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博大精深的文化(奇妙的大千世界)
3000400000151

第151章 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是一种伴随汉隶盛行而产生、且带有隶书笔意的草书。正规的隶书是不便快速书写的字体,人们有时为着快写赴急,就不得不减少一些字的笔画或把某些相关的点画圈连起来,把正规的隶书写得很草率。但是,如果写字草率却又没有一个共同的法则,那就会互不认识而失却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的意义。

于是有人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有规律地省简一些笔画,规定某些相关的点画可以相圈连,同化某些字的不同“部件”等等,把草法条理化、规范化,同时又不完全失去隶书的用笔。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点画比较简略、书写便捷而又带有隶书笔意的新字体,后人把它和今草相对,称之为章草。章草不但基本保持着隶书的体势和用笔(特别是波磔),并且字的大小均匀,字字独立,上下两个字绝不连笔,章法取直行纵势。传世著名的章草碑帖有皇象本《就篇》、索靖《出师颂》等。

王羲之《十七帖》

今草是楷书和行书流行之后,人们利用章草的草法和楷书、行书的体势、意创造出来的一种草写字体。后汉人张芝(伯英),既熟悉章草又精于今草,于是后世便传说今草这种字体是他在章草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而创造出来的。今草与章草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在一幅字中,今草不仅可以上下字相连,而且还可以大小相间、粗细杂糅、正斜相倚等,其体势格调的变化要比章草多。简单地说,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今草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传世著名今草碑帖很多,如王羲之《十七帖》、智永《真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墨迹》等等。

狂草,是比一般今草更加潦草狂放的草书。它不大计较一笔一字的工拙,而着意力求通篇气势的畅达雄放。笔势连绵回绕,离合聚散,大起大落,变态不穷。如张旭《古涛四帖》、怀素《自叙帖》等,都是典型的狂草作品。

草书作为书法品式的一种,它的艺术价值很高。草书(特别是今草和狂草),体势放纵,变化多端,字的大小、正斜、轻重以及笔顺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冲破它以前的各种字体的束缚,因而书家得以熔篆、隶、真、行于一炉,结合这些字体的表现手法来增加写草书的技巧,在广阔的领域里纵横驰骋,极尽变化之能事,使自己的情采和风格得以充分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