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不可不知的中外历史(奇妙的大千世界)
3000500000012

第12章 佛教诞生记

公元前6世纪印度进入列国时代以后,一种反对种姓特权,主张“众生平等”的新宗教——佛教便应运而生了。

释迦牟尼佛像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566年。他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是印度北部小国迦毗罗卫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释迦牟尼家庭生活优越,但他从幼年起就体察到人生有生、老、病、死等种种苦痛,决心要探索一条摆脱苦难的途径。

29岁时他出家修行,到摩揭陀都城王舍城附近的森林中向隐居的婆罗门请教,冥想苦修了6年之久还是没有得道。他的父王派去给他做护卫的5个家臣已觉无望,舍下太子到贝拿勒斯附近的鹿野苑去了。释迦牟尼毫不动摇,来到城郊尼连禅河中沐浴,又喝了村中牧牛姑娘送他的乳粥,这才恢复了元气。他来到近处一株巨大的菩提树下盘腿而坐,静悟得道。他成道之后,先到鹿野苑说法,称“初转法轮”,并重新收下他的5个家臣做门徒。此后辗转南北各地布道45年,直到80岁时才死在拘尸那罗的几棵娑罗树下,他的信徒称之为“大般涅槃”,并尊称释迦为“佛陀”(“觉者”)。释迦牟尼创道的故事当然有许多传说的成分,但佛教的创立是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的,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

由于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不需要特殊的祭司引导,只需自己独身修行,就可望达到涅槃境界,并且不主祭祀,不崇拜偶像,传教用通俗的摩揭陀方言,又不排斥低种姓的人入教,所以受到下层群众的广泛欢迎,很快流行起来。

佛陀创立的佛教以“五蕴”、“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为其主要教义,直到公元前4世纪形成部派佛学之前,统称为“早期佛教”。公元前486年释迦去世后不久,在摩揭陀悉苏那伽王朝的国王阿阁世的赞助、主持之下,佛陀的信徒们在都城王舍城附近集会,把佛陀留下的教义教规和有关论述加以整理,称为“第一次佛典结集”,参加者共有500比丘(“比丘”意译为“乞士”,因形式上靠施舍度日而得名)。他们初步编定了三类佛教经典:经(教义)、律(戒律)、论(阐述),合称“三藏”,其中经、论二藏包括五部阿含经。据说这500名比丘后来都成了罗汉,这就是后来佛教寺庙里五百罗汉的来历。到公元前376年在吠舍离举行第二次佛典结集时,僧团内部因对教义和戒律的意见分歧而分裂成上座、大众两部,开始形成部派佛学。