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功父母的7堂课
2985800000002

第2章 学习如何做个卓越的父母(1)

1. 父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俄国]车尔尼雷夫斯基

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孩子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心态,都来自父母的垂范。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的是“父母意识”,意思是说父母的言谈与行为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的行为、意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孩子是聪明而敏感的。言行不一致是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这势必会阻碍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塑造。例如,如果父母嗜好打牌,又教育孩子不能打牌,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徒劳的;父母坐在电视机前一看就是三四个小时,却严令孩子在另一间屋子里用心读书,这样的教育很可能就成为一句空话;父母对孩子再三强调要遵守交通规则,但父母在过马路时由于性子急,屡屡闯红灯,不走斑马线,这样,孩子便也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孩子的安全就没有了保证。正如俄国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你不要认为,只有当你和儿童谈话,对他们教导什么或指示什么的时候,你才是对他进行教育。你怎样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你怎样欢喜、怎样悲伤,你怎样对待朋友、怎样对待敌人;你怎样笑,怎样阅读——所有这些对于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意义。”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小伟跟妈妈一起上街,碰到了邻居王阿姨。王阿姨热情的和小伟打招呼,小伟则摆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十分没有礼貌。回家后,妈妈把小伟叫到身边,严厉地对他说:“小伟,妈妈发现你对王阿姨讲话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就是记不住。”

小伟顶嘴说:“妈妈你不能怪我,你虽然一直在教我要尊老爱幼,可我从来没有见到你尊重过我奶奶!我都记得!”妈妈听了小伟的话,刹那间脸红了。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父母的榜样力量非常大。在我小时候,父母脾气都好,父母从未打骂过孩子。想来想去,我想不出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坏的东西。今天有些年轻的父母高兴时把孩子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动了气就打骂不休。过不了多久,他们的坏脾气全让孩子学到了,孩子们只会学长辈们做出来的行为,不会学他们嘴里讲的道理和心里想的理想。”

父母对孩子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自己却不带头遵守,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父母言行一致,孩子耳濡目染,也会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对父母更加信赖与尊敬。例如,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父母也经常专心地看书。孩子看到父母这样,自己也会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又如,父母平时为长辈们倒茶、递拖鞋,关心体贴,孩子也会学父母的样去孝敬长辈。

国外权威的儿童教育专家经过长期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父母行为比言语对孩子的影响更加重要。这一理论也已经被广大父母所接受,可惜的是,在许多家庭,父母往往会忽略了身教的重要性,对孩子说得多,自己示范得少,结果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江涛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给儿子小刚制定了很多严格的规定,例如,放学后不许下楼玩;作业做不完不许看电视;不许玩电子游戏等。如果小刚违反这些规定,便会招来江涛的责骂甚至痛打。可是,这种严厉的教育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原来,江涛忽视了身教的重要性,他自己整天忙着打麻将,以为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管起来、打几顿,可结果恰恰相反。

一次,江涛在连续打了几天麻将后回到家里,却发现儿子小刚正在和几个小伙伴打扑克。江涛非常生气,动手就打。小刚一边大哭,一边喊:“我作业写完了。为什么你能成天的玩麻将,我打一会儿扑克就不行?”一句话问得江涛目瞪口呆。

父母的一切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努力去模仿,无论好坏照单全收。这种影响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其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父母的言行就像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在孩子面前,无论是思想品德还是生活小节,父母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例如,要教育孩子有社会公德,父母就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要求孩子有上进心、努力拼搏,父母也要率先垂范。唯有如此,对孩子的教育才能奏效。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这话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妨先进行一下自我检查。父母言行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因此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以实实在在的自身的言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和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家长自己首先要与邻里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不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父母要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孩子的监督之下的,要知道,你今天表现出的行为方式,第二天便可能在孩子的身上表现出来,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应尽可能地表现出优秀的行为,使子女对父母充满信心,永远将父母当作自己最可依靠和最可信赖的人。唯有这样,你的教育才会有最好的效果。

点石成金: 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

⑴认为养了孩子便可以主宰他的未来。

⑵认为孩子是自己私有财产,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他。

⑶认为孩子是证明自己身份能力的商品,向人炫耀。

⑷向孩子渲染未来竞争的残酷,使孩子产生焦虑。

⑸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⑹父母只知道责备孩子,不懂得反省自己。

⑺父母的爱是自私的,一方面要孩子成功,同时又不给他最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⑻父母的心情好坏影响对孩子的态度。

⑼父母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判断现在的世界。

⑽父母重学习轻全面素质,尤其是诚实、勤务、节俭、乐趣、爱好、终身学习等习惯培养。

⑾父母的爱过于感性,缺乏理性。

⑿父母对孩子的爱重物质不重精神。

⒀父母重孩子的身体健康不重心理健康。

⒁父母为省时间不让孩子干家务。

2.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

——[前苏联]马卡连柯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结果发现,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一个星期后仍然完好无损;而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他摘掉车牌,打开顶棚,结果不到一天就不见了。后来,他把那辆完好无损的汽车敲碎了一块玻璃,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被人偷走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某栋建筑物上的一块玻璃被人打碎,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很容易就会滋生犯罪,并且蔓延开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的情况:

花坛里的鲜花开得正艳,如果有一个人上前摘取鲜花,便会有其他人效仿,很快鲜花被一摘而净;

在十字路口,红灯亮起时,很多人在耐心等待,如果有一个人稍微向前走了一步,马上有人会跟上去,并且迫不及待地冲过红灯路口;

在一个公司,有员工对办公室的水、电、复印纸等随意浪费,如果领导对此不以为然,公司的浪费行为便有增无减;

……

“破窗效应”揭示了一个道理: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因此,当出现“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时,必须及时修好它。

提出“破窗理论”的初衷,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环境的作用非常重要,父母要想让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就必须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920年,在印度的东北部发现了年龄分别为8岁和2岁的两个女童。由于这两个女童从小与狼在一起生活,养成了和狼完全一样的生活习性:口不会吸吮,双手不会抓东西,甚至连声带也发生了变化;夜晚常常不睡觉,只是如狼一样不断地吼叫;不能站立行走,只会爬行;耳朵亦常常如狼耳般会动(人的耳朵一般不会动)。总之,两女童的生活方式均显示出不能适应人类生活。

人们把这两个女童带回人类社会,经过几年文明的教导后,年纪较小的妹妹比姐姐显示出更强的适应能力。9年后,已经17岁的狼童姐姐去世了。经过9年的文明教导,她仍旧无法让狼童姐姐成为正常的人。

狼童本是人类,但因为从小离开了人类的环境,结果也就不能发展出人类的特性。

环境是立体化的“三维教材”,它的影响力是非常强大的。我们知道,有一种叫做变色龙的动物会在不同的环境中改变不同的保护色,孩子也一样,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就会被造就成什么样的人。古语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也是说的这个道理。父母要想对孩子进行成功的家庭教育,就一定要给孩子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小梅上小学五年级,她成绩好,性格开朗,讲卫生,待人有礼貌。很多父母都十分羡慕小梅的妈妈,纷纷向小梅妈妈请教:你们是如何教出这样的好孩子的?每当这时候,小梅妈妈什么都不说,而是邀请那些孩子的家长来自己家里做客。那些父母看到小梅的家有着十分舒适温馨的好环境,都会有所感悟。

一次,小梅获得了全国作文大赛的一等奖,在媒体采访小梅妈妈的时候,她说:“我并不很懂教育,我所做的只是尽我所能为女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而已。从女儿生下来以后,我就根据孩子身心成长的不同阶段来布置家里的环境,才有了今天身心健康发展的小梅。”

为孩子创造一个尽可能好的环境,是教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孩子的成长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可避免的有好的因素和坏的因素同时存在,为了使孩子不受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父母就要及时告诉孩子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可以学习,哪些行为是错误的,不要模仿。并且教孩子学会去判断,这样孩子才不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同时能学习他人的良好行为。

每个孩子都无法脱离家庭单独成长,因此家庭环境比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更为重要。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便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家庭中所发生的一切,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长创造的环境便开始影响孩子,孩子的能力教育就开始了。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都从事音乐,那么,就算家里并没有特意让他从小学习音乐,但是和别的孩子比起来,他在音乐上也有着更强的悟性,因为从幼儿期开始,父母乃至周围环境带来的所有关于音乐的信息都被孩子接收了,在这种内在能力的培养上,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

家庭物质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不可轻视的影响。父母应当特别注意室内的整洁,东西放置有条理,还应尽量宽敞,宁可少购置家具,少摆设一些装饰品,尽量给孩子多留一些活动空间。家庭环境整洁有条理,会给人以美感。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感到心情愉快,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习惯。在房间的布置上也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如灯光要柔和,书桌高矮要合适等。墙上张贴陶冶孩子情操的格言、图片,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父母要尽量创造条件给孩子安排单独学习、休息的房间,以免看电视、会客等活动干扰孩子。可以在孩子的房间安放一个书架,即使有些书籍孩子一时看不懂,但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知识,追求知识的品质。

点石成金: 父母要创造快乐的家庭氛围

在快乐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有快乐的人生:

⑴努力制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天天在“硝烟”中生活的孩子,尤其是在父母不和的家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多不快乐。

⑵父母要有乐观的性格,天天笑意写在脸上,孩子便也能笑口常开。

⑶父母学会幽默,也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幽默不仅是智慧之余,且是快乐润滑剂。

⑷不要将不良情绪带回家,最好在门上贴上这句话,真正将家变成欢乐的场合、快乐的源泉。

⑸家中的陈设装饰氛围要艺术化,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快乐的感觉,如吃饭、休闲要在轻音乐声中进行,室内要整洁卫生有序,要四时都有鲜艳的花草,墙上要挂有品位的书画等。

3. 爱是孩子生命的阳光

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美国]爱因斯坦

爱,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孩子一出生就需要爱,甚至还在母亲肚子里时就需要爱。婴儿尤其需要父母温暖的怀抱以及爱的关注。父母细心的养育及照顾,孩子能感受得到。而且,一个人对爱的需求绝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递减,即使长大成人后,仍然需要来自父母的爱。

美国有一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组织学生做过一项调查,这些学生来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在了解当地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后,评估这些男孩的未来发展,所有学生得出的结论都是:“这些男孩毫无出头的机会”。

25年后,这份研究被另一位教授发现了,他组织学生进行后续调查,看看这些被判定为昔日“毫无出头机会”的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出乎意料,除了搬离或过世20名男孩外,其余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有很多已经成为著名的律师、医生或商人。

这位教授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这些年轻人,问的是同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你今天的成功?”结果所有人的答案惊人的相似:“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随后,教授去拜访了这位老师,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生活在贫民窟被认为“毫无出头机会”的孩子长大后个个出人头地?

这位老师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泛起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生命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父母没有理由不去百般呵护自己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全心爱护并竭力教育他,使之成为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