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中庸(中华国学经典)
2977000000002

第2章 “经文”章

【原文】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④。

【注释】

①道:指道理、原理、原则、纲领,含有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为使动词,即使……显明。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清明的、光明的之意。

③亲民:亲,当作“新”,为使动词,即使……革新。

④至善:最好的思想境界,善的最高地步。

【译文】

《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原文】

知止①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②。物有本末③,事有终始,知所先后④,则近道矣。

【注释】

①知止:能够知道所当止的地步。指上文所说的“止于至善”。

②得:获得(至善)。《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③本末:指树的根本与树梢。

④知所先后:意指能够知道和把握道德修养的先后次序。

【译文】

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是“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而后才能内心宁静,内心宁静而后才能泰然安稳,泰然安稳而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而后才能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世上万物都有根柢和末梢,天下万事都有结局和发端,能够明白它们的先后次序,那么,就能够接近这《大学》的原理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③;致知在格物④。

【注释】

①先齐其家:齐,有治理之意。家,指家族。意为使家族齐心协力、和睦平安。

②修其身:指修养好自身的品德。

③先致其知:致,至。知,认识。先使认识达到明确。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据朱熹解释:“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四书集注》)【译文】

古时候,想要使美德显明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他的邦国;想要治理好自己邦国的人,先要整治好他的家族;想要整治好自己家族的人,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要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他自己意念诚实;想要自己意念诚实,先要达到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壹是②皆以修身为本。

【注释】

①庶人:西周起称农业生产者。春秋时,其地位在士以下,工商皂隶之上。秦汉以后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

②壹是:壹,一。一切,一律,一概。

【译文】

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达到认识明确;只有达到认识明确,而后才能意念诚实;只有意念诚实,而后才能心思端正;只有心思端正,而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整治好家族;只有整治好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邦国;只有治理好邦国,而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下面的老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品德修养作为根本。

【原文】

其本乱①,而末治者②,否矣。其所厚者薄③,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④。

【注释】

①本乱:乱,紊乱,破坏。本乱,意为本性败坏。

②末治:意指家齐、国治、天下平。

③其所厚者薄:厚,重视,尊重。薄,轻视,蔑视。

④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之,代词。

【译文】

一个人,他自身的品德修养这个根本败坏了,却要做到家齐、国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正如他所尊重的人反而轻蔑他,他所轻蔑的人反而尊重他,这样的事情是从来不会有的。

【朱熹提示】

右经①一章。盖②孔子之言,而曾子③述之。其传④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⑤,今因⑥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注释】

①右:指前面。经:经典。汉代开始将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称为经或经典。本章据传是“孔氏之遗书”,儒家的典范著作,故称为经。

②盖:大概。

③曾子:即曾参(公元前505—前436)。字子舆,山东武城(今山东枣庄市附近)人,孔子的学生。

④传(zhuòn):解释经书的文字。

⑤错简:古代的书是写在竹简上按次序串联编成的,竹简前后次序错乱叫错简。后来古书文字颠倒错乱也叫错简。

⑥因:依照。

【译文】

朱熹说:以上是“经”一章。大概是孔子的言论,由曾参口述的。十章“传”文,则是曾参的见解,又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的。旧的版本文字多有错乱颠倒,现在依照程颐的校正,再考证经文,特确定分出章节次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