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石鼓共有十个,每个上面刻着一首四言诗,内容主要是歌颂田园之美和游猎之盛。这些石鼓是唐初在今陕西凤翔县境内发现的,经过一千多年的辗转迁徙,至今仍然保存石鼓文碑拓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不过字迹已经殁泐过半,其中一鼓的文字早已磨灭,我们现在能见到的石鼓文帖,是据宋代的拓本翻印的。石鼓文的字体,是周代金文到秦代小篆的过渡桥梁,它的体势、用笔以至行款格调,上与周宣王时的《虢季子白盘》等相接,下与秦始皇时代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相通,其承前启后的过渡形态比任何别的战国文字都明显。石鼓文的结字严谨端庄,大小一致,笔道的走向和疏密布白都已有了严格的法度,偏旁部首的写法和位置也基本固定了。笔法全用“玉着”(等粗细的线条),圆润平和,但柔中有刚。石鼓文与小篆已非常接近,除少数的笔画比小篆繁杂,写法有所不同之外,多数字从结体到用笔已与小篆没有差别或差别甚小。由此可见,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是以石鼓文这一派正统文字作基础的,所谓“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秦文”,就是指石鼓文这一派正统文字。
石鼓文的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它的气质雄浑古朴、刚柔间济,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却也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可以称得上别有奇彩、独具风神的。正因如此,历来许多骚人墨客,诸如杜甫、韩愈、苏东坡等,都有诗篇为它歌咏;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如欧阳询、虞世南、张怀瑾、康有为等,都很推崇它的书法。石鼓文主人安氏说石鼓文乃“千古篆法之祖”。话虽夸张,然而石鼓文对后世篆书书法的影响很大却是事实。清代以篆书著称的邓石如、吴大潋、吴昌硕等,都得力于石鼓文。当代的篆书手也少有不重视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