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学(历代经典文丛)
2994100000040

第40章 金口才之辩论篇(4)

弓箭手回答道:“如果这药是真的,我吃了就杀不死,如果我死在大王的刀下,那这不死药就是假的,可见有人在欺骗大王!”

荆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放了他。

在这里,弓箭手用了两难推理,即:如果我吃的确实是长生不死药,那么你绝对杀不死我:如果我吃的不是长生不死药,那么即使我吃了也不该杀死我;这药或者是长生不死药,或者不是,所以我或者是杀不死,或者就不该杀。在这个两难推理面前,荆王进退两难,因为他既无法杀一个长生不死之人,也不愿当众杀一个不该杀的人,所以就只好放了他。

以退为进将计就计

在唇枪舌剑的交锋之中,一味强攻疾进是不可能的,就像打出拳头之前要先收回拳头一样。有时,为了出击有力,还须适当退却。只有始终牢记目标,洞察进退的利害,把握进退的时机和分寸,以退为进,才能主动控制,稳操胜券。

晏婴是齐国有名的辩士。有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在酒席上,狂妄强横的楚王见晏子身材矮小,出口嘲弄他:“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这样的人来当使臣?”

面对楚王的挑衅,晏子不慌不忙地说:“齐国首都临淄大街上的行人,只要举起衣袖,就能把太阳遮住,人们流的汗像下雨一样,走起路来肩碰着肩,脚尖碰着脚跟,怎么会没人呢?”

楚王继续揶揄地说:“既然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派你这样的人当大使呢?”

这时,晏子说:“是啊,我们齐王委任使臣是有规定的,最有本领的人,就让他出使到最贤明的国君那儿去:没有本事的,就出使到无能的国君那儿去,我正因为无才又无貌,才被派来出使楚国!”

晏子面对骄横的楚王先示弱,承认自己正如楚王说的是无才无貌的人,这是他的“退”,这让楚王更加志得意满,然后,在楚王最兴奋的时候,接着说齐王派遣使臣的规定,得出的结论是,正因为我最无能,所以被派到了最不贤明的楚国国君这里来,给楚王一个当头棒喝。这种以退为进的辩术,确保了自己的国格和人格不受楚王的污辱,同时,又极大地讽刺和打击了对方,比直接呵斥楚王无礼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有时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将计就计,顺着对方的前提进行推理,最后得出荒谬的结论,以此证明对方的错误。就是说,按照对方的思维模式推论,或者以对方的核心论点为前提演绎,最后得出一个明显错误或荒谬的结论,这就是逻辑的力量。

加拿大的前外交官切斯特·朗宁,1893年出生在中国,当时,他父亲是美国来华的传教士。小朗宁出生后喝的是中国奶妈的乳汁。后来,他30岁时参加议员竞选,遭到了反对派的攻击。后者的逻辑是:“朗宁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有中国人的血统,因而不能参加竞选加拿大议员。”

朗宁反击道:“你们中有没有人喝过加拿大奶牛的奶呢?你们身上是不是有着加拿大牛的血统呢?当然,你们可能既喝过加拿大的人乳,又难免喝过一些加拿大的牛乳,你们岂不都成了人牛血统的‘混血儿’了?也许你们长大了,不仅靠‘喝’,自然还得‘吃’,吃鸡脯,吃牛排,吃羊腿……这样一来,你们的血统早就难以认定了。”

朗宁没有否认自己具有中国血统,在这段辩论中,紧抓住对手的谬论不放,由“吃中国人的奶就具有中国血统”这一谬论,推出了对手是“人牛血统的混血儿”,甚至于最后推出对手是“人与多种动物的混血儿”的可笑结论。人们忍不住大笑起来,对手的谬论不攻自破。他利用对方的逻辑加以引申归谬,得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驳斥了对方的论证,说明对方命题与结论之间毫无逻辑关系,终于使政敌理屈词穷,甘拜下风。

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工作。爱迪生问他有什么志向,青年人满怀信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

年轻人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爱迪生从“溶解一切物品”这个概念出发,引出并指明其自相矛盾之处,从而轻而易举地驳倒了年轻人的观点。要想发明这种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液”,必须要有盛放它的器皿,这是这项发明的先决条件。可是,如果有盛放这种溶液的器皿,就说明这种溶液不是“万能溶液”,因为它溶解不了盛放它的器皿。如果没有盛放这种溶液的器皿,那么,这种溶液就会因为没有器皿盛放而无法发明。

爱迪生揭露了年轻人观点中的悖论因素,年轻人“想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液”的观点就被彻底驳倒了。

在这一辩术的运用中,要选择好进攻点,洞察到对方论点的荒谬,再看对方的论据是否有能力支持论点,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如果结论是否定的,就要把对方的荒谬观点引申开来,使其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使对方的荒谬观点暴露得更为明显。

善于抓住对方悖论

辩论中,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对方在概念、判断、推理中的某些悖论,借用原话,指出其不能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对方的论点就不攻自破了。

有一天,古希腊的文学家欧伦斯庇格去饭店用餐,店主的牛肉没烤好,可是他很饿了,店主这时建议说:“谁要是等不及正餐,就可以随便先吃点现成的东西。”于是,他就吃了不少干面包。

吃饱之后,他坐到烤肉炉边,等到肉烤熟后,店主请他上桌就餐,他随意回答说:“烤肉的时候,我闻味儿都闻饱了。”说完之后就躺在炉边打起盹来。最后,当店主来收烤肉钱时,欧伦斯庇格因没吃烤肉,而拒绝付钱。店主则说:“掏钱吧!你不是说你闻肉味儿都闻饱了吗?所以你应与吃肉的人付一样多的钱。”

于是,他掏出一枚银币扔到长凳上,对店主说:“你听到钱的声音了吗?”

店主说:“听到了。”

欧伦斯庇格马上拾起银币,重又放回了钱袋:“我的银币的声音正好够付我闻了你的烤肉味儿的钱了。”最后店主无可奈何。

在此例中,店主将“吃肉”的概念偷换成“闻肉”,这种混淆是非的诡计被聪明的文学家看穿了,随即以“钱声”付“肉味”的钱,自然顺理成章。

1960年5月,退出现役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华,在洛阳看了正在演出的豫剧《穆桂英挂帅》。中间休息时,他离开了剧场,回到宾馆,和陪同人员谈起了自己的观后感。蒙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让女人当元帅?”

陪同人员熊向晖解释说:“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

蒙哥马利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熊向晖说:“中国红军就有女战士。现在解放军中就有女少将。”

蒙哥马利说:“我对红军、解放军一向很敬佩,不知道还有女将,这有损解放军的声誉。”

熊向晖立即反驳说:“英国的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

蒙哥马利无言以对。

日本有个聪明绝顶的小和尚一休,有一次,大将军足利义满把自己最喜爱的一只龙目茶碗暂时寄放在安国寺,没想到被一休不小心打碎了。就在这时,足利义满派人来取龙目茶碗。

大家顿时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茶碗已被一休打碎,拿什么去还呢?

一休说:“不必担心,我去见大将军,让我来应付他吧!”

一休对将军说:“有生命的东西到最后一定会死,对不对?”

足利义满回答:“对。”

一休又说道:“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最后都会破碎消失,是不是?”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接着说:“这种破碎消失,谁也无法阻止是不是?”

足利义满还是回答:“是。”

一休和尚听了足利义满的回答,露出一副很无辜的神情接着说:“义满大人,您最心爱的龙目茶碗破碎了,我们无法阻止,请您原谅。”足利义满已经连着回答了几个“是”字,所以他也知道此事不宜再严加追究,一休和尚和外鉴法师便这样安然地渡过了这一难关。

因此,在论辩中,开头切勿涉及有争议的观点,而应顺应对方的思路,强调彼此有共同语言的话题,从对方的角度提出问题,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对方说“不”。如此便可步步为营,占取辩论优势,取得辩论成功。

驳斥诡辩的几种方法

诡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迷惑性,为识别诡辩和驳倒诡辩,有必要掌握一些驳斥诡辩的具体技巧和方法。诡辩手法千变万化,对付诡辩的方法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

概念的诡辩性

在概念上玩弄游戏,这是诡辩者惯用的伎俩。其具体的办法,一是利用一词多义,把词语形式相同,但表达的不是同一概念混同为同一概念;二是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使之变成另一个概念。不管运用哪种方法来诡辩,我们都可以用澄清概念,即正确地解释概念,明确其内涵与外延的方法来对付它。

提问的诡辩性

这种方法可专用来对付复杂提问。对于复杂提问,我们不能简单地或轻易地回答是或否,因为那样一来,就等于承认了其中隐含着的虚假预设,中了诡辩者的圈套。那么,如何驳斥这种诡辩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否定预设。

十年动乱期间,云南省委书记赵健民惨遭迫害,为了从他身上挖出“四人帮”

所需要的“罪证”,康生亲自出马审问赵健民:

“赵健民,我问你,你在白区工作是哪一年被捕的?”

“1936年4月。”

“你在监狱里是怎么自首的?”

“我没有自首。”

在这段对话中,康生的第二句问话就是复杂提问,在他的问话中隐含着一个虚假的预设:“你自首过。”赵健民识破了他的阴谋,没有贸然回答,而是直接否定了康生的预设,反驳有力。

矛盾中的诡辩性

任何诡辩都不可能天衣无缝。它们当中必有破绽可寻,特别是诡辩在理屈词穷之时,往往慌不择言,漏洞百出,不自觉地陷入出尔反尔、自相矛盾的困境,这时我们只要对其思维过程中的矛盾予以揭露,其诡辩就不能得逞。

例如,有个作弊的学生矢口否认自己考试时有过作弊行为,老师提出根据:

“我是亲眼看到的。”学生辩解道:“这不可能,我是在你背对着我的时候才看。”这个学生无意中露出了马脚,真是欲盖弥彰。对他的诡辩就可以采用揭露矛盾的方法予以驳斥:你既然是老师背对着你的时候作弊的,怎么又说没作弊呢?那个学生一定会哑口无言。

事例的诡辩性

事实胜于雄辩。对于那些以偏概全的诡辩,我们只要举出一个与其结论相反的例子,就可以驳倒。周总理在反驳“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的谬论时,就用过这种方法。他列举了三个反例:“英国的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500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人口的1/3,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于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达150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的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言之凿凿,雄辩有力。

推理形式的诡辩性

对用两难推理来诡辩的,我们除了可以指出其推理形式上的错误外,还可以指出其内容上的错误。这里要介绍的是第三种方法,就是另外再去构造一个与原来的两难推理相反的两难推理。

论题的诡辩性

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反驳方法,即先假定诡辩论题正确,然后由此引申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的规则,驳倒诡辩论题。

诡辩形形色色,对付诡辩的方法也远远不止以上几种。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

抓住势去引导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上有一句名言:“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辩论,即:善辩的人,对对方的错误思想往往不是立即加以驳斥纠正,而是利用对方观点的某些积极因素,顺其思想发展的趋势,由浅入深地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对方思考,促其一步步地扩大积极因素,否定错误观点,最后水到渠成,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接受你的观点。这种方法我们叫“因势利导”法。

例如,某中学有一位以“野”和“泼”出名的女生,人称“二男娃”。一次课前,她把雨伞挂在教室的墙上,伞上的雨水滴在一位男生身上,那位男生便把伞拿了下来,她也不管当时上课铃已响了,一跃跳上课桌,又把雨伞挂了回去,并且双手叉腰,对那位男生怒目而视。任课老师批评她,她不但不听,反而大吵大闹,老师要将她拉出教室,她大叫着使劲反抗……她所在班的女班主任周老师对她进行了教育:

周老师:看来你人不大,脾气倒不小。你知道吗?今天我的魂差点被你吓飞了!

二男娃“扑哧”一笑,但很快又收住笑,嘟着嘴说:他们那样对我,我面子上下不来。

周老师:什么面子上下不来?假如雨伞的水滴在你身上,你会怎么样?

二男娃:反正我面子上下不来!

周老师:好,你是很爱面子的,我很高兴。我知道,凡爱面子的人,是不会再犯第二次错误的,你说是吧?

二男娃:是。

周老师:你为什么不对我发火?

二男娃:周老师,您真心待我好,从不强人所难,我犯错误,您找我谈,我都能听得进去。

周老师:我也是有个性的,也会发火,如果我也按自己的个性办事,在你犯错误的时候,把你打一顿骂一通,那将是什么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