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带海洋上空,由于海水蒸发得很快,空气温暖潮湿,流动剧烈而且复杂,很容易出现热带气旋。产生于太平洋东部和大西洋的气旋被称为飓风,产生于太平洋西部的气旋被称为台风。海洋表面温度与气旋上方空气温度的差异为飓风或台风提供动力,因此,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会造成飓风或台风破坏力增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说,过去30年间,热带海洋表面温度仅上升了0.5℃。他们对该时期海洋风暴速度和延续时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大西洋飓风的潜在破坏力几乎翻了一番,而太平洋西北部台风的潜在破坏力增大了75%。研究人员说,如此明显的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延长了风暴的延续时间而导致的。
由于海洋风暴的加剧,许多非洲国家由于经济和基础设施条件有限,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沿海地区数以百万计居民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2009年5月,联合国发布的一份全球减灾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平均每年有7800万人受到飓风、台风等海洋风暴影响,另有160万人受到这些风暴引发的风暴潮影响。“目前,全世界总人口的10%和城市人口的13%居住在海拔10米以下地区,这些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在非洲,12%的城市人口居住在这些地区,”其中,尼日利亚的奥克里卡、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冈比亚的巴瑟斯特以及坦桑尼亚的坦噶等城市的贫民区所受威胁尤其严重。
根据从厄瓜多尔北方的埃斯梅拉达斯到秘鲁南部的南美西北沿岸所发掘的考古文物来看,证实了这样的一个事实:许多世纪以前,该地区的一些村落居民不可思议地遗弃了他们的村庄,迁往他乡。考古学家认为,他们所遗弃的村庄与气候变化异常有关,其中有些是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
当西班牙人在漂泊不定的帆船上航行,去探索当时被称为南海的太平洋时,当地土著人曾告诉他们说,在一年的某一段时间内,风很弱,简直无法航行。这些西班牙探索者,很快就证实了这个事实。他们尽量把航行安排在风向、风速适宜的时候进行。
殖民主义的史学家彼得罗·利昂,对南美洲沿岸进行了详尽的观测和记录。根据他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通常情况下的航海线路总是沿海岸线的。即使根据航标航行,船只失事事件也时有发生。
关于洋流和风的记载,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西班牙神父托马斯·勃朗格的那一次旅行。他受卡洛斯五世的委派去视察西班牙的殖民地。托马斯于1535年2月23日从巴拿马出行,终于在3月10日把它带到赤道以南纬0°30′附近的一块陆地的岸边,这是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托马斯神父发现了加拉帕戈斯群岛。如今它是厄瓜多尔共和国的一个省。
几个世纪过去了,现在人们都知道每年从4月或5月开始,盛行风是由厄瓜多尔或秘鲁的沿岸吹向海洋,而在年底前风向就发生了变化。除了大气本身的连续性外,人们还注意到大约在12月或1月南美洲西北沿岸受暖洋流的冲击。由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正值圣诞节,所以被称为“厄尔尼诺”,西班牙文的意思是“圣婴”。
杰罗尼玛·本佐尼描述他在厄瓜多尔沿岸及瓜亚基尔湾航行时,记载着在1546年由于雨水过多,瓜亚河迅猛上涨,不仅使沿岸地区遭受很大损失,还使附近的大部分地区发生了水灾,包括瓜亚基尔城镇也受水灾之害。于是,西班牙人向下游迁移了30千米左右,在更高的地面上重建起城镇,不过仍然紧挨着河边。本佐尼对该地区旱季、雨季的有趣记载中提到,瓜亚基尔省的冬季是在11月开始,并一直持续到翌年4月底,春季是从5月开始,夏季在10月结束。他还提到,沿着整个通布兹南部海岸的平原,有时在3~4年内没有一点雨水也是可能的。因此,至少从16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已了解到,在某些年份可能有暴雨,另一些年份却是严重的干旱。
新格拉纳达的一位高级法官托马斯·迈德尔曾对南美雨季与全世界其他地区的旱季做了比较。在1558~1559年,他在该地区航行日记中曾着重记录了气候方面的内容。他认为,若在西印度群岛是多雨和丰水的年份,在其他地区就是少雨和枯水年;反之,如果西印度群岛少雨、枯水,则其他地区降水偏多为丰水年。
托马斯·迈德尔还对一些在陆上和海上出现的飓风和强风暴作了有意义的记载,并详细描述了热带太平洋上的海洋动物,例如乌鲂和飞鱼。
因此,从古代以来,人们可认识到两种现象:一种是大气现象,它涉及风向风速的变化;另一种是海洋现象,每年12月至次年头几个月中海温是增加的。几个世纪来,人们已了解到,暴雨出现的年份是不规则的,没有测得任何周期。
在一些年史中,记载了很多与“厄尔尼诺”有关的现象,这些年史提到了在气候异常年份有猛烈的暴雨和河水泛滥,在沿岸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出现的是海洋气候的异常热带化,这种气候异常大大地破坏了生态平衡,以致造成灾难的发生。
西班牙人用了4个多世纪对美洲所进行的科学考察是着重研究大陆的动物、植物和矿藏,对海洋研究甚少。只是在最近一个世纪才对海洋条件与“厄尔尼诺”的关系作出准确的记载。罗伯特·墨菲从1924年12月~1925年3月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期间研究了这种关系。他提到“厄尔尼诺”是一种暖洋流,每年出现在圣诞节前,但在更长的周期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他认为自1891年以来,1925年的“厄尔尼诺”是最强的。他还指出,由于暖流的影响,导致浮游生物的消失,鱼更少见;海岸水域被热带动物侵袭;海鸟死亡或迁移以及雨水的异常等等。
查尔斯·毕比根据在巴拿马、加拉帕戈斯和可可斯群岛等区域于1925年3~4月的科学观测记录,进行了动物学和海洋学的研究。他观测到一个明显的现象,即在巴拿马和加拉帕戈斯之间有十分强的洋流辐射;在海洋锋区有成千上万的浮游体在海流上漂浮,锋区走向是东北—西南的。锋区特征表现出除有强的洋流外,还存在大量的深海鱼类和海鸟。它们是靠集中在锋区的有机物为生的。毕比认为这个特征与无法解释的秘鲁海流的消失有关。因为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以南地区,他曾发现有热带海洋动物,并且有相当高的海温。
近年来,由厄瓜多尔有关专家发表的海洋科学研究情况表明,赤道锋对浮游生物的繁殖以及鱼群所在的水层有重要的作用。在厄瓜多尔海区由于海洋条件的明显变化,以及赤道和沿岸地区的涌升流,可使浮游生物大事增加,并伴有大量的鱼类及甲壳动物。这可能促使鱼类加工业发展,鱼类加工业被认为是这个国家最大的、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同时,“厄尔尼诺”现象与异常的海洋状况有密切关系。1982~1983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很明显地改变了鱼类、甲壳类和几乎所有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的分布和数量状况,并使海洋的肥力减少了1/5,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深海鱼捕获量减少了,而沿着整个厄瓜多尔海岸地区出现的洪水,反过来影响着农业产量和交通运输。
无论如何,“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影响并将继续周期性地影响着整个厄瓜多尔地区和东太平洋。另外,还将涉及中太平洋和全球其他地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做更大的努力来了解和研究“厄尔尼诺”现象的全部含义的原因。
气候变暖影响人类生存
在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背景下,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受到负面影响和冲击。而更糟糕的是,流行病卷土重来,对人类健康和生存造成持久而深重的影响。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在造成一些物种消亡的同时,还生成了许多新的变异品种,并激活了新病毒。仅过去20年内,全球就有至少30种新的传染疾病抬头。极端天气频发,还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有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变暖使得新老病毒更加活跃和猖獗,病虫害也愈加容易滋生和蔓延,传染病载体的数量与日俱增,人类的健康日益受到危害。近年来,一些热带疾病已开始向高纬度地区扩散,霍乱、疟疾以及登革热的传播范围扩大,危及全球一半人口。
除了疾病外,人类还需要正视的一个严峻问题是,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据粗略估算,其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20%。这意味着全球变暖正在威胁着人类享有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人类的生存、生活质量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
一、全球变暖致疾病肆虐
据《人民日报》2009年1月15日的报道,近来,一些流行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蔓延的趋势:沙门氏菌疫情目前正在美国43个州肆虐,迄今已造成400多人感染;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也在欧洲呈扩散之势,世界卫生组织称2010年在欧洲消除麻疹的目标恐难实现;在津巴布韦,感染霍乱的人数已近4万,自2008年8月以来已有2000多人因此死亡,这是继1999年霍乱在尼日利亚造成近2100人死亡后最严重的一次霍乱疫情。与此同时,埃及、越南等国都发生了禽流感疫情,并出现数人感染死亡的案例……
疾病肆虐,全球变暖难脱干系。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发表的一份声明认为,由于气候变化,包括禽流感、霍乱、瘟疫等在内的12种“致命疾病”可能大面积流行。英国的一些气象学家也早已发出警告,认为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反常带给人类的危害,绝不亚于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据世界卫生组织测算,每年约有15万人因气候变化被夺去生命。
2008年7月1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美国泌尿学教授玛格丽特·珀尔的一篇论文,该论文指出,肾结石病与气候的变化关系密切。
玛格丽特·珀尔指出,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继续像联合国预测的那样,在未来数年可能会有更多的美国人因为全球变暖而患上肾结石病。得了肾结石非常痛苦,这种病经常由脱水引起,而高温环境造成失水过多增加了这种病的发病几率。在美国部分干旱地区肾结石患者预计可能会增长30%。到2050年将增加160~220万个肾结石病例,将花费10亿美元的治疗费用。
作者说:“这项研究是全球变暖直接导致人类疾病的第一组实例之一。当人们从温度适中的地方迁到气温更高的地方时,患肾结石风险迅速上升。这已经在派往中东地区的军事部队中得到了证明。”
2009年4月5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东非健康与科学大会”上,有专家表示:东非某些疾病的传播严重程度有加剧之势,这种情况与气候变暖有关。
肯尼亚医疗研究所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专家安德鲁·吉塞科说,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发气候变暖,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导致的疾病传播在东非地区有加剧趋势。这位专家建议,东非地区的医疗机构应储备足够的防治药物,以应对那些传播状况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的热带疾病。
吉塞科说,环境越温暖,病原体就能以更快的速度传播。据报道,在东非地区,疟疾、肺结核、腹泻、裂谷热等疾病的传播规律正在改变。
研究表明,近年来,非洲的温室气体年均排放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年排放量的3.8%。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在2002~2005年间,全球气温显著升高。
二、全球变暖使人类存在潜在威胁
有科学家指出,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冰层发生融化,冰层中冰封了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由此而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流行和蔓延,人类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4块年龄由500年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融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杀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如果说冰层中的病毒只是有可能会威胁人类健康,那么壁虱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就是近在眼前了。法国科学家发现,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一种名为壁虱的蜱螨目动物会改变吸食动物血液的习性,转而将目标对准人类,它在吸血过程中会传播病菌,因此增加了人患传染病的风险。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研究人员介绍说,壁虱一般靠吸食动物血液为生,偶尔也会叮咬人类,在此过程中它们能传播10余种疾病,包括脑膜炎和莱姆病等。
研究人员对一种寄生在狗身上的壁虱进行了研究,后者作为立克次氏体病菌的载体,会引起严重的立克次氏体病。通常情况下,这种壁虱只叮咬犬类,很少对人类产生兴趣。立克次氏体病包括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