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事绝学(历代经典文丛)
2989300000020

第20章 《挺经》——内圣外王者的醒世箴言(2)

【原文】

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起见。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虽巍科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则我钦佩之至。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谓我肖子贤孙,殊不知此非贤肖也。如以此为贤肖,则李林甫、卢怀慎辈,何尝不位极人臣,舄奕一时,讵得谓之贤肖哉?予自问学浅识薄,谬膺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时虽在宦海之中,却时作上岸之计。要令罢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服劳,可对祖父兄弟,可以对宗族乡党。如是而已。

【译文】

天下的官宦人家,大多只是一代就将家业享用殆尽,他们的子孙起初还骄横懒散,继而漂泊浪荡,最终困死在沟壑旁。能有幸将家族基业再维持一二代的实在罕见。

商贾巨富人家,勤俭持家的能够延续享用三四代;耕读人家,谨慎俭朴的能够延续五六代;孝敬长辈、友善和睦的人家,则能延续十代八代的样子。我现在仰仗祖先累积的功德,能够少年得志、家业发达,但是我非常担心我一个人享用殆尽,所以教导各位弟弟和子侄们,希望大家都立志发奋,使我们家成为耕读、孝悌、友善和睦的家庭,而不愿它成为一般的官宦人家。如果不能看透这一层道理,那么即使科举高中,官位显赫,终算不得祖父贤能孝义的子孙、我们家族的功臣。如果能识透这番道理,那我将钦佩之至。澄弟一直认为我升官得志,便是孝子贤孙,殊不知这并不是贤德孝义啊!如果以此为贤孝之举,那么李林甫、卢怀慎之流,何尝不是位极人臣、显赫一时的人物,岂不可以说他们也是贤孝之人吗?我自知学识浅薄,误登高位显爵,于是事事留心,时时在意。我此时虽身在仕途宦海之中,却时刻做着弃官上岸的打算。希望能在弃官回家的时候,自身可以淡泊名利,妻子也可以担任劳作,这样才对得起祖父和各位兄弟,也对得起宗族乡亲。仅此而已。

【点评】

中国古代文人的立身行事之道大抵不外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家齐则万事兴。古人的家族观念甚重,只有家中诸人和睦友爱,这个家族才能兴旺繁盛。

曾国藩的齐家理论以“和”字为中心。铺陈开来。总结出了“八本”格言,八字家规。他反对奢侈,主张勤俭持家,反对给子女留下大笔遗产,培养子女自立精神,还说子女不指出长辈之错也是不孝行为,等等。

曾国藩自己一生生活俭朴,两袖清风。另外,他熟读前人书籍,也自然知道自古以来,多少钟鸣鼎食之家相继败落,都是因为子孙骄奢淫逸所致。所以他虽出将入相,最担心子孙长处于富贵乡里,习惯过一种寄生虫似的生活,渐渐蜕化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他随时随地言传身教,对家中子弟的训诫可谓苦口婆心。其实,种种这些都是曾国藩从经历学识各方面得来的妙谛。曾国藩终身行之不懈,亦愿其子弟终身行之不懈。希望其子弟勤俭持家,半耕半读,成为知书识理的谦谦君子。作为现代人我们如果也能从他的文章中体悟出道理,自然也会有所受益。

内圣

【原文】

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日慎独则心泰,日主敬则身强,日求仁则人悦,日思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译文】

仔细思考古人在修身方面所下的工夫,成效特别显著的大概有四项:慎重独处,就会心胸泰然;庄严恭敬,就会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就会心悦虔服;正心诚意,则神灵也会钦敬他。

慎重独处,就是遏制自己的贪欲,连其中最隐蔽微小的地方也不放过,行事遵循自然之理,一刻也不间断,这样内心时时自省且无愧于心。所以心胸安泰。庄严恭敬,就是仪容整齐严肃,心灵宁静专一,稳重端庄而不懈怠,所以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就是要心存仁义滋养的天性,视百姓为同胞,对万物也心存养护。像这样大公无私,自然会受到人民爱戴。正心诚意,就是忠贞不贰,言语笃实不欺瞒任何人,用至诚之德来感应天地万物,因此受到神灵的钦敬。如果在修身工夫上真能做到以上这四点,那么成效自然会到来。我虽然已经老了,也还想在修身方面下工夫,希求能达到成效。

【原文】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独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译文】

古人所谓的“独”,是君子和小人都能感受到的。小人认为自己是独自一人,所以他会产生非分的想法,非分之想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肆意妄为,从而做出一些欺骗他人的坏事。君子担忧自己是单独一人时,会生出真诚的想法。真诚想法积聚多了就会处事谨慎,从而下工夫提升自己不满意的道德修为。虽然君子和小人都是独处,两者的差距却可由此得到评论。

自从《大学》穷究事物的原理并获得知识之后,过去的言论行为都可用作个人开阔眼界充实知识的资料,日常处理的琐事问题,更可深化个人的阅历见识。君子这样做了,他的心在遇到实事时,已经能剖析公私的区别;他的心在联系道理时,又足以精辟地研究其得失。那么对于善事应当做,不善的坏毛病应去掉,早已经形象鲜明地认识到了。而那些小人们,却不能有实在的见识,去实行他所知道该做的事。于是办一件好事,惟恐别人不知道是自己干的,去办的时候迟疑不决。改正一个不好的毛病,侥幸别人可能窥视不到,改正得很不得力。背地里自己独处,虚假的情弊自然会产生,这就是欺骗啊!而君子,惟恐办一件善事办得不彻底,在晦暗中会产生堕落的行为;一个坏毛病不改正,就会像涓涓细流长年不断地犯错。暗室之中懔然不动邪念如同面对天神,主心骨坚硬如同金石。在自己主持工作的地方单独行事,一定要慎之又慎。这就是圣人遵奉的准则要点,也是后世贤人切实研究的问题呀!

【原文】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睦德者,约有四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啐面,孔彦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自恨少壮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惧,于古人心境,不能领取一二。反复寻思,叹喟无已。

【译文】

有关自身修为和治理国家的道理,仅凭“勤劳为政,节俭持家,谈话诚信,行事诚恳”这四句话就能终身适用并且受益无穷。所谓话不在多,也不在深,有用即可。

古今圣哲先贤们的胸怀宽广可达到大德的,大概有四种境界:诚恳谦恭,注重自我修为而萌生出聪明睿智,这是二程(程颢和程颐)的说法;诚恳到了极点以至于感动神灵,进而达到可预知前事的效果,这是子思的遗训;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所以身体康健面色光润,这是孔子、颜回、曾子、孟子等人学说的要义;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吟咏诗赋,所以意态闲适神色恬然,这是陶渊明、白居易、苏轼、陆游的人生乐趣。我常常悔恨自己年少时不知道努力,到老来就常有悔惧之意,对于古圣先贤们的心境情态,不能领略一二。所以我只能反复寻思揣摩,叹息感喟不已。

【点评】

一个人不管是读书从政,或者是做工种田,亦或是经商做学问,都离不开他修身养性程度的高低和掌握的好坏。古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无不须具备“内圣”的心法素质。贤者曰:“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即指为人立身处世,应具备一种高尚明达的心境,否则就好像在尘土里打扫衣服,在泥水里洗濯双脚,又如何能超凡绝俗。“慎独”即是这种境界的最高体现,而只有在自持自制的心性修养中,才能逐步达到这样的境界。自律自制,修身养性,要“每日三省”。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君子遇到困难险阻时,一定要思考反省自己是不是有什么错误而导致这种困难的发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就纠正它,没有过错就用它来自我勉励,这是修养自身的美德。”曾国藩在个人修养上尤为严格。他讲究“慎独”,行动做事以“诚”为本。他每日静坐,反思己过,几十年如一日。许多成名的人物,也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对曾国藩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毛泽东青年时期,也潜心研究过曾国藩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到了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而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顸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总而言之,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臣,与其平时的修心养性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他在复杂的官场中能不断得到升迁的缘由。

刚柔

【原文】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昔余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人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公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译文】

自古以来的帝王将相,没有一个不是从自强自立做起的。即便是圣贤之人,也各有自立自强的方法,所以才能独立不惧,坚定不移。过去我在京城的时候,好与一些身居要职、名声高远的人闹意见,也是一开始就具有挺然独立、不畏强暴的气概。现在我体会到天地之道,是要刚柔并济,不可偏废。太柔容易萎靡,太刚则容易折断。这里的刚不是暴虐的意思,只是要使弱变强;柔也不是卑弱的意思,只是在强的方面谦退一些罢了。做事为公,应当勉力争取;争名逐利,则应当谦让退却。开创家业,应当奋发进取;守业享成,则应当谦逊平和。出外与人结交应对,应该努力表现;回家与妻儿安享消受,就要谦恭淡然。如果一方面建功立业,外享崇高声名威望;一方面求田问舍,内图奢侈待遇享受,这两者都有盈满的征兆,全无一丝谦虚退让的表示,那么这一切必定不会久长。

【原文】

肝气发时,不惟不和平,并不恐惧,确有此境。不特盛年为然,即余渐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但强自禁制,降伏此心,释氏所谓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要在稍稍遏抑,不令过炽。降龙以来养水,伏虎以养火。古圣所谓窒欲,即降龙也;所谓惩忿,即伏虎也。释儒之道不同,而其节制血气,未尝不同,总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躯命而已。

【译文】

每当肝火发作时,不只是不平和,更不恐惧,确实有这样的境况。不仅年轻气盛时是这样,既使我现在逐渐衰老,也经常有怒不可遏的时候。但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压制自己的怒火,佛教称这为降龙伏虎。龙就是相火,虎就是肝气。许多英雄豪杰都过不了这两关,要领在于稍稍控制自己,不要让肝火过盛。降龙用来养水,伏虎用来养火。古人所说的遏制欲望,就是降龙;所说的警戒忿怒,就是伏虎。佛家与儒家的说法不一样,但节制气血,却没有不同,总是要不让自己的欲望残害自己的躯体。

【原文】

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秉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