎样才能报答他为了我而放弃的一切?”丈夫为了她而宁可放弃英国国王的权势与地位,还遭到全国从上而下的种种非议。这种男性的痴情将使她永远难以忘怀。1972年温莎公爵病逝,享年78岁。沃丽丝在对丈夫的深沉思念中,度过人生的最后14年。她每天都亲手整理丈夫的遗物,并按他生前的模样摆设好。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除了整理回忆录外,就是沉浸于丈夫生前所喜爱的音乐声中。

1986年4月24日,沃丽丝因肺炎在巴黎郊外逝世,终年90岁,这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动人爱情故事降下了帷幕。它作为“历史上伟大爱情一例”将永远留在人间。

1987年4月2日至3日,沃丽丝生前200件首饰珠宝在其新婚度蜜月的地方——美丽的来蒙湖畔布伦斯维克公爵庭园中,以比预估价高6倍的价格全部拍卖。遵照沃丽丝的遗嘱,将其大部分的饰物赠与法国,以表在他们陷于困境时所给予款待的感激之情。将95件珠宝所得的7500万瑞士法郎献给了巴黎的巴士德研究院。该院已决定将此巨款用于癌症和艾滋病的研究,让这些真挚爱情的见证物造福于人类。

由于世俗的虚伪、礼教的约束,沃丽丝一生未能为公爵的举动进行公开的辩解,也更不可能为自己洗刷所蒙受的种种恶语。而人们对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原因也有多种看法:有人认为是受“现代派思潮”影响的王子要以此举来冲击腐朽的君主制度;也有人认为是王子经受不住沃丽丝美色的引诱;还有人认为王子是为了真挚的爱情。总之,大家看法不同,莫衷一是。将来人们也许能从他们已公布于众的80多封情书中,探究出这爱情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