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狐狸经(历代经典文丛)
2988700000044

第44章 老狐狸经之说话之道(4)

年轻女人爱听说她漂亮的话,年纪大的女人也一样,她们对自己的衣着、发式、美容、姿态等等外观上的风度也同样渴望被人们欣赏,只是需要表达方法含蓄一点。因为随年岁增大,她们不习惯太露骨地听那些话罢了。

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穿着一件旗袍来到手饰店柜台前转悠,营业员是位30岁左右的男青年,他用吃惊得发亮的眼光盯着这位妇女说:“你穿的这件旗袍简直迷人极了,我看您配上这串珠宝手饰,一定会征服很多男人。”这位妇女喜笑颜开,这样的发自内心的喜悦果然使她慷慨地买下并迅速戴上了这串价格昂贵的手饰。

赞赏女性不仅迎合了女人的内心需要,反映了说话者是否具有绅士风度。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些男青年只顾自己,偶遇一些突如其来的情况,总是有利冲在前面,有害躲得远远。他们从不对周围人表现出礼让三先的仪态。但有趣的是,这些人一遇上漂亮姑娘,却总是毕恭毕敬,学得像个人样。这种现象包含的潜在意识也是一种赞美女性的态度,当然,我们不提倡如此所谓的“风度”。

我们提倡男女平等,但实际上女同志和男同志在社会许多方面并没有享有平等。女人从青春期开始便编织人生美好的梦,她们不仅渴望能找一个如意郎君、白马王子,同样也盼望事业上能有一番作为。但他们真正同男子站在一起迎接社会选择时,往往遇到歧视,这加剧了她们内心深处那种理想憧憬和举足维艰之间的矛盾,几度思盼,又几度落空。可以说,真正闯荡过社会的姑娘并不多。所以,对一些稍有文化的姑娘来说,刚一踏上社会,一听到赞美其能力的语言时,她们会是何等地欣喜啊。

因而,你不要悭吝自己的赞美之语,对部下,对女性,对你周围的人。

给说话加一顶“帽子”

从前的人喜欢戴帽子,老百姓戴草帽、毡帽,做官的戴官帽,清代的官帽上还有花头,叫顶戴花翎,摘了花翎就不是官了。小孩子无帽可戴,就编上了小辫子,可见,帽子不仅用来遮风挡雨,还是成年人识别身份的标志。

我们说话时也有一个“帽子”的问题。就是在与人交谈时,针对不同的话题,先说一些似乎无关痛痒的话,让对方感到能够听下去,并且接受你的说法。这是需要讲究一点技巧,花一番心思的,而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有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截了当、赤裸裸地表白,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在对方心情不佳的时候,或者说的话不是那么顺耳的时候,或者不清楚对方心思的时候,要想让说话达到目的,有一个好的效果,我们不妨先绕个弯,转个圈,给说的话加上一顶“帽子”,也就是加一点遮盖物。只有说好开头,才能让交谈能够顺利地进行。

打个比方说道理

有一个通过中学课本而广为传播的故事:战国时齐国大臣邹忌在劝说齐威王兼听则明、广开言路时,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法,他先说自己觉得不如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漂亮,但自己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说他比徐公漂亮,原因是他们都出于偏心和私心而说了假话;然后再从自己的家事联系到齐威王的国事,说齐威王周围的人和老百姓都可能出于私心,对齐威王隐瞒真相而说假话,这样一来,齐威王就会受蒙蔽而坏了国家大事。一番话说得齐威王心悦诚服,马上下令悬赏纳谏,广开言路,一年过后,齐国就称霸诸侯了。

我们在讲道理说服人时,需要以理服人,更需要讲究说服的方法,如果直截了当地说一番大道理,就容易出现一种教训人的腔调,而且枯燥乏味,对方也不会心悦诚服。假设邹忌一上来就对齐威王说大道理,不给齐威王杀了才怪。如果能够通过设置一个比喻,把要讲的道理融化在形象化的故事里,让对方自己去联系和领会其中的道理,就容易说得通,讲得明。

先扬后抑话转折

如果需要说一些对方可能不易接受的话,比如需要指出对方的缺点错误或批评对方时,要考虑到对方能否接受。如果一开口就批评,对方肯定会有抵触情绪,这时候,就需要绕个弯子说,先说一些对方爱听的话,或者赞扬对方一番,然后再转入正题。一家广告公司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设计师高明为客户做了一个方案,连续改了几次,客户还是不很满意,高明也不很耐烦,说什么也不想改了,老板让高明的好朋友李雨去说服高明再修改方案。李雨开始也不知道怎么说才算好,后来他想了一下,就去对高明说:“最近你搞的方案应该是不错的,表述比较漂亮,老板看了也说好。不过,有个问题想跟你探讨一下,就是内容上可以再精确一些。我帮你一起搞怎么样?”李雨说的话先扬后抑,语气婉转,听不出有什么批评的意思,高明自然容易接受,事情也就顺利解决了。

说话时的语气转折很重要,先扬后抑的方法重点在“抑”,但对方听来就不像直接批评那样受刺激,因为人容易先人为主,前面赞扬的话让他很受用,后面的批评听起来就像好意相劝,对方自然就听得进了。所以在对朋友说话时,应该坦诚相待,但也要以礼相待,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口吻,像“不过”“当然”“如果”“可能”“能否”这些词语应该多多使用,双方就容易沟通和交流。

试探一番再开口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有些话难以说出口,譬如对异性表达好感,或者对上司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就怕被拒绝,或者说得不妥,给对方留下不良印象。这时候,也需要绕一个弯,先试探对方一番,套出对方的想法,再针对性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诚诚对办公室里的同事露露很有好感,总想找机会跟她约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但又怕她拒绝,自己失面子;请别人转告,弄不好会传得满城风雨,自己也显得不够男子气。经过再三考虑,诚诚先请同事聚餐,露露自然也在里边,然后诚诚找了一个机会,同露露大谈她感兴趣的时尚话题,发觉露露很喜欢看电影,尤其是欧洲的艺术影片,像《红·蓝·白》诚诚大喜,就大吹起电影来,像费里尼的《八部半》、伯格曼的《芬妮与亚历山大》,直吹得露露一愣一愣的,诚诚乘机递上几张DVD巾片,算是跟露露接上了关系。

表达情感或意见时需要大胆,但如果不了解对方心思,乱说一气容易造成对方拒绝或反感,所以我们在说出自己真实想法前,先加一顶“帽子”,进行多方位的试探,这样可以进退自如,进可以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想法,退可以不失颜面。譬如想对上级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先用请教式的语气,向他征求指示:“你的话我觉得很有深意,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先从某事着手,然后再做另外的事,或者同时做,然后再分头完善?”这时上级自然会有所指示,你再顺着他的意思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就具有了针对性,也不会得罪他了。

请君入瓮多诱导

对有些人,比如和客户或对手说话时,对方和,自己可能存在不同的意见,甚至有很深的分歧,如果直接摆出自己的看法,双方互不相让,就容易谈崩。这时候,就需要讲究说话的技巧,我们不妨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多加诱导,就是先把对方的思路引导到有利于自己的一边来,然后再说出自己要说的话。《孟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农家学派的人说每个人都要自己种粮食养活自己,统治者也应该与百姓一起耕田,这样才算“贤者”。孟子就一步步追问:“你们的衣服自己织的吗?你们种田的工具自己造的吗?你们烧饭的锅子自己做的吗?既然都不是,为什么要求别人都要耕田呢?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干的事,只有分工协作,才能形成有序的整体。”

这种方法,形象的说法就是“请君人瓮”,就是通过提问,让对方露出自相矛盾的破绽,让他动弹不得,这时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就显得坚强而有力了。

当然,说话的“帽子”也不必戴得太大,话不要说得太玄,如果弄得对方听不懂,反而不合适。只要注意分寸和时机的把握,注意对方的反应,就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说出合适的话。

消除误解

在日常交往中,经常有自己说的话被别人误解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要请七位朋友喝酒,等了半天只到了六位,还差一人。主人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不来!”其中两位客人心想:“可能我们是不该来的。”悄悄溜走了。主人转来一看着急地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又有两位客人想:“那么我们是该走的了。”于是也伺机溜走了。主人见状,更加着急,说:“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最后两位客人也逃之天天了。主人一片好心,为什么客人却走光了呢?这就是因为主人的话引起了客人的误解所致。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话不被别人误解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尽量少用话中有话的句子。

如上例主人说的三句话都是话中有话,弦外有音。第一句“该来的不来”,使人想到“不该来的来了”;第二句“不该走的又走了”,言外之意就是“该走的没走”;第三句“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话中话是“我们既不该来,又是该走的”。因此,六位客人走得一个不剩。所以,我们在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话一定要说得明确、具体,千万不要模棱两可,不要用那种话中有话的句子,以免引起误解。

2.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从现代语法看,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语的,但这必须是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随意省略主语,容易造成误解。一个星期天的上午,笔者去一家商店,一个男青年正在急急忙忙挑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试了试说:“大,大。”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型号的帽子,他嘟囔着:“大,大。”售货员仔细一看,生气了:“分明是小,你为什么还说大?”这青年结结巴巴地说:“头,头,我说的是头大。”售货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旁边的顾客“扑嗤”一声笑了。之所以造成这种狼狈结局的原因就是这位年轻人省略了他陈述的主语“头”。

3.要注意同音词的使用。

同音词就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在口语表达中脱离了字形,所以同音词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所以在这不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造成误解。

4.方言词的使用更容易造成误解。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方言也有多种,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不同方言区的人谈话,如各自使用方言的话,就更困难了。如“公公”一词,普通话指丈夫的父亲,贵阳话则指自己的祖父,扬州话指外祖父,重庆话指祖父的姐(妹)夫。各有所指,在使用这类方言词时就极易产生误解。因此,我们与人交谈时,要尽量使用普通话,避免因方、言而引起的误解。

5.说话时要注意适当的停顿。

书面语借助标点把句子断开,以便使内容更加具体、准确。在口语中我们常常借助的是停顿,有效地运用停顿可以使你的话明白、动听。减少误解。有些人说起话来像开机关枪,特别是在激动的时候就不注意停顿了。有一次下班途中,笔者遇到一群刚看完电视球赛的学生,就问:“这场比赛谁赢了?”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但笔者不明白他说的是:“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还是“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又问了另一位学生,才知道中国队胜了。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语句的停顿,使人明白、轻松地听你谈话。

我们与人交谈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交流感情、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因此,语言的准确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准确,明白地表达,才能使你的话不被误解。

要留有余地

与人说话,是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好呢,还是有所保留、打点折扣好?

一般情况下,人们当然要求彼此的交谈直率,因为直率意味着直接、坦率和富有成效。但是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并不是所有直率的交谈都是富有成效的,假如一个人,不分时间和场合。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只是一味地大谈自己的看法,是很难引起对方共鸣的,甚至会坏了大事。

一次,在公司的例会上,老总表达了对前一段时间销售额的不满,认为销售部门没有去发展更多的团体客户,光想保住现有的客户,缺乏进取精神。作为销售部主管的诚诚不大服气,公司对市场的定位不准确,老总也只会一味地责备下面,因此就不假思索地说:“老板,我们够辛苦了,请你去看看,办公室里哪有人坐着,都在外面跑哪!我们人手不够,公司又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我们只能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能保住现在这些客户已经够意思了……”话没说完,老总勃然大怒:“什么都要靠公司拍板,还要你们销售部门干什么?还要你这个销售主管干什么?觉得够意思就别干了。”诚诚本想从老总那里得到理解和同情,这么一来,连面子都没有了。

说话打折是对对方的尊重

诚诚的问题就在于说话一点都不转弯,光想着倾诉自己的感受,而没有想到对方的情感诉求。他不明白在如此场合下,下级不应顶撞上级;不明白“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道理;不明白交谈是双方的心平气和的情感交流,缺少这样的基础,交流是无法取得实际效果的,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