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博大精深的文化(奇妙的大千世界)
3000400000150

第150章 隶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左书、史书、八分,是打破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并改变其笔道形态以便书写的字体。相传这种字体是秦代一个叫程邈的隶人创造的,因此叫隶书。其实,据现在已出土的文字资料看来,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隶书的萌芽,程邈只是做了一番整理加工的工作罢了。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两汉,是汉代官方的正式书体,直到魏晋楷书广泛流行之后,才被楷书所取代。但是作为书法艺术,隶书独具一格,依然为人们所喜爱,历代都有专攻隶书的书法家。

隶书在它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体势、风格先后是有相当大的变化。在秦代初创阶段,可以说是篆书的潦草写法,结体和用笔多带有篆书的意味,长扁不一,波磔也不明显,这样的隶书称为秦隶。汉初承用秦隶,后来经过两汉(特别是东汉)文化人的不断加工、美化,才逐渐形成一种结构讲究、波磔特别雄健、体势超拔挺秀的独特字体,这样的隶书称为汉隶。汉末以后,形体由扁而方,波磔隐蜕变态,便演化成了楷书。自从楷书盛行以后,人们再写隶书,往往会不自觉地带出楷书的笔意。隶书作为一个时代的典型字体,主要是指鼎盛时期的汉隶。

从书法的角度来考察隶书的结体,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内紧外松;二是内松外紧;三是折中于前二者之间。所谓内紧外松,是指结构内部的笔画都安排得比较紧密收聚,而外向的笔画则令其舒展放纵,让人看了有辐辏内聚之感,如《史晨碑》、《曹全碑》等;所谓内松外紧,是指内部的笔画安置得疏松开朗,外向的笔画却能伸不伸而令其缩,因此字形多呈方正,给人以疏阔大度之感,如《石门颂》、《西狭颂》等;疏密留放处于两者之间的,如《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等,为数最多隶书的基本点画比楷书少,而在实际运用中却有所变化,富于情趣,尤其是波磔一笔,别有精神,因此隶书无论是结构还是用笔,都比它之前的字体灵活多样。试看汉人手笔,一家有一家的气象,一碑有一碑的风格,即使是同一碑中相同的字,也往往各有特点。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体察隶书在结构和用笔上的细微变化而把它写活;那种误认为隶书呆板,把它写得千画同态,百字一体,形同模铸的观点和做法是不对的。

《张迁碑》是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所刻的著名隶书代表作品,又名《谷城长荡阴令张迁表颂》。此碑出土于明代,碑刻两面,碑阳额有篆书,现藏山东泰安岱庙内。因碑文字变化多体,所以顾炎武疑为后人伪刻。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说:“而此碑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的确是原石,顾氏善考索而不精鉴赏,故有此说。”书法家李瑞清认为《张迁碑》结体用笔,和西周《大盂鼎》有密切的关系。这并不是说两者间在书法上有何继承关系,而是指两件作品的风格在敦厚朴茂方面有近似的风格和审美价值。《张迁碑》以方笔为主结字,字体也以方取胜,给人方正沉雄之感;而加之有横体结字和大小不齐的字与之相映,益显其生动可爱,是沉雄与生动这两者对立矛盾的完美统一。《张迁碑》是汉隶中方正雄强风格的典型代表。此碑貌似易学而得其神韵最难,学《张迁碑》的人中,以清何绍基能参己意自成一家。近代隶书风格与《张迁碑》近似的尚有王福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